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篇 總論

第一章 角膜病發展概述

第一節 角膜病發展史

中醫眼科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我們祖先通過與疾病做斗爭得到的智慧積累和經驗總結,匯集了歷代醫家防治各種眼病的知識和經驗。縱觀眼科歷史的發展進程,一般認為,南北朝以前是眼科發展的萌芽階段,隋唐時期為奠基階段,宋金元時期為獨立發展階段,明清時期為興盛階段,而鴉片戰爭后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百余年,中醫眼科則處于衰落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后,眼科得到了蓬勃發展。中西醫角膜病學的發展、變遷與中西醫眼科學的發展息息相關,其形成和發展大體如下:

一、南北朝以前時代

(一)春秋前后萌芽期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急劇變化,政治、經濟、文化迅速發展,醫學實踐和理論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

此前,對眼科的最早記錄可追溯到商朝中期。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載有當時王室對祖先的禱辭或卜辭,其中包括眼病和其他十幾種疾病的記錄,如“貞國亡疾目”“貞疾目不布夕”。此后我國早期的古籍對眼病的癥狀和治療藥物均有零星記載,如先秦古書《山海經》載有治療各種疾病的藥物100余種,其中治療眼病者7種,如《西山經》中“其鳥多當扈……食之不眴目”,“是多冉遺之魚……食之使人不瞇”等。雖對未明確提出角膜疾病,但“疾目”“瞇”之范圍已將其概括。

《淮南子》中有用梣木治療眼病的記載。梣木即今之秦皮,此藥迄今仍常見于中醫眼科角膜病內服與外治方劑中。該書還記載:“目中有疵,不害于視,不可灼也”,可見當時已有用燒灼法治療眼病的方法,有人認為這可能是燒灼法治療角膜潰瘍的最早記載。

(二)秦漢時期

《黃帝內經》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末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經典醫籍,其強調整體觀念,不僅列有許多眼的解剖名稱和病名,而且從解剖生理、病因病機,以及與臟腑的相互聯系均做了初步闡述,如《靈樞·大惑論》說:“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并將眼局部組織按與臟相應的關系進行了劃分,首次將角膜命名為“黑眼”,曰:“筋之精為黑眼”,從而確定了黑眼的解剖名稱。眼在生理上與肝密切相關,病理上為“暴熱乃至,赤風腫翳”(《素問·本病論》),即風熱之邪為主因。《黃帝內經》記載了大量的相關病癥,如目赤、目痛、善淚出等,治療上提出用陰陽學說為指導,指出“瞳子、黑眼法于陰,白眼、赤脈法于陽也,故陰陽合傳而精明也”(《靈樞·大惑論》)。此外,對“目赤痛”提出用針灸治療,如《靈樞·熱病》謂:“目中赤痛,從內眥始,取之陰”。

雖然《黃帝內經》中對角膜的解剖生理、角膜病的病因病機和證治的認識還比較粗淺,但其許多理論對后世中醫眼科及我國角膜病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如角膜與臟的關系、角膜病與臟腑的關聯、五輪學說中角膜為風輪、八廓學說的建立等許多基本理論,均是由《黃帝內經》的整體觀念、陰陽理論和五行學說啟發而發展起來的。

秦漢時期,隨著醫學專著的出現,對眼的解剖、生理,眼病的臨床表現,以及角膜病治療藥物均有較多的記載。

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有關眼部病癥的論述有120余字,其中就有角膜病的解說,如“目病生翳也”,其后劉熙所撰《釋名》,收入有關眼病病癥的字詞及釋義則又有了發展。

用藥物治療眼病,當時已相當廣泛,并不斷發展,如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記有多種與治療角膜疾病有關的藥物,如目赤痛以石膽、黃連、戎鹽治之;風邪目盲以防風治之;角膜翳以瞿麥、秦皮、貝子等治之;淚出、涕淚以曾青、菊花、苦參、白芷治之;目中淫膚以蠐螬、決明子治之等,共有70余種藥物,其中如“蒺藜明目”“瞿麥明目去翳”“黃連治目痛泣出”等療效確切,至今仍為臨床所用。

《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針灸專著,系晉代皇甫謐所著,論述了經絡、穴位、針灸手法與禁忌,以及各類病癥的針灸取穴方法等。書中有30余穴的主治中涉及眼病,且在眼病癥狀中提到淫膚白翳、白膜覆瞳子、目中白翳等角膜病癥名。說明當時已有比較成熟的針灸治療角膜病的方法。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戰亂頻繁,社會很不穩定,遺留后世的醫籍資料不多。據《隋書·經籍志》記載,南北朝時有《陶氏療目方》及甘濬之的《療耳眼方》。前者可算是我國最早的眼科專書,可惜兩書均早已佚失,內容不得而知,因而對后世影響不大。

綜上所述,從商周至秦漢的漫長年代里,我們祖先對角膜病的醫藥知識不斷增加和積累,并開始把醫治角膜病的實踐上升為理論載入醫藥書籍,這當然是很大的進步。不過,漢代以前在角膜病醫藥方面尚無比較系統的理論,也無收載和論述眼病乃至角膜病的專著,當時的眼科僅處于萌芽狀態。

二、隋唐時代

隋唐時期,我國重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尤其在唐代,由于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文化空前繁榮,中外交通發達,文化技術交流頻繁,中醫藥發展很快,成績顯著,角膜病學也得以發展。眼科發展的重要標志是官方首次建立“耳目口齒科”和眼科專著的出現,以及綜合性著作中眼科內容列為專篇論述(其中對角膜病設為專門病候,進行論述),說明當時對角膜病的認識和治療有了較大的發展。

隋代巢元方等所著《諸病源候論》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病因病機專著,該書卷28列目病諸候,集中收載了眼病38候。此外,在風病、溫病、婦人病等諸候中還收入了眼病十余候,“黑睛”一名首見于該書,并有目膚翳候、目膚覆障子候、目息肉淫膚候、目皰瘡候、眼障翳候、目內有丁侯、目蠟候等有關角膜病論述,特別是對角膜炎性疾患,從病因病機上做了深刻闡述,提出傷寒毒時氣毒、熱病毒溫病皆能致黑睛生瘡翳,白膜息肉,如:“目,肝之外候也,臟腑熱盛,熱乘于肝,氣沖于目,熱氣結聚,而目內變生狀如疔也。”

唐代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雖稱為方書,實際上內容豐富,比較系統地總結和反映了唐代以前的醫學成就。該書于七竅病中首列目病,首次對眼病病因進行了總結,歸納為19病因,記載了眼病癥100余個,介紹了內服和外用藥方71首。在書中,概述17種角膜病變,如目中淫膚、目中白翳、淫膚白翳、白目覆瞳子、風翳、內眥赤痛癢生白翳、目生瘴翳、浮翳、熱翳、凌睛、毒病后目赤痛有翳、熱病后生翳、風熱生翳赤白膜、白膜侵睛、目翳覆瞳睛、目黃生翳、目中息肉淫膚等,并且也列舉了很多治療角膜病的方劑。除內服藥物外,對外治用藥方記載頗詳,如仰臥洗目的洗眼法,以棉蘸藥汁注目眥中的點眼法,用新毛筆蘸藥粉撒入結膜囊內的點眼法,以冷水、熱水取青布浸于水中,做眼部冷敷及熱敷,熏眼法,按摩法等,還介紹了目病的針灸穴位,更可貴的是介紹了血管翳的鉤割手法。

唐代經濟、文化日趨繁榮,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在醫學方面,與國外互有交流傳播,從而也促進了中醫眼科學的發展,如唐代王燾所編《外臺秘要》一書,匯集了唐代及唐以前數十種醫學著作,分類選編而成,同時保存了多種眼科文獻,在眼一卷中,引入了印度《天竺經》的醫學論,謂:“眼為六神之主,而身由地、水,火、風四原質所成”。在眼的解剖生理治療方面也有所發展,認為眼珠由水組成,由白睛、黑睛構成外殼,其中白睛有3層膜,黑睛有1層膜。此外,書中還記載了不少治療角膜病的方劑,如目赤腫痛方21首、目膚翳方14首、暈翳方4首。在防止肉攀(眼膚肉生覆瞳子)術后復發方面主張用燒灼法,如謂:“割之三復生,不如取針燒令赤,爍著膚上,不過三爍,縮也。”

唐代《龍樹眼論》一書是我國現存第一部眼科專著,原書已失傳,作者及成書年代不詳,現只能在明代《醫方類聚·龍樹菩薩眼論》中見到有關論述。該書以“辨諸般眼病疾不同隨狀所療30篇”為中心內容論述內、外障眼病30種的癥狀和治療,作者主張治療眼病“須識原本”,用藥需辨明“寒熱虛實”,書中還細述了蟹睛、眼因物撞刺生翳、順翳、逆翳等角膜病的治療措施。并認為暴翳忽生皆由肝熱,治療應以寒涼為主,目得涼藥翳自滅,腫痛翳生,先需用涼藥。

由于南唐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從而促進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眼科學得以迅速成長,有許多眼科專著問世,作為眼科學重要組成部分的角膜病學也得到了較大發展,這主要體現在對角膜解剖生理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對角膜病的病種認識增多,對角膜病的病因病機有了初步的探討,對角膜病的治療有了較多的方法,為后世角膜病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

三、宋金元時代

宋金元時期,社會經濟、文化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并推動了科學文化技術的進步,特別是活字版印刷術和造紙業的發展使醫學理論的交流和廣泛傳播得以實現,因而眼科在理論水平上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并且官方首設眼科,選定教材,培養專科醫師,自此眼科成為獨立學科。

(一)宋代

1.《太平圣惠方》

內容豐富,其中有眼科兩卷,共49門,收載眼科病癥約60種。其總結了宋代以前的眼科成就,并有所發展。首次系統介紹了五輪學說,把黑睛歸屬風輪,與肝相應,并主張攝養以預防眼病。書中不僅詳細介紹金針撥內障的手術方法,而且將有關角膜病做了分述,分為眼卒生翳膜、眼生膚翳、眼生丁翳、眼生花翳、遠年翳障、眼赤脈沖貫黑睛、蟹睛等,涉及藥物60余種,載方70余首,其中外治方47首,可見當時治療角膜病十分重視外治;內服方有23首,以黃連、決明子、羚羊角、黃芩等使用率最高,可見當時治療角膜病以清肝火為主。該書對眼科的診治是很有價值的文獻。

2.《圣濟總錄》

輯錄歷代醫方及民間驗方共200卷,在《太平圣惠方》的基礎上擴充內容寫成了12卷,采用以病統方的體例,載眼病種58種,輯方800余首,涉及的角膜病有時氣后患目、斑痘瘡入眼、目生膚翳、目生丁翳、目生花翳、翳膜遮障、赤脈沖貫黑睛以及目赤痛等,治療方藥149首,其中內服方103首,仍以清肝火為主;外治方46首,給藥方法有點眼、納眥、洗眼、納耳、摩頂等。

3.《秘傳眼科龍木論》

該書對眼科疾病的癥狀、診斷、鑒別診斷、治療和預后已有相當程度的認識,首先提出了眼科內外障疾病的分類法,將眼病分為內障眼病23種和外障眼病49種。外障眼病泛指瞳神以外的病變,其中列舉了一些黑睛病變的病名、病因及治法方藥,如混睛外障、蟹睛疼痛外障、赤膜下垂外障,花翳白陷外障、黑睛如珠外障、釘翳根深外障等多種黑睛病名,治療多以祛風清熱、清肝退翳為法,擬定了如退翳散、除熱飲子等方藥,并介紹了鉤、割、熨、針、烙等傳統手術方法。綜觀本書內容,對角膜病學的認識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4.《銀海精微》

著者及成書年代不詳,托名孫思邈著。全書計2卷,該書介紹了五輪八廓等眼科基本理論,其中在五輪學說中有“五輪屬木曰風輪,在眼為烏睛”,在八廓學說有“肝為養化之廓……看看膜障裹雙眸目”的論述,并將黑睛命為“烏珠”,重點介紹了81種病的病因病機與證治,涉及角膜病者有22證,如天行赤眼、大患后生翳、暴露赤眼生翳、撞刺生翳、白陷魚鱗、黑翳如珠、花翳白陷、玉翳浮瞞、風輪釘翳、逆順生翳、冰蝦翳深等,首次提出了血翳包睛等病癥,在治療上對角膜病及斑翳根據不同的病癥、病程及病變程度提出了各種外治、內服和手術等治療方法,并對角膜病首次提出了檢察角膜的方法,如“凡察翳法,久年翳膜能去者,其翳浮虛爛紅,其眼不張。若近年發歇眼,其翳紅白色,浮濃者,有些紅未退,有淚者易散,看其中多有死釘不能去,若散翳,其紅霞色者易退,若因頭痛起因,有死白翳者難退。又有一樣濃翳,去盡其眼余痊,黑睛有些微云,薄薄帶淡白色不能去,名曰冷翳”。宋元年間,太醫局設九科,眼科為其中之一,當時定《龍樹眼論》為講授主要課程之一,稱為小經,為各科必讀之書,學生30人,分配眼科20人,眼科為獨立專科。

(二)金元時期

中醫藥發展至金元時期,不少醫家在深入研究《黃帝內經》及前代醫家著述的基礎上,結合各自臨床實踐,創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獨特的醫學理論和主張,形成醫學史上著名的金元醫家學術爭鳴,其中以劉河間、張子和、李東垣、朱丹溪四大醫家最為著名,他們在眼科領域也各具創見。此外,元末眼科醫家倪維德對眼科發展有較大成就,頗受人推崇。

1.寒涼派

劉完素強調火熱為病的學說,眼科方面,他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中提出“論目昏赤腫翳膜皆屬于熱”的理論,主張治療宜降心火、滋腎水,用藥偏重寒涼攻下。張從正繼承劉氏主火之說,在《儒門事親》中提出“目不因火則不病,能治火者,一句可便了”,在治療外障眼病都以清熱瀉火、瀉火通便論治,進一步豐富、發展了前人從火熱立論治療角膜病的觀點。

2.補土派

在當時一派火熱論觀點主導下,李東垣不盲從,從實踐出發,提倡內傷學說,治療上重視理脾胃,益元氣。眼科方面,《蘭室秘藏》中特別強調脾虛影響臟腑精氣不能上貫于目則目不明,治療以治本為要。提出了角膜病應重視脾胃的觀點,認為當角膜翳久陷不起,難以修復者,當從益氣升陽法,以升陽舉陷,抗邪外出,以利翳障平復。

3.養陰派

朱丹溪認為,相火為元氣之賊,陰虛則火動,治病重用滋陰降火之法。眼科方面,在《丹溪心法》中提出“眼黑睛有翳,皆用黃柏、知母”,“眼睛痛,知母、黃柏泄腎火,當歸養陰水”,又謂“眼病所因,不過虛實二者而已,虛者眼目昏花,腎經真水之微也,實者眼目腫痛,肝經風熱之甚也,實者散其風熱,虛者滋其真陰,虛實相因,則散熱滋陰兼之,此內治之法也”。

以上學說以局部結合整體為辨證施治原則,并各具獨特的學術見解,因此豐富和發展了中醫角膜病學的病因病機理論和治法的內容。

元末倪維德撰《原機啟微》,該書從病因病機立論,將眼病分為18大類,以《黃帝內經》等內容為指導,結合臨床經驗,注重整體觀念,攻補互用,隨癥加減,頗具特色,亦為后世所推崇。其中“風熱不制之病”是專論角膜的,認為風熱是引起角膜翳的主要因素,其翳的表現可為云霧、如絲縷、如稱星、如螺蓋等,治之以祛風清熱為主,方以羌活勝風湯加減;若因脾胃受損,生發之氣不足,元氣下陷、清氣不升,以致角膜陷下者,主張升發清氣,用柴胡復生湯。

在宋元時代,由于官方首設眼科,從而使一部分醫家專門從事眼科臨床。因此,在這個時期,眼科學術思想空前活躍,臨床療效與學術水平均有提高,中國眼科從此走向獨立發展階段。角膜病學也得到了較大發展,體現在對角膜病的病因病機有了較深入的認識,并首次提出對角膜病進行系統檢查的方法,從而提高了角膜病的診斷水平,對角膜病的治療也有了更為完善的措施。

四、明清時代

明代至清代鴉片戰爭之前,是眼科發展的興盛時期,尤其是明代,對眼科認識的廣度和深度都有較大的發展。

自唐代以來,眼科大都拘于72病之說,以后逐漸發展,對眼病的種類、發展、預后有了新的認識,治療水平也有很大提高,自明代以后中國眼科的發展達到了歷史的高峰,這個時期眼科文獻的數量和質量、眼科理論和臨床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均大大超過以前各代。其中對中國眼科發展有較大貢獻的醫書有《普濟方》《醫方類聚》《薛氏醫案》《古今醫統大全》《醫學入門》《本草綱目》《證治準繩》《古今醫鑒》《景岳全書》《張氏醫通》《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醫宗金鑒》等,主要的眼科專著有《一草亭目科全書》《審視瑤函》《目經大成》《眼科闡微》《眼科纂要》《眼科百問》《異授眼科》《銀海指南》等,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堪稱中醫眼科發展的鼎盛時期。

王肯堂所著的《證治準繩》是一本臨床醫學巨著,其中“七竅門”為眼科專論,卷中首論眼的解剖生理,提出眼內包含神膏、神水、神光、真氣、真血、真精之說,繼后列述眼部病癥193種,對角膜病的描述可謂極為詳盡,幾乎收集了肉眼所能觀察的所有眼病癥狀、體征及病情的變化和轉歸。在角膜病方面,從角膜炎性疾病、變性疾患、瘢痕疾患,乃至先天性畸形等均有論述,共列32證,與前人比較,創立了凝脂翳、斑脂翳、狀如懸膽、銀星獨見、聚開障、聚星障、垂簾障、涌波翳、瑪瑙內傷、連珠外翳、劍脊翳、冰瑕翳、圓翳外障、輪上一顆如赤豆、驚振外障、正漏、木疳、旋臚泛起等病癥,不少沿用至今,對后世影響很大。該書將黑睛歸屬于肝,冠名風輪,運用取象類比、天人合一的理論,指導角膜病的診斷、辨證、治療與預后判斷等。對八廓學說首次提出了八方配位,這也是《證治準繩》的貢獻,它將眼部劃分為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八個方位、分別與八廓相配,從廓位上血脈經絡的走向變化,推測臟腑病變及其發展轉歸,這種辨證診斷方法對角膜病的治療有一定指導意義。

明代眼科醫家傅仁宇在前人所著《原機啟微》《證治準繩》等基礎上編著了《審視瑤函》一書,又名《眼科大全》。作者根據自己的經驗綜合整理前代資料,將眼病歸納為108癥,按眼病分節,詳述每一種眼病癥狀、病因、病機、診斷、治療。其中將角膜稱為青睛,書中指出:“風輪者,白睛內之青睛是也”。例如對聚開的病因癥狀描述:“障生或聚開,濕熱因瘀腦,渾如云月遮,間視星芒小,痛癢總無常,開聚時常繞,來時昏澀多,醫治須圖早……久而不治,加以觸犯者,有變癥生矣”。治療上書中記載了眼科用方300余首,其中治療角膜疾病的方劑如四順清涼飲子治療肝經風熱導致凝脂翳,滋陰降火湯用于陰虛火旺引起的聚星障等,至今在臨床應用,取得較好療效。本書所載眼病治療,除大量運用內服藥外,對針灸和外用藥物治療,以及手術等也很重視,內容十分豐富,不失為中國眼科的一本重要專著。

在清代醫家吳謙主編的《醫宗金鑒·眼科心法要訣》一書中,以詩歌形式選錄了暴赤生翳、逆順生翳、因他病后生翳、花翳白陷、蟹睛疼痛,黑翳如珠,玉翳浮滿、釘翳根深、膜入水輪、赤膜下垂、混睛、冰瑕翳深、旋螺尖起等角膜病,并詳細記述了各種角膜病的癥狀及遺方選藥。

黃庭鏡于1748年著成《目經大成》一書,全書共3卷,闡述眼的解剖、生理、病因、辨證、內外治法等,并列方200余首。作者對眼的解剖有了新的發現。首次觀察到黑睛后面還有黃檔(即晶體),謂:“風輪下一圈收放者為金井,井內黑水神膏,有如卵石,涂以墨汁,膏中有珠澄澈而軟,狀水晶棋子,曰黃精”。對很多科病名做了改動,如黃膜上沖,認為是液而不是膜,故改為黃液上沖,使其更切合臨床實際,書中也記述了部分角膜病的病因,如“風火旺而停飲,翳障橫生”,“熱郁風旋,看怒蟹橫睛;血瘀火熾,慟海螺出殼”,“花翳白陷,肥浮嫩而易,與大小雷頭,當名風水挾痰”,“浮萍,聚星之障,風熱時來去”等,對當時治療角膜病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

《銀海指南》為顧錫所著,成書于1807年,全書共4卷,前2卷較全面地論述了眼五輪八廓、運氣學說、眼病的病因病機、臟腑主病及全身兼癥等,第3卷列內服、外用藥方181首,第4卷錄驗案176則。作者強調眼局部與全身證相結合的辨證觀,在治療上強調內服以治本,并將各種角膜病統稱為“星翳障霧”,白點為星,色白而厚者為障,稍薄者為翳,最薄者為霧。選錄了垂簾、推云、瑪瑙障、水晶障、橫關、螺旋障、半月障、蟹珠、陷障、冰障、內泛等12種角膜疾病,論述了各種疾病的辨證要點,對指導角膜疾病的辨證論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五、近代

從1840年鴉片戰爭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百余年間,由于清朝政府腐敗無能,帝國主義入侵,使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國家經濟衰落,傳統文化遭到嚴重破壞,中醫藥事業也處于停滯不前階段,特別是1911年以后的幾十年,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反動當局認為中醫不科學,企圖扼殺中醫,導致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遭到嚴重挫折,眼科也不例外。這期間刊行了一些眼科專著,但大多數為沿襲之作,有創見的著作為數不多,其中《秘傳眼科纂要》《眼科金鏡》《眼科菁華錄》《中西醫眼科匯通》等在當時有一定的影響。在這一時期的眼科專著中對角膜病有較詳細論述的著作不多,其中以《秘傳眼科纂要》論述較為細致,該書為清代醫家黃巖所著。其收錄了眼科臨床常見的60多個病癥,將病因、證候、方藥融為一體,有些病癥前所未見,且創驗方較多,堪稱眼科佳作。該書中也選錄了“玉翳遮睛”“花翳白陷”“患眼生翳”“冰蝦翳”等角膜疾病,論述了其辨證要點、病因、治則及選藥。特別是集中論述了治療角膜疾病的退翳藥的性味及應用,如木賊、蒺藜、谷精草、草決明、石決明,青葙子、密蒙花、蟬蛻等,至今仍為治療角膜疾病所沿用。

在這一時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隨著新興資本主義的興起,相繼完成了產業革命,摧毀了封建主義勢力,促進了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各種新發現、新發明層出不窮,西醫眼科學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就角膜病而言,德國醫學家、生理學家和物理學家 Hermann von Helmholtz 繼1851年發明眼科歷史上劃時代意義的檢眼鏡后,又于1854年發明了用角膜曲率計(又名角膜散光計)測定角膜彎曲度的方法,促進了眼屈光學的發展。

1911年瑞典Allvar Gullstrand.發明裂隙燈顯微鏡,為角膜病的檢查、診斷提供了一種更為客觀的方法。

1940年蘇聯 Vladimir Filatov.創用尸體角膜行角膜移植術獲得成功,為很多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帶來了光明。

20世紀30年代研制成的磺胺藥物,20世紀40年代發明的青霉素,以及以后不斷涌現的各種抗生素,使許多過去難以治療的傳染性、細菌性角膜病得到有效遏制,已不再是失明的主要原因,隨著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的應用,使角膜基質炎等有了新的治療方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乌珠穆沁旗| 龙州县| 屯昌县| 隆化县| 邯郸市| 沁水县| 朝阳县| 桐城市| 凭祥市| 梁河县| 理塘县| 玉山县| 手机| 平利县| 开平市| 微博| 册亨县| 上虞市| 高安市| 武邑县| 江川县| 花垣县| 育儿| 惠来县| 建瓯市| 遵化市| 洛南县| 新干县| 沙湾县| 德化县| 武清区| 清丰县| 玛纳斯县| 顺义区| 温州市| 桓台县| 阳山县| 电白县| 临高县| 大理市| 九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