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科學:感染科分冊(第2版)
- 魏來 李太生主編
- 5字
- 2025-03-15 01:44:09
第一章 總論
一、概述
在醫學史上,傳染病一直是人類所面對的主要疾病之一,對抗傳染病是醫學千年不變的主旋律。歷史上,傳染病對人類社會有著巨大的影響:14世紀開始的歐洲鼠疫使三分之一歐洲人口喪命,動搖了基督教和封建制度的根基;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造成約5 000萬人死亡,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2019年末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以迅猛決絕的方式在全球大流行,也使得傳染病受到了全社會的空前關注。對于一種全新的突發傳染病,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診治及預防,仍然有很多未知等待我們去不斷探索、積累知識、總結經驗。
作為住院醫師而言,規范化培訓是從醫學生真正轉變為醫生的關鍵階段。因此,需要有些規范來介紹如何從整體的角度和橫向的角度重新認識疾病,這樣換一個角度認識疾病是對疾病診斷的真正開始。要從紛雜的傳播途徑、不同病原體感染的疾病中迅速抓住要點,對疾病作出診斷,首先需要清晰地掌握常見病和多發病,以及一些重大疾病,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例如新冠肺炎、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學、臨床表現、診斷依據、鑒別診斷及治療;人類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艾滋病)的病原學、自然史、臨床表現、初篩和確認、抗病毒治療、機會感染的診斷和治療。還要對重要的臨床表現和疾病具有系統規范的基本知識和臨床思維,比如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療;膿毒血癥與感染性休克的發病機制及抗休克治療;抗菌藥物的選擇、進展及臨床應用;寄生蟲病的診斷和治療;不明原因發熱的診斷與鑒別診斷;重型肝炎的診斷和治療。在橫向思維的形成過程中,分類和比較是一個常用的方法,如對傷寒、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病、細菌性食物中毒等腸道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共同性和診斷依據、鑒別診斷及各自的特異治療進行比較,從而掌握和運用診斷和治療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根據感染性疾病的流行性和發病率特點,要能夠對常見疾病如新冠肺炎、病毒性肝炎、發熱待查、細菌性痢疾、敗血癥、感染性休克、細菌性食物中毒、中樞性神經系統感染及艾滋病等病種,通過親自管理患者,完成診斷和治療,達到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在其他病種方面,應多接觸各種疾病,并根據感染性疾病的流行性、季節性和地方性特點,完成在感染科階段所能見到的病種,在輪轉其他科室時,也應積極參加其他一些疾病診斷和治療的討論,幫助自身進一步認識感染性疾病的季節性和地方性。當然,作為唯一形成法律的一類疾病,要掌握法定傳染病報告與處理程序,今后無論在哪個科室工作,這一點都是作為醫生所必需的。
另外,住院醫師還應該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如消毒隔離及個人防護的程序;各種體液(血液、痰液、漿膜腔積液)的病原微生物培養及藥敏試驗的臨床意義。同時了解一些技能的適應證、禁忌證和臨床診斷治療的價值,如肝穿刺、人工肝支持治療等。
但是,作為住院醫師,是不應該局限于教材的,教材的目的在于介紹最基本的概念、臨床最常見的問題,實際上是希望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由于教材相對固定的出版周期和醫學的快速發展,國內外的進展可能更多需要個人保持對新發表文獻的敏感,持續學習、評價和應用,掌握對新進展進行綜合分析的能力,建立循證醫學的理念。
- 模擬醫學
- 人體解剖學學習與實驗指導
- 現代衛生化學(第3版)
- 藥學、中藥學實驗基本操作技能(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中藥制藥設備與車間設計(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老年護理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中醫康復治療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傷寒論選讀(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中醫各家學說(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醫用影像設備(CT/MR/DSA)成像原理與臨床應用
- 行為醫學臨床培訓教程
- 醫院藥師基本技能與實踐引導式教學手冊
- 國家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報告:超聲醫學分冊(2019年)
- 實驗動物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策略與方法(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