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推薦序

推薦序一

現代經濟增長是一個經濟體中技術和產業不斷創新的結果,這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并無不同。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產業處于全球的前沿,創新只能來自于自己的發明。發展中國家則位于世界技術和產業鏈的內部,創新可以依靠引進和模仿來實現,而使風險和創新的成本遠低于發達國家。這種可能性如果利用得好,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速度可以數倍于發達國家,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飛速增長相當大的程度上正是依靠這種技術和產業創新的后發優勢。隨著經濟的增長,和發達國家的技術、產業和收入差距不斷縮小,我國最終也要走上和發達國家同樣的創新道路。如何未雨綢繆、做好準備以迎接創新方式轉變時代的到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所必須提前思考的一個重要課題。在《大繁榮》一書中,埃德蒙·費爾普斯教授深入探討了自工業革命以后、現代經濟增長出現以來,先后領跑世界經濟增長和創新的英國和美國的創新動力源泉和激發這種動力的制度環境,提出了許多不同于當前學術界普遍接受的見解,很值得我們在思考中國未來變革問題時深思和參考。

林毅夫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世界銀行前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


推薦序二:與費爾普斯同行

《大繁榮》是費爾普斯教授大智慧的結晶。在這本書中我們讀到了他超越經濟學的思考,讀到了他的歷史厚重感、哲學思辨性、社會責任心和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深刻分析。我有幸與費爾普斯教授共事三年多,與他在中國大陸、中國臺灣、美國、瑞士走了很多地方,開了很多會議,留下許多美好回憶,更重要的是,與他在思想上的同行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活力和創新是本書的主題,也是這幾年來我不斷從費爾普斯教授口里聽到的關鍵詞。我們在一起探討了活力與社會體制、經濟制度、國家文化、全球市場之間的關系,活力與創新的概念、活力與創新的邏輯關系、活力的量化檢測方法等等。根據費菲爾普斯教授的解釋,中國處于最有活力的發展階段,絕不亞于19世紀20年代的英國和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費爾普斯教授30歲時見證了美國的活力,他80歲時有機會見證中國的活力,于人生而言,這當然是很有意思的。

我還和費爾普斯教授一起探討了國家中長期創新能力的定量化評價。在目前各種關于國家創新能力的排名榜上,很多小國家名列前茅,例如瑞士經常位居第一,因為很多指標是用人均數據表示的。我們在瑞士看到他們標榜本國人均諾貝爾獎世界第一。但是,對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的量化評價,什么用總量、什么用均值、什么用比重,什么用因、什么用果,一個國家是否參與前沿科技(如航天、核能)是需要更加理性設計的。更何況這些評價指標解釋不了一個國家的中長期創新能力。例如,與制度性因素和文化性因素的關系。

《大繁榮》是費爾普斯教授的力作,但是肯定不會是他最后一本書。他體壯如牛、思維敏捷,仍然承擔著一個大學教師的標準工作量并游走于世界各地,觀察、思考、促進著世界的大繁榮。馬上我們就要慶賀他的80歲生日,因為孔子說過“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沒有說80如何,因此我也不知道如何用中文祝福他,只好用英文干巴巴地說,Ned,happy birthday to you! 另外我還要說,下一部力作最好還是在你生日前出版,那時,一個具有中國內涵的世界一流商學院的全體教師和學生將共同祝賀你生日快樂。當然,也別寫得太快,給我們多留一些時間。

何志毅

新華都商學院理事長

北京大學教授

《北大商業評論》執行主編》

2013年8月


推薦序三

費老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享譽世界的大經濟學家,邀請我這個忘年之交為他的新書《大繁榮》寫序,壓力很大!

我花了整整四天,躲在香港維多利亞公園旁邊的酒店里,通讀《大繁榮》這本經濟學的鴻篇巨制,大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之感,開竅解惑,醍醐灌頂。費老把激情和理性、科學和藝術、哲學和經濟學、理想和現實、歷史和未來、推理和實證完美地結合在書中,沒有見過經濟學著作還可以這樣寫的,我已經好些年沒有讀到過這樣的好書了。就像讀大哲學家盧梭深奧哲學的同時獲得文學藝術的享受一樣,讀大經濟學家費爾普斯透徹經濟學的同時獲得妙筆生花的陶醉。

《大繁榮》是費老對美國和整個西方過去數十年經濟病癥的診斷書和整治方案。他以懸壺濟世之心、華佗扁鵲之術,望聞問切,把脈下藥。讀懂了《大繁榮》,不僅讀懂了西方經濟文化和經濟制度,而且讀懂了西方經濟史;不僅讀懂了資本主義,而且讀懂了社會主義和社團主義。書中深刻的分析和海量的文獻讓我有讀君一本書、勝讀百本書的收獲。

費老把繁榮定義為生活的興盛,即對事業的投入、迎接挑戰、自我實現和個人成長;把國家的繁榮定義為大眾的興盛,它源自民眾對創新過程的普遍參與,它涉及新工藝和新產品的構思、開發與普及,是深入草根階層的自主創新;把具有創新活力(即具有開展自主創新的欲望和能力,尤其具有激發和包容草根階層自主創新能力)的經濟稱為“現代經濟”,并強調現代經濟并不表示目前的經濟。他以理論邏輯、歷史驗證和數據實證闡明了現代經濟能夠達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貨暢其流,實現美好生活,符合公平正義。而現代經濟帶來的一定風險和不確定性則是追求美好生活必要的成本。

他對現代資本主義、社團主義和社會主義三種經濟發展模式在西方乃至全世界的實踐進行了深入的橫向比較分析、縱向歷史分析和實證檢驗,結果表明,只有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模式符合現代經濟的本質要求。

他明確指出,從19世紀20年代的英國到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繁榮的歷史進程是廣泛出現的自主創新的結果,是現代經濟發展模式的成功;20世紀70年代至今的西方經濟和美國經濟衰敗的歷史過程是放棄正確的現代價值觀和經濟文化,對社團主義甚或社會主義侵蝕現代經濟和政治制度一退再退的結果。要使美國經濟和西方經濟重振雄風,唯有再度擁抱現代價值觀和現代經濟文化,清除社團主義經濟和政治制度對現代經濟和政治制度的腐蝕。

雖然《大繁榮》探討的是對美國和西方經濟病癥的全面診治,卻對診治中國的經濟病癥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2011年9月,在費老邀請我參加的哥倫比亞大學國際經濟學術會議上,我發表的論文《中國模式的悖論》就是在與費老的討論、切磋和啟發下寫成的,此文在會議上引起強烈反響,驗證了這種借鑒意義。

王建國

北京大學教授


中文版序

本書是討論西方國家的議題:幾個國家的經濟在19世紀取得驕人成就,但在20世紀卻未能繼續保持輝煌,西方由此變得虛弱和迷茫,不確定能否重現昔日的榮光。這固然是西方世界的歷史,但對中國同樣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通過技術引進、投資和貿易,中國今天已成為中等收入國家。很早以前,英國和美國也曾處于類似的階段。在18世紀,這兩個國家試圖尋找更多的投資與貿易機會,進展甚微,但此后它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商業經濟被改造為現代經濟——由創新者而非貿易商作為領頭人的經濟。英國經濟(包含經濟參與者和經濟制度)促成了生產率的“起飛”,開啟了為期一個多世紀的持續增長,并或多或少提高了各類勞動者的工資水平。最重要的是,一向以孤獨和重復為特征的傳統工作被互動、新奇、充滿吸引力和挑戰性的現代工作取代。美國經濟在稍后也發生了同樣的轉變。

本書就是致力于探討這一現象發生的過程。在生產率和工作回報的爆發式增長背后,是大大小小的創新成果,這并非什么秘密。許多評論家認為,創新源于科技進步,尤其是科學認識的突破。但大多數創新其實并不需要新的科技成果,而是需要新的商業觀念。與其他國家相比,英美兩國的創新成果是如此豐富且廣泛,影響到所有的產業和消費者,因此創新必然來自這兩個國家特有的因素——跨越國境的科學界。本書認為,這種本土創新源自人民的冒險精神和發揮創造力的愿望,它們一直深入到社會的草根階層,并且有相應的制度使這種愿望得以實現,使人們能以這些冒險活動為生。英美兩國的經濟活力在創新活動的噴涌和新事物的流行中展露無遺。

草根階層的活力要求人們擁有創辦新企業的自由,以及在冒險成功后得到社會承認和財務回報的信心,否則產業人士最看好的項目也無法吸引人們的創新努力。有時,鼓勵政府建立促進創新活動的制度以及給特殊的創新項目融資固然可以有所幫助,但沒有哪個國家找到過能替代自由企業的煥發經濟活力的機制。

這些觀察不可避免地會促使中國讀者思考自己國家的未來。中國要繼續保持生產率和工資水平的快速增長,就必須加速自主創新,因為不再能指望西方國家代替自己完成創新任務。此外,如果中國經濟要完成從中等收入向領先水平的轉軌,也必須找到激發必要的經濟活力的手段。那么為建設高活力經濟,中國應該做些什么?當然,供選擇的道路可能不止一條。

中國或許能找到一條非常特別的道路,而非簡單地照搬英美兩國的經驗。高度的活力也許并不要求滲透到草根階層,政府內外的精英人士也許足以催生實現理想的創新率所必需的活力。然而這種自上而下的方式還沒有成功過,而且難度肯定會更大,因為它拋棄了煥發經濟活力所需的最重要的資源:兩個腦袋比一個腦袋好使,100萬個有創造力的頭腦肯定強于50萬個或者25萬個。中國還可以通過改造國有部門推動創新,但這樣做同樣存在困難,因為它不足以創造更多的新產品和新工藝。創新只有在具備吸引力和盈利前景、能被社會采用時才會發生。中國必須牢記歐洲歷史上的經驗,當社會主義者和社團主義者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影響大增甚至最終控制政權后,并沒有如他們設想的那樣帶來活躍的創新。

因此,中國人也可以慎重考慮借鑒英美兩國走過的道路,深入了解這兩個國家如何在19世紀煥發出巨大的活力,又如何在后來喪失大部分活力。

我相信本書能在這些方面有所助益。本書指出,煥發高度活力的國家都有相應的生活態度作為支撐。這些生活態度一部分來自現代社會初期出現的人文主義價值觀,例如個人主義和活力主義;另一部分來自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時期形成的價值觀,例如在知識不完備和具有不確定性的世界生活。這些現代價值觀壓倒了中世紀盛行的更傳統的價值觀,例如看重團結和保護的觀念。后來,這些國家在20世紀中期失去了很大一部分經濟活力,原因既非現代經濟或現代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如容易導致經濟波動),也不是現代價值觀被否定。經濟活力受到抑制的主要原因是傳統價值觀的復蘇。在歐洲,現代價值觀受到打擊,導致資本主義制度被名為社團主義的中世紀式的制度和政策替代。

如果上述分析成立,中國要實現高度的經濟活力,就必須確立現代價值觀的主流地位,擺脫社團主義的影響。某些中國企業已經表現出創新能力,但也存在各種阻礙。有人說,中國人還遠不習慣從群體中脫穎而出,以及在必要時獨抗潮流,例如很多大學畢業生希望獲得公務員類的穩定工作,而不愿去產業界冒險。中國有漫長的企業家歷史,富有創業進取的精神。但必須牢記,尋找機會的企業家和創造機會的創新者并不是一回事。

我確信,中國將開啟從貿易商向創新者、從商業經濟向現代經濟的轉軌,最早的行動可能會很快展開。這一轉軌可能要經歷一兩代人的時間,但我沒看出有什么必然理由能阻止中國完成這個旅程。

作為一個多年來為中國著迷并對中國人民充滿崇敬的人,我特別感謝新華都商學院的同事和支持者,以及優秀的出版商中信出版社,是他們讓我能把自己的思想用中文傳遞給中國的廣大讀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垫江县| 资阳市| 巴南区| 隆德县| 马公市| 肃北| 巴东县| 东乌珠穆沁旗| 淳安县| 五指山市| 民和| 曲阜市| 桐庐县| 白城市| 凌源市| 淮北市| 青岛市| 霍城县| 潜江市| 札达县| 高邑县| 苗栗市| 庆城县| 甘肃省| 龙门县| 铁岭县| 河津市| 霍山县| 当雄县| 洮南市| 吉林市| 贵德县| 新疆| 永胜县| 潮安县| 手游| 牙克石市| 公主岭市| 乳山市| 山丹县| 高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