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膚性病學(第2版)
- 張學軍 陸前進主編
- 2356字
- 2025-03-14 19:19:03
第一節 外用藥物治療
皮膚是人體的最外在器官,為外用藥物治療創造了良好條件。外用藥物治療一般會使皮損局部有較高的藥物濃度且系統吸收少,具有療效高和系統不良反應少的特點。藥物經皮吸收是外用藥物治療的理論基礎。影響藥物經皮吸收的因素包括皮膚角質層厚度、藥物分子量大小、藥物濃度、用藥時間長短以及外用藥物基質類型等。
一、外用藥物的種類(表2-1-1)
表2-1-1 外用藥物的種類、作用及代表性制劑

續表

根據疾病的性質和發生發展機制,一些復方制劑也有較好的臨床應用效果,如糖皮質激素與維A酸類復方制劑、糖皮質激素與鈣泊三醇復方制劑等。外用藥物依據其藥物性質和構成可以發揮治療作用。但應用時也會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或副作用。如外用維A酸制劑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表現為紅斑、脫屑、干燥、灼熱或刺痛感的皮膚刺激作用;可以通過適當調節劑量和應用頻次、輔以保濕制劑降低相關不良反應。長期外用氫醌制劑會降低皮膚對紫外線的抵御能力,還有患者出現褐黃病的癥狀。其他制劑如抗生素外用制劑,偶引起刺激性或接觸性皮炎等癥狀。
表2-1-2 常用糖皮質激素外用制劑

續表

外用糖皮質激素可引起局部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紫癜、多毛、毛囊炎、色素異常,還可增加致病微生物感染的機會等。面部、乳房、腋下、外生殖器等部位皮膚結構特殊,對激素吸收力較強,應注意用藥強度和時程。系統不良反應很少見。但大面積、長時間外用強效糖皮質激素或者封包治療,也可發生系統使用糖皮質激素時出現的不良反應。嬰兒表面積相對較大,外用糖皮質激素應重視系統不良反應出現的可能。
二、外用藥物的劑型
1.溶液(solution)
是藥物的水溶液。具有清潔、收斂作用,主要用于濕敷。濕敷有減輕充血水腫和清除分泌物及痂等作用,如溶液中含有抗菌藥物還可發揮抗菌、消炎作用,主要用于急性皮炎濕疹類疾病。常用的有3%硼酸溶液、0.05%~0.1%小檗堿(黃連素)溶液、1:8 000高錳酸鉀溶液、0.2%~0.5%醋酸鋁溶液、0.1%硫酸銅溶液等。
2.酊劑和醑劑(tincture and spiritus)
是藥物的乙醇溶液或浸液,酊劑是非揮發性藥物的乙醇溶液,醑劑是揮發性藥物的乙醇溶液。酊劑和醑劑外用于皮膚后,乙醇迅速揮發,將其中所溶解的藥物均勻地分布于皮膚表面,發揮其作用。常用的有2.5%碘酊、復方樟腦醑等。
3.粉劑(powder)
有干燥、保護和散熱作用。主要用于無糜爛和滲出的急性皮炎皮損,特別適用于間擦部位。常用的有滑石粉、氧化鋅粉、爐甘石粉等。
4.洗劑(lotion)
又稱“振蕩劑”,是粉劑(30%~50%)與水的混合物,兩者互不相溶。有止癢、散熱、干燥及保護作用。常用的有爐甘石洗劑、復方硫磺洗劑等。
5.油劑(oil)
用植物油溶解藥物或與藥物混合。有清潔、保護和潤滑作用,主要用于亞急性皮炎和濕疹。常用的有25%~40%氧化鋅油、10%樟腦油等。
6.乳劑(emulsion)
是油和水經乳化而成的劑型,有兩種類型。一種為油包水(W/O),油為連續相,有輕度油膩感,主要用于干燥皮膚或在寒冷季節使用;另一種為水包油(O/W),水是連續相,容易洗去,適用于油性皮膚。水溶性和脂溶性藥物均可配成乳劑,具有保護、潤澤作用,滲透性較好,主要用于亞急性、慢性皮炎。
7.軟膏(ointment)
是用凡士林、單軟膏(植物油加蜂蠟)或動物脂肪等作為基質的劑型。具有保護創面、防止干裂的作用,軟膏滲透性較乳劑更好,加入不同藥物可發揮不同治療作用,主要用于慢性濕疹、慢性單純性苔蘚等疾病。由于軟膏可阻止水分蒸發,不利于散熱,因此不宜用于急性皮炎濕疹的滲出期等。
8.糊劑(paste)
是含有25%~50%固體粉末成分的軟膏。作用與軟膏類似,因其含有較多粉劑,因此有一定吸水和收斂作用,多用于有輕度滲出的亞急性皮炎濕疹等,毛發部位不宜用糊劑。
9.硬膏(plaster)
由脂肪酸鹽、橡膠、樹脂等組成的半固體基質貼附于裱褙材料上(如布料、紙料或有孔塑料薄膜)。硬膏可牢固地黏著于皮膚表面,作用持久,可阻止水分散失、軟化皮膚和增強藥物滲透性的作用。常用的有氧化鋅硬膏、剝甲硬膏等。
10.涂膜劑(film)
將藥物和成膜材料(如羧甲基纖維素鈉、羧丙基纖維素鈉等)溶于揮發性溶劑(如丙酮、乙醚、乙醇等)中制成。外用后溶劑迅速蒸發,在皮膚上形成一均勻薄膜,常用于治療慢性皮炎,也可用于職業病防護。
11.凝膠(gel)
是以有高分子化合物和有機溶劑如丙二醇、聚乙二醇為基質配成的外用藥物。凝膠外用后可形成一薄層,涼爽潤滑,急、慢性皮炎均可使用。常用的有過氧化苯甲酰凝膠、阿達帕林凝膠等。
12.氣霧劑(aerosol)
又稱“噴霧劑(spray)”,由藥物與高分子成膜材料(如聚乙烯醇、縮丁醛)和液化氣體(如氟利昂)混合制成。噴涂后藥物均勻分布于皮膚表面,可用于治療急、慢性皮炎或感染性皮膚病。
13.其他
二甲基亞砜(dimethylsulfoxide,DMSO)可溶解多種水溶性和脂溶性藥物,又稱“萬能溶媒”,藥物的DMSO劑型往往具有良好的透皮吸收性。1%~5%氮酮(azone)溶液也具有良好的透皮吸收性,且無刺激性。
三、外用藥物的治療原則
1.正確選用外用藥物的種類
應根據皮膚病的病因與發病機制等進行選擇,如細菌性皮膚病宜選抗細菌藥物,真菌性皮膚病可選抗真菌藥物,超敏反應性疾病選擇糖皮質激素或鈣調磷酸酶抑制劑,瘙癢者選用止癢劑,角化不全者選用角質促成劑,角化過度者選用角質剝脫劑等。
2.正確選用外用藥物的劑型
應根據皮膚病的皮損特點進行選擇,原則為:①急性皮炎僅有紅斑、丘疹而無滲液時可選用粉劑或洗劑;炎癥較重,糜爛、滲出較多時宜用溶液濕敷;有糜爛但滲出不多時可用糊劑。②亞急性皮炎滲出不多者可用糊劑或油劑;如無糜爛宜用乳劑或糊劑。③慢性皮炎可選用乳劑、軟膏、硬膏、酊劑、涂膜劑等。④單純瘙癢無皮損者可選用乳劑、酊劑等。
3.詳細向患者解釋用法和注意事項
應當針對患者的個體情況(如年齡、性別、既往用藥反應等)向患者詳細解釋使用方法、使用時間、部位、次數和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其處理方法等。需要說明的是,市面上的各種美容護膚用品也往往以“乳液、霜、膏”等劑型名稱體現,但有些和醫學命名的內涵不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