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孕產期健康教育
  • 馬良坤主編
  • 5322字
  • 2025-03-15 08:16:03

第二節 健康教育重要性

一、健康教育與健康中國

(一)建設健康中國的背景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健康領域改革發展成就顯著,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同時,我國也面臨著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以及疾病譜、生態環境、生活方式不斷變化等帶來的新挑戰,需要統籌解決關系人民健康的重大和長遠問題。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是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據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戰略部署制定。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6年10月25日印發并實施。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6年8月26日召開會議,審議通過《“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會議認為,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出發,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更好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制度性安排。

(二)建設健康中國的核心內容

《綱要》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站在大健康、大衛生的高度,緊緊圍繞健康影響因素(包括遺傳和心理等生物學因素、自然與社會環境因素、醫療衛生服務因素、生活與行為方式因素)確定《綱要》的主要任務,包括健康生活與行為、健康服務與保障、健康生產與生活環境等方面。是以人的健康為中心,按照從內部到外部、從主體到環境的順序,依次針對個人生活與行為方式、醫療衛生服務與保障、生產與生活環境等健康影響因素,提出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五個方面的戰略任務。

一是普及健康生活。從健康促進的源頭入手,強調個人健康責任,通過加強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養,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為,引導群眾形成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

二是優化健康服務。以婦女兒童、老年人、貧困人口、殘疾人等人群為重點,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兩個層面采取措施,強化覆蓋全民的公共衛生服務,加大慢性病和重大傳染病防控力度,實施健康扶貧工程,創新醫療衛生服務供給模式,發揮中醫治未病的獨特優勢,為群眾提供更優質的健康服務。

三是完善健康保障。通過健全全民醫療保障體系,深化公立醫院、藥品、醫療器械流通體制改革,降低虛高價格,切實減輕群眾看病負擔,改善就醫感受。加強各類醫保制度整合銜接,改進醫保管理服務體系,實現保障能力長期可持續。

四是建設健康環境。針對影響健康的環境問題,開展大氣、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強化安全生產和職業病防治,促進道路交通安全,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建設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鎮,提高突發事件應急能力,最大程度減少外界因素對健康的影響。

五是發展健康產業。區分基本和非基本,優化多元辦醫格局,推動非公立醫療機構向高水平、規模化方向發展。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發展健康醫療旅游等健康服務新業態,積極發展健身休閑運動產業,提升醫藥產業發展水平,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需求。

國民健康不僅是民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健康中國建設不僅直接關乎民生福祉,而且關乎國家全局與長遠發展、社會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從而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將健康中國建設提升至國家戰略地位是國家治理理念與國家發展目標的升華,有助于促使關注健康、促進健康成為國家、社會、個人及家庭的共同責任與行動。

(三)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的促進手段

加快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實現健康中國戰略,意味著各級黨委、政府應當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將健康理念融入各項政策及其制定過程,使整個公共政策體系都要增加“健康意識”。而實現這個過程就要加大健康知識的傳播力度,通過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合作、全社會參與的全民健康素養促進長效機制和工作體系,全面提高我國城鄉居民健康素養水平。

健康教育的實質是一種干預,它向人們提供改變行為和生活方式所必需的知識、技術與服務等,使人們在面臨促進健康和疾病的預防、治療、康復等各個層次的健康問題時,有能力作出行為抉擇,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自愿采納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而目前我國對健康教育的需求仍停留在有關自身疾病的健康知識,以及相關控制和干預后需求,很多人是在發現身體出現問題后,才開始關注身體健康,治療病因,這也就失去了防病于未患的所在意義。WHO健康教育處前處長慕沃勒菲博士在1980年提出了健康教育的概念,健康教育指的是一種信念,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進行健康生活,并且知道怎樣做才能達到這樣的目的。因此,政府在承擔保障公民健康的責任時,除了完善健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健康意識教育、完善法律法規等,還需通過加強健康教育,通過向公眾傳播健康信息,對目標人群進行健康觀、價值觀的認知教育以及保健技能的培訓,針對特定行為進行干預,有效地幫助大眾掌握健康知識,樹立正確的健康價值觀,全面提高公民健康素養和水平。

二、健康教育與全民健康

(一)公民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世界衛生組織 2010 年提出健康決定因素模型,將影響因素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層面是宏觀層面,主要包括國家社會制度、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第二層面是中觀層面,包括社會經濟地位、社會公平政策等方面;第三層面是相對微觀的層面,即通過物理環境、行為方式、精神、衛生服務利用和保障水平等因素直接作用個體影響其健康。影響或決定健康的因素許多都無法由個人決定,但其中的行為方式例如飲食習慣、體育鍛煉等則是個人能夠決定的重要因素。《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在第六十九條規定“公民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也就是說,個人對于自身甚至他人健康也具有維護和促進的義務。法律鼓勵個人采用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健康管理理念、健康知識、健康素養和持之以恒管理個人健康的實踐。

《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2015年版)》指出,我國公眾的健康教育內容應該包括3個主要方面。①基本知識和理念,包括與生活、職業、傳染病等相關的健康知識;②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包括合理膳食、適量運動、勞逸結合等健康的生活習慣;③基本技能,包括健康信息的獲取、理解、甄別、應用技能,以及對食品、藥物的理解等。傳統的健康教育模式以門診咨詢、住院宣教、社區教育、醫師隨訪、專家講座等方式為主,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與新媒體技術搭建的平臺使獲取知識和資訊變得隨時隨地。微博、微信、短視頻等新媒體融合了更多的實用功能,既能夠擴大受教育對象的范圍,又增強了目標的指向性和針對性。這些優勢打破了以往只能到醫院或社區醫療服務站進行健康教育的單一方式,運用新媒體進行健康教育可以讓大眾方便、快捷地接收信息,具有常規宣傳教育手段無可比擬的優勢。

在傳播過程中,由于健康信息監管嚴重不足,缺乏針對不同類型大眾傳媒傳播健康信息的有效管控機制,也缺乏對各類媒體發布健康信息的審核監督機制,同時由于缺乏專業化的監管隊伍,部門之間缺乏有效協作,監管能力尚未跟上信息化發展要求。與此同時,部分企業、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出于利益目的,利用網站、自媒體等發布虛假信息,進行虛假宣傳。此外,在人人都能成為傳播主體的背景下,不實甚至是有害健康的信息大量存在,很多不具備專業知識的公眾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隨意轉發,帶來了更大范圍的危害。因此在加強信息監管的同時,還需要加強提升大眾的健康信息素養,在積極尋求和發現健康信息的同時,還要正確選擇主流媒體的健康信息渠道,識別錯誤和無價值的健康信息內容。

(二)以社區為紐帶,拓寬健康教育渠道

根據國內的研究顯示,目前對健康教育領域的研究主要是由醫院的醫護人員對患者實施的健康教育需求評估和臨床效果研究。綜合性醫院集中的醫療資源優勢明顯,但是多以急癥的診斷治療為主,病房周轉率高,住院時間縮短,醫護人員也僅在治療性關系期間,對患者施以普適性的健康教育。患者作為信息接受方,在短期內接受知識教育和行為改變的效果可能出現程度不一、參差不齊的結果。因此將綜合性醫院的醫療資源下沉,通過社區層面發放各類健康教育資料、定期開展健康教育講座、舉辦公眾健康咨詢活動等,更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例如某社區采用角色扮演、問答教育、漫畫海報宣傳、示范教育和訪談教育等形式,創建多元化社區健康教育模式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干預,有助于糖尿病患者實現從知識層面到態度、行為方式的轉變,有助于患者在總體健康、軀體疼痛、心理健康以及社會功能等方面,實現從知識層面到態度、行為方式層面的轉變,顯示出社區健康教育在宣教信息的處理、教育方式和教育環境等方面,較綜合醫院的健康教育以及患者的自我教育管理更加有效便捷。

目前醫院醫護人員實施的健康教育大多是一般性的健康教育宣講,尚缺乏就針對個體化的長期健康教育。很多健康教育的內容都是相對固定的,即是一般性的健康教育。這種健康教育的方式對部分健康教育需求較為淺顯,對于那些問題較為復雜,健康教育需求量較大的患者則不太適用。這些患者對于健康教育的需求面比較廣,需求階段性也比較長,需要長期持續的健康教育服務。除社區醫務人員,增加社會工作者的介入,進行健康教育個案管理也具有可行空間。在社區開展健康教育,對于健康的改善不應該僅僅關注生理健康層面,還應結合實際情況多方面、多角度考慮,可通過訪談、問卷和觀察等方法了解實際需求,幫助大眾采取實際行動,主動追求健康,維持或提高生活質量。

三、健康教育的意義

(一)健康教育對健康素養的促進

“健康不僅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體格、精神與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過去一段時期,中國健康領域實際上以疾病治療為中心,相關制度安排與資源投入也將重點放在治療疾病的醫療問題上。然而,醫學治療對健康的影響有限,個人行為、生活和社會環境等才是健康更關鍵的決定因素,防病意義和成效遠大于治病。因此,健康中國戰略下由疾病治療全面向健康促進發展,寓健康于萬策,發揮中國政治制度的優勢,從健康影響因素的廣泛性、社會性、整體性出發進行綜合治理,無疑是健康觀和相應政策的優化。

個體健康素養能力基于受教育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語言和環境的影響。同樣作為一個群體的健康素養,也受到醫療體系,教育體系、文化和環境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教育從來都是與健康息息相關的,健康能促進教育,教育也能促進健康。健康素養教育旨在促使民眾獲取健康的信息與知識,樹立健康的觀念與意識,養成健康的行為與習慣,主動選擇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動,最終達到促使民眾享有醫療保健、提高生命質量的目的。

(二)健康素養監測體系的建立與發展

健康素養是指個人獲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運用這些信息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的能力。居民健康素養評價指標納入國家衛生事業發展規劃之中,作為綜合反映國家衛生事業發展的評價指標,可全面了解我國城鄉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和變化趨勢,了解衛生相關政策及健康教育項目實施效果,為各級政府和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制訂健康促進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根據我國基本情況,考慮到我國居民當前面臨的主要健康問題,包括傳染病和慢性疾病的雙重疾病負擔,我國在2008年組織國內的相關專家編寫了《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提出66條健康素養,被認為是我國居民應知應會的基本知識、基本采納的行為和應該掌握的基本健康技能。只有掌握了相關知識,并能運用到生活之中,才算達到較好的健康素養。

(三)健康教育的社會經濟效益分析

開展健康教育的社會經濟效益分析,是評價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運用衛生經濟學理論,評價健康教育工作是科學的。當我們向健康教育投入一定人力、物力、財力以后,提高了居民的防病知識水平,增強了居民的自我保健能力,才能最終達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開展健康教育的社會經濟效益分析,可以爭取到決策者對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視,增加健康教育的投入。長期以來,對于健康教育的重視仍然停留在口頭上。隨著衛生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預防保健的社會經濟分析越來越多,如計劃免疫措施的社會經濟效益分析,已被決策者重視。

開展健康教育的社會經濟效益分析,能夠調動人們主動接受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主動同疾病作斗爭的積極性。當今,人們對社會因素、環境因素、不良心理因素和不良的生活因素影響健康問題認識不足。據統計,居于中國城鄉居民主要疾病死因前幾位的分別是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等慢性疾病,而吸煙、過量飲酒、身體活動不足和高鹽、高脂等不健康飲食是中國慢性病發生和發展的主要行為危險因素。此外,環境污染、職業暴露等因素也加劇了慢性疾病擴展態勢。可見,普遍的慢性病危險因素基本上都與生活、生產方式以及環境密切相關。通過開展健康教育,一些疾病都是可防可控的,中華文明千年前的古老智慧“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今日仍舊適用。

開展健康教育的社會經濟效益分析,是評價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 運用衛生經濟學理論,評價健康教育工作是科學的。當我們向健康教育投入一定人力、物力、財力以后,提高了居民的防病知識水平,增強了居民的自我保健能力,達到控制疾病的目的。經過經濟效益分析,就會有力證明健康教育效果是顯著的。

(陳京立 朱佳楠)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平市| 称多县| 德安县| 峨山| 台中县| 永新县| 宜兰县| 潜江市| 新沂市| 图片| 东兰县| 平阳县| 南投市| 方城县| 彭阳县| 明水县| 咸丰县| 固安县| 庐江县| 民县| 平昌县| 出国| 孙吴县| 乾安县| 吉林市| 通化市| 赤城县| 牙克石市| 无锡市| 北安市| 秦皇岛市| 黄龙县| 青田县| 杭锦后旗| 平乡县| 班玛县| 凤冈县| 大足县| 文成县| 会东县| 六枝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