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經外科復合手術學
- 趙繼宗主編
- 2760字
- 2025-03-14 15:55:42
二、國內外神經外科學進展
(一)微創神經科學
影像引導下的微創神經外科技術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2005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委托布列根和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建立美國影像引導治療中心。微創神經外科學理念(concept of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是在診斷和治療神經外科疾病時以最小創傷操作,最大限度保護、恢復腦神經功能,減少醫源性損傷。由腦解剖定位系統和腦功能監測系統組成的微創神經外科技術平臺,改變了傳統顱腦手術模式,將神經科學基礎研究成果應用在神經外科顱腦手術中保護腦功能。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不僅可以清晰地將神經系統解剖結構展現,同時直觀顯示認知功能區和神經傳導纖維。利用fMRI、彌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術中超聲、血管造影、電生理監測等技術和神經導航系統結合,術前制訂手術計劃,術中在多模態影像引導下實施手術,保護腦功能,提高手術質量。
(二)我國微創神經外科學進展
1996年3月劉承基教授創辦《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將微創神經外科學理念引進國內。2001年以來,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通過舉辦微創、導航學習班和示范手術,在全國推廣微創神經外科技術和理念,取得顯著臨床效果。
2005年,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以下簡稱北京天壇醫院)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密切合作,探索利用微創神經外科技術平臺,將腦認知科學基礎研究成果,應用于臨床,取得成果。手術前為患者進行生理、心理和語言學檢測和fMRI掃描,定位肢體、視力和漢語語言功能區,確定腦內病變和纖維束的關系,在fMRI圖像和神經導航系統的融合下進行微創手術提供依據,設計手術入路,最大限度地保護運動、語言和基本視覺功能,減少手術并發癥,改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2009年趙繼宗等“顱腦手術中腦認知功能保護的微創神經外科學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和周良輔等“建立外科新技術治療顱內難治部位的病變”科研項目分別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09年,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和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等醫院先后引進術中磁共振。21世紀我國微創神經外科學已跨入國際先進行列。2007年在蘇州成功舉辦國際微創神經外科大會。
(三)國內神經外科現狀
1.國內神經外科基本狀況
目前我國縣級醫院已經建立獨立的神經外科病房,配備CT和神經外科手術設備,有些縣醫院還配備了磁共振掃描儀,具備診斷治療顱腦損傷和腦出血等神經外科常見病的條件。省級醫院設有神經外科專科,勝任顱腦腫瘤、腦血管病、脊髓脊柱、功能神經外科等疾病診治。2011年國家衛生部(現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組織評審,全國77家醫院申報重點神經外科。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擁有1.3萬余名神經外科醫師。
在歷次國內突發事件和地震等自然災害中,神經外科醫師積極參加救治。2008年奧運會期間北京地區100多名神經外科醫護人員圓滿完成奧運會水上項目、鐵人三項、開閉幕式及奧運村醫院的醫療服務工作。
2008年5月12日中國四川省汶川地區發生了里氏8.0級特大地震,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緊急號召全國神經外科醫師,2 000多名神經外科醫護人員參加由各級政府組織的汶川抗震救災醫療隊。神經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趙繼宗醫師、候任主任委員周定標醫師、華西醫科大學游潮醫師等均奔赴抗震救災一線指導救治。為總結抗震救災的經驗,參加了醫療隊工作的神經外科專家編寫了《地震災害顱腦損傷醫療救護》(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2009年)。2010年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2011年甬溫線特大鐵路交通事故,2019年江蘇省鹽城市響水化工廠特大爆炸事故,在這些特大災害和事故的醫療救治中,均有全國各地神經外科醫師的身影。
顱腦外傷外科治療是神經外科主要臨床工作,我國縣級醫院完全可以勝任顱腦損傷的救治。
在腦血管神經外科方面,我國腦出血外科治療已在全國普及。“九五”期間,國家科技攻關項目“顱內巨大動脈瘤、巨大動靜脈畸形外科治療的深入研究”,與國外同步開展顱內動脈瘤外科開顱夾閉動脈瘤手術,應用現代吲哚菁綠熒光造影技術,神經內鏡輔助,進行床突段、巨大等復雜顱內動脈瘤手術治療。發現手術切除巨大腦動靜脈畸形發生正常灌注壓突破(normal perfusion pressure break-through,NPPB)時間窗,并一期手術切除病灶,手術效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十五”期間,國家科技攻關項目“腦卒中規范化外科治療技術推廣研究”,“十一五”科技部支撐項目“腦卒中外科綜合治療技術體系研究”,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135家醫院神經外科參加多中心單盲臨床對照試驗,應用顯微和碎吸技術治療出血性腦卒中,術后長期隨訪研究。趙繼宗在2009年5月美國神經外科大會作“2 464例高血壓腦出血的外科治療”報告,獲國際論文摘要獎。“十一五”期間,為探索早期發現煙霧病、早期階段標準、顳淺動脈-大腦中動脈搭橋術中腦血流的測定,以及中國成人患者既往無卒中發作煙霧病的特點,推動我國煙霧病發展。2006年周定標醫師“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診斷和相關基礎研究”獲軍隊醫療成果獎二等獎。近十年,神經介入治療顱內硬腦膜動靜脈瘺(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夾層動脈瘤、頸內動脈海綿竇瘺、腦血管畸形等在國內得到普及發展。
國內三級甲等醫院可以完成各類顱腦腫瘤手術,神經內鏡經鼻蝶治療垂體腺瘤。與國際同步,開展神經分子病理指導下的腦膠質瘤個體化,以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基因治療、靶向治療等膠質瘤綜合治療。2017年江濤課題組“腦膠質瘤診療關鍵技術創新研究與推廣應用”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13年北京天壇醫院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啟動“膠質母細胞瘤熱休克蛋白gp96靶向免疫治療研究”。
在神經功能神經外科方面,以腦深部電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為代表的神經調控技術是當前國際上最活躍領域。北京天壇醫院張建國教授與清華大學李路明教授合作開發國產腦起搏器已經完成治療帕金森病臨床試驗,取得了預期效果,2019年“腦起搏器關鍵技術、系統與臨床應用”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在脊髓脊柱神經外科方面,我國大多脊柱疾病患者多在骨科接受治療。近年國內神經外科逐步開展神經內鏡技術開展脊髓、脊柱疾病手術。2018年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與北京天壇醫院合作,正在開展“脊髓損傷再生修復機理及臨床轉化研究”。顱后窩小骨窗減壓合并自體筋膜枕大池重建術治療Chiari畸形臨床效果滿意,具有國際先進水平。
2.國內神經外科存在的問題
缺乏原始創新和前瞻性臨床研究是國內神經外科存在的主要問題。目前多數的臨床研究是在引進國外新設備技術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病例的回顧性總結,最后使我國科研及臨床機構成為國外醫療器材、試劑、模型動物的市場。
我國沿海與西部地區神經外科發展不平衡。西部地區三級醫院的條件與沿海地區差異不大,完全可以滿足臨床需要,主要問題是缺乏神經外科專業人才,以致形成醫療水平的差距,神經外科診療指南推廣還需進一步普及。
雖然國內擁有豐富的神經性疾病臨床資源,但是以循證醫學為基礎的神經外科診療指南和共識較少,缺乏在國際神經外科領域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