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 滄流
- 唐大偉
- 7068字
- 2025-02-27 16:38:42
利華紙業有限公司是田敬儒的前任市委書記引進清凌的重點招商引資項目。
關于引進利華前前后后發生的事情。田敬儒是從清凌市一些同志的情況介紹里,一些關于利華的各類資料里,抽絲剝繭、重新整合、慢慢理順得來的。這里面有多少人講了實話,有多少人是欲言又止,有多少人是真假參半,有多少人夾雜著個人利益,資料里的真實和完整程度有多少,田敬儒沒有過多分析,他只是從中得到了一個大致的輪廓和來龍去脈。
當年利華紙業到清凌投資之前,一度被經濟發達城市和地區拒之門外。原因不言自明,造紙工業是一個產量大、用水多、污染較為嚴重的行業。造紙工業要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就要提高準入門檻、淘汰落后產能。除了轉變生產方式,優化調整產業結構之外,還要加強清潔生產,注重節能減排,推進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堅持不懈地開展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的綜合防治,構建全防全控的污染防治體系,才能有效控制污染問題。但這一切的前提是企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并嚴格遵守制度規范。所以,造紙工業的引進具有較高的風險性,這也是各個城市和地區謹慎引進的主要原因。
說句實在話,如果不是因為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急于通過招商引資實現經濟的提速發展,當年清凌市可能也不會引進利華。客觀評價,當年的領導是在巨大壓力下引進的這家企業。前有標兵,后有追兵,如果不采用“彎道超車”的辦法,怎么能實現超速發展?“彎道超車”,是當年常常被提到的一個詞,的確令人振奮。
有人振奮,就有人清醒。就在引進利華紙業剛剛啟動之時,一封原市級老領導的聯名信送到了當時的市委書記、市長及眾多市委常委手中。老領導們在信中痛陳利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中央統籌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做出的重大決策,是造福人民澤被子孫的大事。清凌市要與中央保持一致,如果引進利華紙業,假如環保措施不到位,實施效果差,將來必然會影響到清凌老百姓的生存環境。全國各大城市引入造紙企業都是格外慎重,清凌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不能為了自己的政績,不管不顧清凌百姓的生活,更不能吃祖宗飯、砸子孫碗。這樣的政績要不得,這樣的領導干部也當不得!
這封聯名信將了當任領導一軍。
讓利華紙業入駐清凌,必然會帶來可觀的利稅,促進經濟發展。但如果利華真如老領導們信中所言,將來某一天真的對清凌市的環境造成了污染,當任市領導便會成為清凌的千古罪人。
完成眼前的各項經濟指標和維護百姓的長久利益哪個更要緊?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哪個更重要?種種矛盾反復糾葛,一支支削尖锃亮的矛頭直指當時的市委書記。
時任市長何繼盛的態度十分鮮明:要相信老領導們對清凌的關心關注,尊重老領導們的意見和建議。個人意見,暫緩利華紙業引進。
兩個字“暫緩”,對利華紙業進駐清凌按下了暫停鍵。
市里老干們連聲為市長何繼盛拍手叫好,評價他是一個對黨、對人民、對清凌長遠發展高度負責任的好市長,是一位有能力、有魄力的優秀共產黨員。
可接下來,如何才能完成省里確定的各項經濟指標?如何實現清凌市經濟的高速發展?一系列問題被上任市委書記逐條提出。如果利華紙業上馬,每年可以上繳多少利稅,可以安置多少社會閑置人員,可以建設集原料、運輸、倉儲、物流產業鏈集群模式等一系列數字和前景也被擺到了市委常委會的桌面上。
而這些,都是作為市長的何繼盛必須直面的問題,也是他在任能否干出政績的衡量標準,繞不過去。而且,政府是在黨委的領導下進行工作的,市長在重大決策問題上跟市委書記唱反調,也非常影響班子的團結。因此在之后召開的市委常委會上,何繼盛的表態就與之前有了明顯不同:市政府堅決與市委保持高度一致,擁護市委關于利華的各項決定。
市委書記、市長共同推進利華紙業上馬的決定,左右了別人的想法,原來打算在常委會上說出一二三的其他市委常委們彼此對視了之后,三緘其口,沉默不語了。最后,清凌市委常委會會議上全數通過了利華紙業進駐清凌的議題。
但市委書記、市長也不能罔顧市里老干們的意見。老干們雖然已無權力,但還有影響力,尤其是那幾個老領導,上能跟省委領導說得上話,下面市里不少干部甚至常委領導也是他們在任時提拔起來的。綜合各方的意見,上任書記在會議上強調:“污染防治需從源頭抓起,利華紙業在清凌上馬的首要條件就是環保達標。污水處理系統必須完備,必須全面通過上級環保部門驗收,所有環保事宜全部完成才能上馬。”
利華紙業也鐵了心要在清凌投資興業,投入重金購置了防污治污設備。清凌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相關部門責任人親自把關建設,各項治污指標全部通過了環保部門的檢驗檢測。幾經周折,利華紙業終于在清凌順利投產了。當年年底,存于清凌百姓心中的疑慮很快被欣喜取代。千余名閑置人員成了利華紙業的正式員工,五險一金樣樣齊全。
全市納稅最高企業,熱心公益事業,助老助殘助困助幼,哪里都有利華的影子。很快,利華紙業有限公司和公司董事長江源在清凌成了電視有影、電臺有聲、報紙有名、網絡紅榜的明星企業、明星老總。
老百姓看到的是實惠,工資提高了,福利待遇上來了,市容改善了,困難群體得到幫助了,市里領導也因此成了清凌百姓心中的清官、好官。
然而,僅僅幾年時間,利華紙業引發的問題就陸續暴露了出來。
田敬儒接受組織安排到清凌任職的時候,利華紙業的口碑已經是毀譽參半,而關于當初引進利華的說法更是層出不窮。
“當年的市委書記就是得著了利華的好處,要不然能不顧市里老領導們的聯名請愿也要支持利華上馬?當年繼盛市長可是堅決反對的。”
“何大市長開始是跟老領導們站在一起,可后來為啥改變了態度,肯定是后來也得了利華的好處。”
“這事誰知道呢?聽說利華有背景,在上面有人罩著,書記市長又能怎樣?清凌誰都攔不住。”
……
產生各種猜測和說法的核心問題只有一個:利華果然出現了污染問題,而這正是之前市級老領導們擔心的問題。
田敬儒到清凌市任職之后,人們都在觀望,新書記會怎么處理利華紙業存在的問題。都說新官不理舊賬,人們都想瞧一瞧,敬儒書記這個新官理不理舊賬。
一年時間過去了,人們看到田敬儒這個新官不但理舊賬,還理得像模像樣,有板有眼。
田敬儒任職的第一周,召開了清凌市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之后,出臺《清凌市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開展減污降碳專項行動、推進美麗清凌建設行動……各種行動開展得有聲有色,一切似乎都在朝著田敬儒制定的方向發展。
除了這些針對環境保護的措施,其他方面田敬儒也沒閑著,他通過在京在省的“朋友圈”,求助老領導、老朋友,在招商引資中圍繞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找路子。一年時間,已經與多家央企、民企、行業龍頭企業完成對接,簽訂協議。
要引進新企業,不能忘了老企業。田敬儒想,對于利華這樣的原有企業最好的方式是采取“柔和”處理,而不是“一刀切”,要不然,千余名職工的生存怎么辦?已經形成的產業鏈怎么辦?何況,利華董事長江源也一再承諾堅決整改利華的污染問題,還清凌人民綠水青山。
然而,今天的一場大火將清凌市委、市政府推到了“懸崖”之上。想到放火的人,田敬儒的心仿佛被一只無形的手給揪了一下。縱火者董文英那張與其年齡不相符的、布滿皺紋的、神經質的面孔,在他眼前過電影似的跳來跳去,他耳邊回響著市長何繼盛咬牙切齒的畫外音:“放在過去,這個姓董的女人就應該槍斃!至少判她個無期!”在火場那會兒,田敬儒也把縱火者恨得咬牙切齒,可是現在冷靜下來,想想董文英為什么要縱火,再想想老百姓為什么對這場火災歡欣鼓舞,他的心里一酸,接著又是一痛。
董文英已經被公安局緝拿歸案了。不,不是緝拿,董文英放完火壓根兒就沒有離開現場。她沖著漫天大火手舞足蹈,對聞訊趕來的警察哈哈狂笑,挑釁似的喊道:“火是我放的,你們抓我呀,快抓我呀!”
茶已經涼了,田敬儒端起茶杯一飲而盡,左右權衡,前后思量,終于拿起電話聽筒,按了一串號碼。
“老吳,我是田敬儒。”
電話那端傳來清凌副市長兼市公安局局長吳威的聲音:“敬儒書記,您好!”
“利華火災現場處理得怎么樣了?”
“現場沒什么問題了。”
“縱火的人叫董……”
“叫董文英,已經拘留了。”
“接下來怎么處置?”
“按正常程序走,董文英已經達到刑事立案標準,我們案件偵查終結,就移送給檢察院,再由檢察院向法院起訴。”
“她這個事兒……得判刑吧?”
“那應該是跑不掉的。犯縱火罪,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具體怎么判,看法院吧。”
“哦……”田敬儒有意沉吟了一下,說,“這個董……董什么來著?”
“董文英。”
“對。聽說這個董文英是自己主動讓你們逮捕她的。”
“確實是的。敬儒書記有什么指示?”
“事關法律,我指示什么?我只是想提醒你們一下,利華的事很敏感,董文英的情況也很復雜,需要慎之又慎!”
吳威頓了一下,說:“明白了!敬儒書記,我們這邊請您放心,做偵查終結報告時,我再向您報告。”
“好。”
田敬儒掛了電話,陷入了沉思。片刻后又把秘書古凡叫了進來。
“小古,利華火場上那兩個照相攝像的人是消防隊的嗎?”
“書記,那兩個人是清凌傳媒中心的記者,拍照那個是《清凌日報》的馮皓東,攝像的是電視臺才來的新面孔,我還不知道叫啥。”
“宣傳部不是把記者都攔在火場外面了嗎?”
“外來媒體曹部長沒讓進火場,本地媒體的人是曹部長為了留存資料特意安排的。這也是為您著想,您在救火一線得留點影像資料。”
“還有一件事,那個叫董文英的縱火嫌疑人,在現場的表現有些蹊蹺……你,明白嗎?”
“明白。我會跟吳威市長保持溝通。”
十分鐘后,古凡電話打到了吳威的手機上。
“吳市長好,您現在方便嗎?”
“稍等。幾分鐘后,我給你回。”
吳威是聰明人,自然從“方便”兩個字里聽出古秘書有要事跟他講。在清凌古秘書不僅僅是古秘書,很多時候,古秘書更代表著市委書記田敬儒。
于是幾分鐘后,有了如下對話:
“吳市長,我這不代表官方,只代表我個人。我當時在火場聽現場群眾說,這個縱火的董文英是主動說自己放火的。”
“董……是,是的。”
“那么,她縱火是不是有什么個人原因呢?”
“公安辦案肯定會探尋嫌疑人的犯罪動機,您說的個人原因……得看調查結果。不過,董文英在利華縱火這個案子,我們公安是前期,接下來檢察院和法院那邊,恐怕……古秘書你能明白吧?”
“明白,吳市長您辛苦了,你們是第一關,工作做好、做細、基礎打牢,很不容易。”
“可不,這個董文英也有可憐之處。”
“您說得對。有什么需要我做的,吳市長您隨時吩咐。”
曹躍斌剛把茶杯端到嘴邊,辦公室的電話就響了。看到0001的號碼,曹躍斌剛剛才放松的神經立刻又緊繃了起來。
“好,我馬上到。”放下電話,曹躍斌嘆了口氣,小聲嘟囔,“我老曹早晚得累死!”轉念間又振作起來,市委書記召見,多好的事,別人都在想破腦袋找機會跟書記接觸,恨不能變成狗皮膏藥粘在書記身上呢。當然,在清凌市除了大秘古凡常年跟在書記身邊,就連市委秘書長、書記的司機也不是能夠時刻跟在身邊的,就更不要提其他人了。
田敬儒看上去性格柔和為人親和,實際上卻是原則性極強的一個人。自到清凌以來,與清凌各界的接觸都僅限于工作關系,這樣做當然是非常合理的,既“親”又“清”,守住了底線、把好了分寸。
一直在機關工作的曹躍斌深諳官場的規矩,一級之間就是天壤之別,規矩錯不得,更亂不得。他清楚自己雖然是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在外面風風光光,可在市委書記面前說話做事卻如履薄冰。從骨子里,曹躍斌對田敬儒有些畏懼,這種畏懼首先來自田敬儒所處的位置——清凌市的最高首長;另一方面則是田敬儒為人為官的作風,永遠是工作第一、責任第一,一向是只對事不對人,犯在他手里,不管是誰都得挨收拾。自己四十多歲的年紀,正是事業發展進步的黃金年齡,如果稍有不慎把市委書記得罪了,仕途不說畫上句號,也得進入冰凍期。
書記這么急切地打來電話,是不是宣傳上又出了什么岔子?想來想去,很有可能是《環境時報》的記者出現在火場的事。
蘇小糖出現在火場的事,已經有人在電話里通知了曹躍斌。這個記者怎么混進火場的他并不知情,怎么走出火場的,他卻了解得一清二楚。他原來想,如果田敬儒不提,這件事就輕輕壓下,以后再發生同樣的事件自己注意就是了,好歹自己也是個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做事總要留些面子。現在他分析,自己想錯了,一把手就是一把手,總能從小處發現大問題。記者闖進火場,本來很正常,記者就是搞新聞的,出現在新聞現場無可厚非。可《環境時報》的記者是重要媒體的記者,這樣一來,事情就可大可小了。往小了說,就是一個小記者進了火場找新聞;往大了說,卻是宣傳部門的把控不嚴,如果有負面新聞出現在報紙上、網絡上,必然會影響清凌市對外的良好形象。現在正是清凌發展的關鍵時期,對于一個宣傳部部長來說,出現這種事是工作中的重大失職、失誤。曹躍斌在心里感嘆,看來一頓批評是在劫難逃了。這件事本來應該是自己向市委書記主動匯報的,既然沒有及時匯報,現在只能是主動檢討了,或許能有所彌補。事已至此,也顧不得什么面子不面子了,別惹惱了一把手才是最要緊的事。
這樣一想,曹躍斌的腦門頓時涌出了一層汗水,他拿出一粒口香糖扔進嘴里,使勁地咀嚼著,消除嘴里的異味,然后氣喘吁吁地跑向了田敬儒的辦公室。臨進去之前,他從褲兜里掏出一張紙巾,把嘴里的口香糖吐了進去,包好又放進褲兜里,穩了穩神,推開門。
他一臉堆笑地問:“敬儒書記,您找我有事?”
田敬儒站起身,說:“躍斌啊,不是我說你,非得有事,你才能來我辦公室?”
曹躍斌抹了抹額頭上細密的汗珠,帶著一臉的歉意,說:“哪能呢?我……我應該主動向您匯報工作!”
田敬儒關切地說:“看你忙得,坐下擦擦汗。”說著他自己先坐下了,遞給曹躍斌兩張紙巾。
曹躍斌坐在田敬儒對面,恭謹地接過紙巾,擦著汗,身子略微向前傾了一下,說:“胖人就是不行,一動一身汗。瞧您這體形保持得多好。”
田敬儒指了指他說:“哈哈,是不是剛才喝了蜂蜜?嘴巴這么甜,這么會夸獎人!”
曹躍斌跟著呵呵一樂,精神上有所放松。他一抬眼,猛然發現田敬儒寫字臺的便箋紙上寫著大大小小的“環境時報”四個字,那顯然是田敬儒的字跡。又一層細密的汗珠頓時從額頭沁了出來,他覺得手腳有些發涼,屁股底下也像長出了鋼針,刺得身子跟著疼了起來。
看來自己的猜想沒錯。不等田敬儒開口,曹躍斌搶先說:“敬儒書記,我是來向您負荊請罪的!”
田敬儒明白他要說什么,卻裝作不懂地問:“負荊請罪?躍斌,你這是唱的哪出戲?”
曹躍斌帶了一絲哭腔,說:“敬儒書記,我犯大錯誤了!《環境時報》的記者闖進火場了,這事全怪我!我光顧著招呼那些大媒體的記者了,手忙腳亂,一時就把《環境時報》這張小報給忽略了。”
田敬儒最初聽到曹躍斌要負荊請罪,心里還是有幾分滿意的,這正是他把曹躍斌找到辦公室來的原因。但“小報”兩個字,令他瞬間收回了臉上的笑意。他看了曹躍斌一眼,語氣上微微有些動怒,說:“躍斌,你要注意下自己的觀點!《環境時報》是小報嗎?它在環境報道方面是具有專業性和權威性的,讀者想知道哪兒的環境出了問題,都得先看它!現在國內國外有多少人在盯著這張報紙,你知道嗎?一旦清凌在這張報紙上出現了什么負面新聞,會造成多大的影響,你想過沒有?”
曹躍斌不住地點著頭,說:“是,敬儒書記您批評得對!我……”
田敬儒打斷他的話,說:“俗話說,縣官不如現管。這就好比你這個宣傳部部長管教育,有人走后門要把孩子送進重點高中,送禮都往校長那兒送,有幾個往你這兒送的?一樣的道理嘛!”
曹躍斌的臉騰地紅了,猛地站起身,說:“敬儒書記,市七中周校長受賄被查屬實,我也有責任,是我監管不力!”
田敬儒擺擺手,示意曹躍斌坐下,說:“我就是打個比方,你提那事干嗎?你呀!”
曹躍斌支支吾吾,窘迫得不知道說什么好,不停地搓著手里的紙巾,眼見著搓成了紙條。
田敬儒停頓了一下,語氣平和地問:“躍斌,《環境時報》駐咱們市的記者是不是有變化?我記得原來是個男的,怎么突然出來個女孩子?”
曹躍斌說:“這個……應該是新換的人,我馬上查,馬上查!”
田敬儒說:“查不查的無關緊要,關鍵是要處理好地方政府與上級媒體之間的關系。現在清凌正處在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媒體的力量不容小視!媒體的作用是什么?幫忙鼓勁!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離不開媒體。有效地利用媒體宣傳清凌好的做法、好的政策,把清凌推出去,把客商引進來,把項目做起來,是你們宣傳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
曹躍斌連連點頭稱是,一個勁兒地擦著額頭上不斷涌出的汗珠,宣誓似的說:“敬儒書記,您放心!回頭我就去查這件事。正常的采訪報道我們當然歡迎,但是某些媒體刻意抹黑生事,我們也絕不慣著!我向您保證,絕對不會讓清凌的負面新聞出現在媒體上,堅決保證清凌的良好對外形象不受任何損害!”
看著曹躍斌有些可憐卑微的樣子,田敬儒欲言又止,搖頭苦笑了一下:“躍斌啊,時代在變,傳媒也在改變,我們的宣傳部門要緊跟形勢、轉變觀念,傳統媒體、網絡媒體、各種新媒體都要重視起來。”
曹躍斌連連點頭:“書記,您說得太對了。現在傳媒太復雜了,有些記者是真能添亂啊!當前,我們清凌發展一片大好,人民群眾正干勁十足呢!作為人民群眾最信任的媒體,他們應該真正負起責任來,多報道正能量的事,不然有些素材就會被別有用心的西方媒體利用的。”
對于最后一句,田敬儒也頗為贊同。
回到部里,曹躍斌也在心里苦笑。他笑的是自己,擔任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這幾年,自己在兩任書記、一任市長之間的夾縫中搞平衡。很多時候是在裝傻,而且要厚臉皮,還要會邀功,真是難啊。他經常對下屬說:“宣傳部好像做的都是虛事,但我們要把虛事做實、做成、做精。這就需要工夫,要學會策略處理。”可他心里清楚,很多時候,自己最擅長的策略就是委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