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醫發展現狀與現代化的若干問題思考
編者按
筆者從李約瑟難題引出目前中醫發展緩慢的現狀,簡要分析其原因。重點從中西醫學方法論的差異入手,指出中西醫學方法論的差異與互補性;從中醫具有自然科學和人文學科的雙重屬性的角度來闡述中醫學的發展規律,探討中醫走現代化發展道路過程中的若干問題。同時,認為中醫學發展必須遵循自身規律及特點,做到方法論的變革與切實提高臨床療效并重,還應堅持不懈地推動中醫藥的理論創新,努力推進中醫藥現代化。
為什么歷史上中國科學技術一直遙遙領先于世界其他文明?為什么到了現代中國科學技術不再領先于其他文明呢?這就是著名的“李約瑟難題”。這一現象很像中醫學的發展情形,領先于世界醫學發展數千年的中醫學為什么發展遲緩?本文試圖通過從分析其原因及中西醫學方法論的差異入手,在哲學層面探討中醫學現代化發展面臨的諸多問題。
(一)中醫發展現狀
目前中醫的發展面臨了很大的現實困難和問題:①由于種種原因使中醫西化,人才流失,名家越來越少,后繼乏人;②技價分離;③中醫藥發展不平衡,從業人員技術力量有待加強;④中醫藥標準遲遲未能出臺,缺乏評價的客觀依據等。在如此現狀下,我們必須深刻反思和查找中醫發展緩慢的原因和中醫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二)形成目前中醫發展現狀的原因
1.中醫理論繼承乏力、創新發展不足
中醫藥在理論上繼承乏力、創新不足是導致中醫臨床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目前對中醫的理論研究仍局限于整理與繼承方面,主要是四大經典的理論研究,而四大經典的疾病診療理論上還有許多未完全弄清楚的東西,學術繼承的困頓直接導致中醫人才學術水平偏低。目前很多中醫院因中醫診療的落后已經西化,而西醫院的中醫科也是在艱難維持,有瀕臨關閉的危險。同時,中醫藥尚未建立適合自身特點的研究、評價方法和標準規范體系,中醫診療理論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創新。
2.中醫教育體制之困惑
中醫自古以來,其學術的繼承主要靠師傳、私塾、自學等方式,使人們的思想局限在一個狹小的圈子內,又加之醫家各承家技,秘不可傳,導致一些實踐醫學得不到繼承和發展,阻礙了中醫學發展。現代中醫教育,實際上是模仿了現代醫學的教育。而教育是與學科相關的,學科的性質決定了應該采用一種什么樣的教育模式。現代科學的特殊性在于嚴密的數理邏輯及推演體系,與中醫理論體系比較,一個一目了然,一個朦朧可見,從而構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別。正是這個差別,促使我們去思考,中西文化、中西醫的教育難道不應該有所區別?從規模上講,中醫教育步入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時期,培養出了大批本科生、研究生,但教育質量并不容樂觀。
3.中醫醫院的臨床療效下降
作為一門醫學,檢驗的唯一標準就是臨床療效。中醫院醫生由于中西醫通學通用、受西醫理論的影響較深等多方面因素,中醫西化的情形日漸嚴重,過度的西化結果只能是西醫治不了的病現代中醫也治不了。學術純熟的中醫越來越少,中醫的真實療效無法體現,使中醫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降低,加上現代科學技術的廣告效應,人們只會更多選擇現代醫學的模式。丟失了臨床陣地,中醫的發展也就缺乏了生命力,進入惡性循環。
4.“中醫廢存”百年之爭直接影響到中醫學發展
數千年來,中醫承載了中華民族健康的重任,其輝煌的醫學成就不容忽視。而“中醫廢存”百年之爭仍然影響到中醫學發展,且近百余年來中醫的劣勢一直延續下來,導致人們對中醫的認識迷茫。可以說,中醫臨床陣地不斷散失,各級中醫院發展滯緩,嚴重影響作為實踐性很強的整體化綜合醫學—中醫學的發展。
(三)中西醫各自發展的方法論思考
1.中醫學方法論的特點和缺陷
中醫學理論深受中國古代哲學的影響,所以中醫理論的形成有其自身的特點。中醫學運用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形成了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色的醫學理論體系。其研究方法比較原始,相當大程度上借助于自然哲學方法作出有關人體及其疾病規律的理解和解釋。
然而,由于學術之古樸,中醫學仍處于對生命現象客觀和定性的認識上,在微觀和定量認識的方法論上難以避免地存在著局限性和盲目性。哲學觀念和科學理論畢竟是不同層次的人類知識,前者的合理性、深刻性并不等于后者的客觀性、真實性和先進性。中醫理論數千年來一直停步于自然哲學水平,而無法發展成現代的科學理論,對自然整體聯系的認識仍被禁錮在某些表現屬性上,不能深入揭示人體內部和自然之間相互聯系的本質。以至于使人們感覺到中醫理論的純經驗性、表淺性、抽象性、籠統性、模糊性,甚至臆測性和玄妙感,而有“醫者,意也”之論。其理論的可證偽性極弱。因此,中醫理論的完善與發展是振興中醫的必由之路。
2.西醫學方法論的特點和缺陷
西醫自18世紀以來,發展尤為迅猛。西醫的主要特點之一是密切與當代自然科學相結合,廣泛應用當代科技成果,特別是實驗自然科學已成為西醫必不可少的基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西醫對機體的認識已由器官、組織、細胞進入了亞細胞、分子、量子水平,把機體分解成越來越細小的單元,了解它們的功能及運動過程,并從這些方面對機體及疾病的本質作出解釋。這即是西醫傳統的方法論—還原論方法。借助于現代先進的醫療設備和分子生物學等結合,西醫的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的發展日新月異。
然而,西醫以還原主義為世界觀基礎,以解決局部病灶為首務。由于人們在逐漸深入的認識過程中,忽視了細胞病理學的限度和分析主義傾向,使西醫走向了極端化,忽略了人是一個高度綜合、高度組織化的機體,人體的運動形式絕不是簡單的物理、化學和機械運動過程,臨床上絕不能把病與病人分割開來,只按病名進行治療,而不是按病人施治。作為有機整體存在的人而言,整體運動規律與局部運動規律存在著質的差異。由于近代西醫學發展歷史較短,加上自然科學目前的未知數仍然很多,人體中很多現象仍是未解之謎,難以用今天的科學知識加以完全闡明,留下的則是越來越多的難題。
3.中西醫學方法論的差異與互補
正是由于中西醫自身的不同特點,導致兩者存在著本質的差異,尤其是在方法論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中西醫學存在邏輯思維上的不同,中醫主要從宏觀辨證的角度來認識人體的生理病理過程,而西醫主要從微觀分析的角度來研究人體的生理和病理。中醫的認識方法主要是定性,對量要求不高,這點從邏輯思維來看不夠嚴密。而西醫的診療方法強調定量與定性的結合,尤其是定量,在診斷上檢查結果數值大小是關鍵,治療上有效劑量、血藥濃度、安全范圍也十分重要。西醫對某一種疾病有完全規范的診斷標準,臨床醫師容易掌握,如體格檢查、生化指標檢查、放射檢查、免疫學檢查及病理活檢等。而中醫的診斷標準主要是通過望、聞、問、切等方法收集患者的資料,進而歸納總結成為中醫的證型,但是由于思路方法的不完全一致,證型判斷上會有差別,主觀性強,不易精確,臨床醫師很難全部掌握。但由于兩者的研究對象是人,研究任務是人體及其疾病本質的認識,西醫學還原論研究方法強調的是局部,而中醫學的客觀系統分析方法(黑箱方法)突出的是整體,各有長短,彼此互補。從科學方法論角度來看,這兩種研究方法從中西醫兩個理論體系中完全有可能而且必須取長補短、互相結合,才能產生強大的生命力。
(四)中醫學發展須遵循自身規律及特點
1.中醫學具有自然科學和人文學科的雙重屬性
中醫獨特的發展模式,決定了其獨特的學科屬性。中醫學對人體本身和人體科學本身,以及防病治病都具有獨特和卓越的見解,是一門符合自然科學和唯物辯證法基本規律的醫學科學。沒有古代的中國哲學,就沒有現有形態的中醫學理論。中醫學是在中國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的影響和指導下,通過歷代醫家長期的醫療實踐與不斷的積累,反復總結而逐漸形成的具有獨特風格的傳統醫學科學,是古代人們長期同疾病作斗爭而得出的極為豐富的經驗總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學不僅屬于中國古代自然科學范疇,又以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即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為哲學基礎,來建構理論體系,并建立了中醫學的元氣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等,并使之成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既然中醫學具有自然科學和人文學科的雙重屬性,那么中醫的發展必須要遵循其自身發展的規律,體現中醫的特色,才能做到中醫的可持續發展。在充分發揮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還應進一步挖掘中醫藥在微觀知識結構上的特點,綜合運用當代生物學、數學、化學、物理學和信息科學提供的新理論、新技術及新方法,抓住證候、方劑、經絡三大核心科學問題,揭示其科學內涵,注重理論創新。要充分利用現代醫學的條件和技術來為中醫的發展提供便利。必須加緊制定“我主人隨”的發展戰略,把中醫藥評價標準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2.中醫現代化發展刻不容緩
中醫要想更好地發展,必須要走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但如同踢足球不能用打籃球的標準來評判,“西化中醫”的研究只能斷送中醫。研究事物不能脫離其原產生時的思維模式,中醫學的發展既不能脫離中醫學自身的方法論,也不能脫離研究所處時代的新事物。而應立足本土傳統,追求傳承創新,溝通中外今古,這就需要不斷反思與超越。中醫藥規范和標準的欠缺也導致其發展緩慢。尤其是中藥現代化的發展,不得不運用現代技術、現代學術思想和現代科學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闡明目前中藥活性成分,特別是物質基礎和藥效學復合處方機制。當前,中醫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更為迫切,尤其是現行的中醫高等教育。中醫現代化所需的人才,除必須掌握堅實的中醫專業知識外,還應掌握現代醫學知識和與中醫相關的其他學科知識,且應具有創造性思維能力和科研攻關能力。
(五)結語
在當今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和普及的時代,認為“中醫藥過時”和力圖保持它“原汁原味特色”的認識和做法,都是沒有擺正社會、時代總體文化環境與具體科學發展辯證關系的結果。中醫必須要堅持中醫自己的發展規律,關鍵是中醫學方法論的變革與切實提高臨床療效并重,在發展過程中走自己的實踐研究之路。盡快建立起自己的評價標準,認真地考慮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然后努力發揚優勢,中醫才可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建立中醫語言表征的療效評價標準,不僅可以對患者的病情有一個客觀了解,同時又可以使中醫的療效評價建立在客觀和定量的基礎上,更益于中醫藥走向國際。中醫屬于自然科學的范疇,從某種意義上講更屬于哲學的范疇。因此,在中醫的發展過程中,還需要從哲學的角度來研究中醫學的現代化發展。
(來源:唐乾利,何清湖.中醫發展現狀與現代化的若干問題思考.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年11月第26卷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