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言

古語有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做學問,是需要思考的。古語亦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做學問,也是需要實踐的。所謂“知行合一,經世致用”,歷來被視作讀書人研究學問以指導現實應用的最佳境界,而醫學的研究尤應如此。如今,隨著疾病譜的變化、健康訴求的提高,以及醫學臨床、教學和科研的需求,我們廣大醫界同道需要不斷在思考中思考、在思考中實踐,才能洞察態勢、把握方向,從而促進學科的完善與進步。這些認識與感想,正是本書編撰的初心。

中國是世界上獨有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三種醫學的國家,這與中國獨特的醫學發展史有關。在我看來,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發展歷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一是萌芽階段,約從16世紀中葉開始,以意大利利瑪竇為代表的西方傳教士開始將西方醫藥知識傳入中國;至17世紀中葉,中醫界產生了中西醫匯通思想的萌芽,代表人物如明末清初著名學者方以智,他所著的《物理小識》《醫學會通》《通雅》等,引進了西方傳教士帶來的有關人體解剖、生理的一些新知識。其他如清代醫家汪昂的《本草備要》、王宏翰的《醫學原始》等,均吸收了當時傳入的西醫知識。二是碰撞階段,以中西醫匯通學派形成為標志,鴉片戰爭后,“西學東漸”之風氣日盛,西方醫學正式傳入中國,產生了“全面西化”“廢止中醫”“保護國粹”“中體西用”及“中西醫匯通”等不同主張,以唐宗海、朱沛文、張錫純、惲鐵樵為代表的有識之士,大膽弘揚中醫、容納西醫、立足醫理、踐行臨床,從而開創了別開生面的中西醫匯通一派,可以說,這一派產生可視為中西醫結合醫學之濫觴。這些兼容并包的中醫學家促成了中、西醫兩種醫學的結合,同時,從歷史角度看中西醫結合醫學是從屬于、衍生于中醫學的。這一發展階段截止到20世紀初,由于中國社會的動蕩和巨變,在民族虛無主義、全盤西化等思想的影響下,出現了“廢止舊醫”的社會思潮,嚴重影響了中醫和中西醫匯通的正常發展。第三個階段是中西醫結合醫學的正式形成與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有關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相關政策、舉措開始逐步出現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細分之下,這一階段又分為四個部分。從1949年到1954年屬于“中醫科學化”階段,1954年到1978年則屬于“西醫學習中醫”階段,而后1978年到1991年則是中西醫結合正式形成與初步發展階段,1991年開始至今則是“中西醫并重”階段,中西醫結合醫學迎來了臨床執業、專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大發展、大進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醫學與西醫學積極地相互團結、配合、協同,并最終迎來了中西醫并重這一我國獨特的醫學政策與發展局面。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出很多具有代表性的頂尖人才,并產生了極其優秀的科研成果。如我國第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連達等都是“西學中”的典范。國醫大師吳咸中院士被譽為“中西醫結合的擎旗人”,他甚至曾說:“如果不是中西醫結合,我可能只是一個普通的外科大夫。”可以說,在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互學互鑒的今天,鼓勵“西學中”,匯聚中西醫之長于一身,可以更好地應對人類健康新挑戰。基于前賢后學的共同努力,雖然在今天的醫學界我們仍能夠聽到一些不同的聲音,但中西醫結合醫學在臨床執業、專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制度體系等方面的成績已是有目共睹,這一學科在解決實際健康問題上的優勢與成效帶給當今醫學界積極的影響,也必然會為未來醫學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模板與范式。

我在國內較早提出構建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體系,組織編寫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規劃教材,力倡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親歷了中西醫結合教育由零散走向規范的里程碑式發展。同時,我也是我國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目錄的執筆人、湖南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專業的籌建人,見證了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正式獲得本科招生資格的歷史性時刻。我們提出的中西醫結合“一體兩翼”人才培養模式不僅獲得全國同行的廣泛認可,且成為現今中西醫結合教育廣泛采納的主要培養模式。回顧20多年來中西醫結合醫學的教育、教學、臨床、科研以及相關研究生培養、行政管理、建言獻策、事業規劃等工作,我始終以醫學的傳承為己任,以醫學的發展為追求,以醫學的創新為信念,將中西醫結合醫學事業發展的理念轉化為個人的責任與擔當、理想與使命,并一以貫之地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孜孜不倦、竭心盡力。由此,才在多年工作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為,進而形成本書的內容與思想。

《中西醫結合思與行》一書,從道之哲學、文化層面,理之學術、科研層面,業之制度、管理層面,法之思路、方法層面以及具體的術之臨床、科研、教育層面等展開輯錄。將本人20年來帶領研究團隊進行的與中西醫結合醫學相關的事業、教育、臨床、科研、傳播、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研究成果分門別類撰錄為作,旨在為中西醫結合醫學發展的相關歷程與經驗進行總結,同時也為其進一步發展提供可以借鑒的研究素材以及思路、方法。通過學習本書,讀者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中西醫結合醫學從歷史維度、文化角度、哲學認識上進行更為公正客觀的了解,同時也能夠從事業發展、健康形勢、科研進展等方面理解中西醫結合,并進一步為之反思。總而言之,編撰本書,是總結也是展望,是探討更是激發,最為重要的目的是在不斷的思考與踐行中促進醫學發展而勇攀醫學高峰。

學科的發展與進步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問題以及質疑。但作為學者,我們理應自信、堅定地面對困難、研究問題且包容質疑,這樣才能夠兼容并蓄、海納百川,從而為學科事業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在我看來,包容、開放、創新是學問研究必然要具備的素養,而獨立思考、積極實踐則是科學研究必須遵循的原則。唯有這樣的素養與原則,才能夠完善所學、屢達新知,也才有益于社會與人民。最后,我想說,這部著作凝聚了我及我們科研、教研團隊共同的研究智慧,也在此特別感謝團隊中劉朝圣、雷曉明、周興、王國佐、張偉、陳洪、魏一葦、張冀東、曹淼、孫相如、李迎秋、胡思、李波男等,大家共同努力,方有本書之思想與精神。另還需說明,書中內容多數為已發表的論文及文章,已經注明出處就不再將原文之參考文獻列入。此外,學科的探索本就是百家爭鳴、見仁見智,本書內容難免有所局限,故些許膚淺與錯誤還請讀者包涵,但學術需要有“做靶子”的精神,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不足之處,我們將勇敢面對而致力完善。

2020年12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原平市| 丹巴县| 阳新县| 敦煌市| 如皋市| 蒙阴县| 金昌市| 衡南县| 哈尔滨市| 富顺县| 平定县| 木兰县| 德庆县| 寿宁县| 乌鲁木齐县| 田东县| 上栗县| 全南县| 义乌市| 诏安县| 叙永县| 内江市| 许昌市| 海盐县| 容城县| 昂仁县| 镇远县| 五华县| 道孚县| 山阳县| 芦溪县| 图片| 枣阳市| 吴旗县| 文山县| 绥阳县| 宽甸| 弥勒县| 博湖县| 永福县| 阜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