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牛津通識讀本:亞當·斯密(中文版)作者名: (英)克里斯托弗·J.貝里本章字數: 4341字更新時間: 2025-03-05 17:02:17
序言
羅衛東
1723年出生于蘇格蘭的亞當·斯密,是那個時代著名的學者、思想家。在他身后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時間里,絕大多數人只記得他是《國富論》的作者,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主要創始人;卻很少有人知道斯密寫過《道德情操論》這本書。當然,幾乎沒有人認為斯密會寫出天文學史這樣的作品,或講授過邏輯學、修辭學、文學之類的課程??梢哉f,直到20世紀下半葉,斯密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單一而清晰的,他是一個主張自由放任主義的經濟學家。
在政治經濟學領域,人們對斯密的認知,既不是始終如一,也并非完全一致,而是隨著社會變遷和學術界對其研究的不斷深入而存在分歧并處于變化之中的。《道德情操論》出版之前,斯密是格拉斯哥大學的道德哲學教授,一位熱衷于傳道授業解惑、深受學生喜愛的名師。1759年以后,人們就以《道德情操論》的作者來稱呼他。這本書因其主題重要、內容得體和文筆儒雅而為其作者在英國博得了好名聲,甚至在巴黎這個當時的世界文化學術中心也引起了相當的反響。彼時,應該不會有人相信斯密將以其在政治經濟學方面的巨大貢獻而載入史冊。
《國富論》出版之后,斯密的道德哲學教授身份幾乎一夜之間就被人忽略了。這時候的《道德情操論》雖然像是一顆體量和光度都更驚人的系外恒星,但被《國富論》這個光芒四射的太陽遮蔽了。此后,斯密便以政治經濟學家的角色登上歷史舞臺,站到了聚光燈下。得益于長期擔任英國首相的小威廉·皮特等一批精英信徒的力挺和加持,斯密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在英國成為權威和主流,影響著大英帝國的立法與政策制定,并成為占主導地位的時代觀念。
法國人讓—巴蒂斯特·薩伊在其1803年出版的名為《政治經濟學概論》的著作中,把《國富論》做了更為清晰而簡化的加工,形成了一個系統的自由放任主義經濟理論,這本書也成為歐洲大陸最重要的《國富論》普及讀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薩伊因此被大衛·李嘉圖稱為“大陸著作家中首先正確認識并運用斯密原理的人”。主要是由于薩伊的努力,斯密作為自由市場經濟觀念的體系性創立者和最重要維護者的形象就被歷史性地確立起來了。
隨著英美作為自由資本主義體系在不同時代的巨大經濟成功及其全球擴張,亞當·斯密及其學說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牢固地占據了經濟學主流的核心地帶,并且逐漸與資本主義經濟的意識形態融為一體。在這個意義上,說斯密是現代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塑造者,并非過譽。2003年,他的頭像被印在20英鎊紙幣上,與莎士比亞、牛頓、達爾文等世界文化與科學巨人同列。這是他的祖國對其巨大而持久的歷史性貢獻的官方認可。
斯密體系中關于勞動價值論的思想被大衛·李嘉圖加以發揮和改進,并在馬克思那里得到了進一步的改造,成為批判的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石。斯密也因為這一點又成為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來源作者之一。通過馬克思,斯密又對19世紀中葉開始的歐洲社會主義運動,以及20世紀的共產主義革命和建設運動產生了間接的影響。
就其經濟方面的理論和政策主張而言,斯密的國際形象存在爭議。在歐洲大陸國家,斯密提出的理論和政策主張,被接受的程度總體上不如英國,尤其是在德國,斯密遭遇了極為尖銳激烈的批判。歷史學派經濟學家斷然否認斯密的學說具有超越國家、民族和歷史文化的普遍意義。自由放任學說被當作有害于后進國家經濟發展的意識形態予以否定。德國人甚至從人品上質疑斯密,抓住《國富論》與《道德情操論》兩部著作之間的所謂“矛盾”大做文章,認定斯密是一個不誠實的人,《國富論》的思想主要來自法國重農學派,而非其原創,斯密只是一個自由放任思想的英語版改寫者。在這個方面,受歷史學派影響的約瑟夫·熊彼特在《經濟分析史》這部名著中對斯密的貢獻表達了不夠客觀的過低評價。
政治經濟學的核心觀念之爭,從來就不是純粹的科學之爭,而是夾雜著意識形態傾向和價值偏好的理論對壘,斯密的命運由此也被時代風云所裹挾而變幻不定。20世紀30年代以后,凱恩斯主義盛行,斯密作為經濟自由主義者的形象被凱恩斯的光芒所遮蔽,變得暗淡模糊。直到60年代凱恩斯主義陷入危機,此后,斯密則又被自由主義經濟學家恭請出來作為偶像祭拜。
從當代經濟學作為“分析科學”的標準來衡量,亞當·斯密的古典政治經濟學似乎已經沒有多少價值,只可作為“學術文物”陳列在思想博物館供后人瞻仰。這意味著,斯密即使被安置在經濟學殿堂祖先牌位的C位,也只是一種符號和象征。在當下大多數經濟系師生的眼里,《國富論》是一部早已過時的教科書,不值得花時間去認真閱讀。總之,當代經濟學科中的亞當·斯密,似乎已經風干成為一具僅可供人憑吊和緬懷的思想木乃伊。
與此形成有趣對照的是,在經濟學科以外,斯密則進入了滿血復活的歷史時期。倫理學、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都開始關注亞當·斯密其人其學。斯密被當作18世紀蘇格蘭啟蒙運動中最重要的思想領袖,斯密研究成為國際思想史界的研究熱點。對于同樣一個人物,經濟學與其他社會科學之間居然持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看法,實在吊詭。
仔細想一想,也不奇怪。在社會科學日益脫離哲學這個母體,以及社會科學日益學科化的時代,普通的學者已經不太可能整體上把握古典時代思想家的思維方式和思想成果。一個專業化時代的學科從業人員,可能窮其一生也無法準確理解一個經典作家思想的有機性和整體性。只有當人們開始對這種專業化學術進行反思和批判,才有可能為理解前輩學者的總體性思考創造條件與環境。
當今,國際學術界關于亞當·斯密到底是什么人,以及如何評價斯密在思想史上的地位、作用和貢獻的討論,還在持續進行著。雖然尚未形成完全一致的意見,但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此前亞當·斯密僅僅被定義為古典政治經濟學家,是嚴重低估了他的重要性和意義。作為18世紀蘇格蘭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其思想的豐富和深刻程度,絕非某一個專門的學科所能涵蓋和體現。不僅如此,有識之士也認識到,斯密的思想不但具有思想史意義,而且具有很顯著的現代意義和現實意義。
正因為斯密思想的豐富性、深刻性以及歷史性,當代人要完整、內在、準確地予以理解、把握,就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要將其思想脈絡和理論體系框架梳理出來,既需要熟悉斯密本人的全部著述,也要涉獵那個時代思想家群體的問題意識、學術關系和理論樣貌,若非專門從事相關思想史研究的優秀學者,要做到這些方面幾乎不可能。
迄今為止,以斯密為對象的傳記和研究性著作已有不少。斯密去世后不到三年,他的學生斯圖爾特就寫了一本題為《亞當·斯密的生平與著作》的小冊子,在很長時間里,這本薄薄的小書幾乎可以說是除了《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以外人們了解斯密的唯一管道。在19世紀,曾經出現過至少三部關于斯密的傳記作品:法萊爾的《亞當·斯密》(1887)、赫德恩的《亞當·斯密生平》(1887)以及約翰·雷的《亞當·斯密傳》(1893)。到了20世紀,又有幾部傳記問世,其中在學術界影響較大的是斯科特的《學生與教授時期的斯密》(1937)、拉法埃爾的《亞當·斯密》(1985),以及于1995年出版的羅斯的《亞當·斯密傳》第一版。隨著國際學術界斯密研究的復興,以斯密為主題的作品也越來越多。在20世紀末以前出版的這些傳記性著作中,我個人認為最有代表性、影響也最大的是三部,即斯圖爾特、雷和羅斯的作品。不知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這三部傳記的問世時間剛好間隔一個世紀。
斯圖爾特是亞當·斯密的學生,是迄今為止的作者中唯一與斯密有長期交往的人。他的記載雖然簡短,但很多都是第一手的材料,可信度很高。作者雖然飽含對傳主的崇敬之情,但語言樸素平實,記錄一些重要的細節又頗為傳神。該書問世之后,就成為研究亞當·斯密的可靠史料。
約翰·雷的傳記自出版以后一直被公認為是最詳盡、最優秀的關于斯密的傳記作品,但它對斯密的思想,尤其是他的學術思想發展的分析相對比較欠缺。雷本人是記者,對斯密的生活、逸事、親友關系、通信往來,甚至未必有確據的傳聞的描寫,都十分著意且行文流暢明晰,引人入勝,饒有趣味,可讀性最強,故讀者面極為廣泛,影響巨大。
伊恩·羅斯是一名以研究休謨和斯密為生的著名思想史學者,他撰著的《亞當·斯密傳》體現了知識考古學家的專長,即專注于史料的收集、考訂和連綴。羅斯極為嚴謹慎重地對待大量關于亞當·斯密的重要原始文獻和研究文獻,力爭做到取舍合理。這部字數達80萬的傳記,在文采上似乎無法超越雷的作品,但作者爬梳豐富史料的努力,以及巨細無遺的考據功夫令讀者印象深刻。不僅如此,這部傳記還為解決若干思想史上懸而未決的爭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文獻線索。在這個意義上說,羅斯的《亞當·斯密傳》對專業學者的幫助也許更大。
進入21世紀之后,以斯密為題材的著作依然頻頻問世。僅在最初的二十年,據不完全統計,英語國家就有數十種亞當·斯密的傳記或專著問世。其中譯成中文的有詹姆斯·布坎的《真實的亞當·斯密》(2005)、蓋文·肯尼迪的《亞當·斯密》(2007),還有尼古拉斯·菲利普森的《亞當·斯密的思想之旅》(2021)和杰西·諾曼的《亞當·斯密傳》(2023)等。
如今,牛津大學出版社作為國際頂尖的權威學術出版社又出版了克里斯托弗·J.貝里的《亞當·斯密》,譯林出版社第一時間推出雙語本,在研究和解讀斯密生平思想的百花園中,增添了一朵新葩。
貝里的《亞當·斯密》雖然是一部小型通識讀物,但作者在有限的篇幅里面,把斯密其人其學作了簡練、準確而又通俗的講解,呈現出了斯密豐滿而又深刻的思想家的整體形象。我覺得,與同類題材的作品相比,這本《亞當·斯密》的思想密度要高很多。尤其要指出的是,作者對亞當·斯密的《哲學論文集》、《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這三部主要作品之間關系的解讀,在我看來是最為連貫和融洽的。文字看似輕松,內涵卻深刻豐富。沒有厚實的學術底蘊,是寫不出這樣的導讀的。對于不了解斯密思想的人,本書提供了可靠的、優質的導覽。而對于思想史學術同行來說,本書也值得一讀,因為作者對斯密的理解達到了相當的深度,其中的不少論斷值得認真對待。
本書的作者克里斯托弗·J.貝里是當代著名的蘇格蘭啟蒙運動研究專家,出版過多部學術專著。他在斯密研究方面的成績也令人印象深刻。貝里退休前是格拉斯哥大學政治理論榮譽教授和榮譽研究員,是愛丁堡皇家學會(蘇格蘭的“國家學院”,亞當·斯密是其創始人之一)的會員。他的著作包括《蘇格蘭啟蒙運動中的商業社會觀念》(2013)、《蘇格蘭啟蒙運動的社會理論》(1997)、《奢侈的概念:概念及歷史的探究》(1994)等。他最近出版的著作有《休謨、斯密和蘇格蘭啟蒙運動隨筆》,這是他過去作品的選集。他曾多次應邀在歐洲大陸國家、美國、日本、中國以及智利、巴西等國舉辦系列講座。邀請貝里來撰寫斯密的通識讀本,是牛津大學出版社的明智之舉。
在亞當·斯密誕辰300周年之后不久,出版這部“牛津通識讀本”的中譯本,也是很有紀念意義的,相信這本書能夠幫助中國讀者更加準確和深入地理解亞當·斯密。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