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麻醉學:下冊(第5版)
- 鄧小明 姚尚龍 于布為 黃宇光主編
- 1379字
- 2025-03-03 17:40:58
第1版 序一
祖國醫藥里,雖早有“迷蒙藥”和“麻藥”的報道,前者相當于“全身麻醉”,后者為“局部麻醉”,但由于文字記載佚失或失真,不論藥名、炮制、用法和用量都還有待稽考核實。
麻醉藥在臨床上的常規使用,從乙醚、三氯甲烷(氯仿)、可卡因和普魯卡因算起,至今不到150年。
麻醉學在這150年間的變革很多,列舉其卓著的項目有:
1.麻醉脫離外科而自成專業。當外科醫師兼顧麻醉時,一般把麻醉的維持交給中技人員,不免進步慢、事故多,改由專業醫師掌握,設想和改進就多而且快。
2.麻醉方法曾一度盡可能采用局部麻醉浸潤、神經阻滯或/和蛛網膜下腔阻滯,手術受到一定的限制。到了20世紀40年代,吸入和靜脈全身麻醉藥的品種增多,麻醉輔助藥廣泛地應用,全身麻醉才逐漸壓倒局部麻醉,使胸腔、腹腔和神經外科等手術更加安全而且方便;并從僅用一種吸入全身麻醉藥逐漸發展到靜脈吸入復合全身麻醉和全憑靜脈全身麻醉。肌松藥的使用,為全身麻醉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
3.由于全身麻醉藥及其輔助藥的作用范圍廣,體內許多重要器官的功能都可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影響,因此很自然臨床麻醉工作者不僅要懂得內、外、婦、兒等一般臨床醫學知識,還應重視解剖、生理、生化和藥理等基礎醫學知識。麻醉期間對患者情況的深入了解,還得應用時代先進的邊緣學科知識,包括統計、微量分析、自控遙控、參數處理以及電子計算機等。
4.在現階段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的程度或深度,不僅要依據體征、呼吸和血壓的描記、心電圖、腦電圖,以及應激反應的情況作出“質”的評定;遇有危急情況,還得要有“量”的指示,如血氣參數、血藥濃度以及肌松等的量變作為佐證。此外當然還留有些問題,主要是學科在發展和前進中的問題,至今遲疑未決。如:麻醉應否分科分專業,甚至分化成其他專業,如復蘇、急癥搶救和重危醫學等。
顯然,麻醉學是一門必不可少的臨床學科。麻醉工作者不僅需要學識淵博,而且還必須技術優良,掌握靈活,也就是麻醉工作者既懂科學,又有技藝。本書分基礎理論、臨床麻醉以及復蘇和監測三大部分,既談理論,更重實踐,要求理論與實踐能密切結合,是一本較深入而詳細的麻醉學參考書。
麻醉專業人員的培養,一般說來,都得經過在校學習、臨床見習、專業訓練以及從事科研等階段,這在國外是比較一致的。在校學生的學習,教課者要能提綱挈領,本書對麻醉作全面的介紹,內容較多,不妨刪繁就簡,選擇重點章節作為講課中參考來源。臨床見習,也就是實習醫師階段,本書對麻醉用具和操作,以及搶救中緊急處理,作了重點的介紹,值得參閱。外科住院醫師來到麻醉科輪轉,本書中有關麻醉前準備,麻醉的選擇、操作的步驟和方法,以及可能發生的意外和并發癥及其處理的內容,值得細讀。麻醉專業的住院醫師訓練,則應將本書列為指定必讀的參考書,一般可隨著日常醫療業務上的需要,不是從頭看起,而是分章分節地細看,并應加以記憶,在一年內讀完。麻醉上的任何一項操作和措施,包括給氧、用藥、穿刺、插管、描記以及意外的預防等,都得知曉和熟悉其原則性的理論指導,違背了原則就難免犯錯誤,本書對此非常重視,使讀者能有深刻的體會和收獲。至于主治醫師,包括那些主要在做科研工作的,都應該有能力輔導低年資醫師閱讀本書,解答疑難,并進一步按時代進展作出正確評價。
總之,本書各章都能解釋詳明,由淺入深,是切合臨床實用的一部大型參考書,是我國麻醉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吳 玨
1985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