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國神經介入治療發展歷程回顧
中國神經介入在困境中起步,在坎坷中前行,
在競爭中生存,在創新中突破。
回顧過去,我們無比自豪,
展望未來,我們自信滿滿。
憶往昔,格物致新,多少風雨話滄桑,
看今朝,厚德澤人,耕耘不輟薪火傳。
神經介入醫學即介入神經放射學(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是研究利用血管內導管操作技術,在計算機控制的數字影像系統的支持下,對累及人體神經系統血管的病變進行診斷和治療,達到栓塞、溶解、擴張、成形和抗腫瘤等治療目的的一種臨床醫學科學。神經介入治療是通過股動脈(或股靜脈、頸動脈、橈動脈等腦部相關血管)穿刺,借助DSA,在X線透視下,利用特殊的導管到達頸部或者顱內血管,診斷和治療頸部或者顱內血管疾病、脊髓血管病的方法。神經介入治療不同于傳統的開顱手術,具有不開顱、損傷小、病人恢復快的特點,是微創外科的方法之一。
神經介入的發展與介入醫學的發展相關聯。目前在國際上,介入神經放射學已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高水平階段,我國神經放射介入起步較晚,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王忠誠、凌鋒、馬廉亭和吳中學等前輩的引領和相關學科領域人士的不斷努力下,經過60多年的教學、實踐、研究與積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現學科發展水平已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我國神經介入醫學隨著其本身不斷發展建設,也逐漸在臨床診、療實踐中發揮作用,其在腦血管疾病的診斷、治療中取得了諸多成就。
20世紀50年代之前,診斷腦血管病方面,除了外科手術,國內尚無可直接觀察到顱內病變的方法用于臨床。氣腦造影雖然可以通過觀察腦室形態來間接顯示顱內異常,但創傷大、病人非常痛苦,所以很少開展?;谏鲜銮闆r,進入50年代后,王忠誠和史玉泉等神經外科老前輩開始嘗試經皮穿刺頸動脈進行腦血管造影,首次在國內實現了活體人腦放射成像。
20世紀70、80年代,劉承基、唐文淵、凌鋒和馬廉亭等開始進行經皮穿刺股動脈腦血管造影,使得神經介入的入路變得更加簡單、微創和安全,這些標志著我國神經介入診斷腦血管病的開端。
1982—1983年間,凌鋒前往法國專門研修神經介入;隨后,馬廉亭、吳中學、李鐵林、焦德讓等也先后到法國和加拿大等國家系統學習了神經介入診療理論和技術。這些前輩回國后積極開展和推廣神經介入工作,使神經介入的理論、技術逐漸應用于臨床診療工作中,為我國神經介入事業的起步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們在國內率先開展了腦血管畸形的栓塞治療、頜面部和脊髓血管的超選造影和血管病的栓塞治療、可脫球囊治療頸動脈海綿竇瘺等工作,所治療疾病均為以往神經外科手術所不能達到或者治療風險很高的復雜血管病,這些標志著我國的神經介入從單純放射診斷正式進入到了干預治療階段。
1958年,王忠誠、趙以誠在《中華神經精神科雜志》發表了題為《椎動脈造影》的文章,文中介紹了28例31次經皮穿刺椎動脈造影的方法。后又經過7年臨床實踐和不斷完善,于1965年出版了《腦血管造影術》。這本書是我國第一部囊括了2 500份造影資料的專著,被視為中國神經外科劃時代的里程碑,使中國神經外科診斷技術同世界先進水平縮短了30年。此書于1978年獲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獎,至今仍是一部神經外科的重要學術專著。
1977年,劉承基教授報道了題為《股動脈經皮穿刺插管行椎動脈造影》的文章,文中介紹了采用股動脈插管選擇性椎動脈造影的方法,10例病人中除1例外均成功,減少了病人的痛苦并且提高了直接穿刺椎動脈的成功率。1983年,唐文淵等報道經股動脈插管行選擇性腦血管造影的一些技術問題。1985年,唐文淵等報道經股動脈插管椎動脈造影304例分析。
在隨后的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神經介入治療以其安全、微創和有效的優點,逐漸取代傳統的外科手術治療,成為治療腦血管病的一種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