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醫療官論救援:現場十大核心技術
- 鄭靜晨主編
- 2813字
- 2025-03-03 17:22:37
第二節 醫學救援的特點、意義與任務要求
一、災害的特點
各類重大災害往往突然發生,大多不能被準確預報,比如地震,常常在人們意想不到的情況下突然發生,瞬間造成大規模(群體性)的傷亡,破壞基礎設施,使鄉村變成孤島,城市陷于癱瘓,因此災害的發生具有突發性、破壞性和群體性。災害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會造成爆發性的供給矛盾——供給嚴重低于需求,特別是醫療、食品和飲用水的供給。受災人群如果缺乏對原生災害的了解,或受某些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影響等,造成的盲目避災以及人心浮動等一系列社會問題還會引起次生和衍生災害,發生火災、燃氣泄漏、高空墜落、交通事故,甚至饑餓、瘟疫、暴力犯罪等,因此災害還具有復雜性的特點。
二、醫學救援的特點
(一)醫學救援以系統性、工程化為特點
醫學救援是以災害現場傷員群體為中心,以資源供給需求失衡為背景,以殘存的基礎設施為依托,以救援援助為基礎展開的應急醫學救援。與平時急診以個體傷病員為中心、以相對充足的資源供給為背景、以完備的基礎設施為依托、以醫院為基礎開展的臨床救治不同,醫學救援實施的時空范圍更大、更不確定,時效性要求更急迫,涉及的學科領域更廣,決策、組織運行涉及的層級更高、更多,運行機制更加復雜,因此救援醫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更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決策指揮,情報收集,信息反饋,物資運輸,安全評估,傷員搜索、營救,檢傷分類,現場救治,臨時醫院建立和運作,危重傷病員轉運后送,衛生防疫,心理疏導和當地衛生機構的恢復重建等。
(二)處置對象群體性
當嚴重災害發生,受影響的群眾往往數量巨大。自然災害不僅給人的生命財產帶來重大損失,也會沖擊社會秩序,打破社會結構。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訴求表達、情感宣泄的途徑選擇都與過去有著明顯的不同,加上災民的心理應激等,在災害發生、救災及災后重建的過程中,可能出現諸如哄搶物資、沖擊政府部門等群體性事件,對救援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三)空間跨度大,組織銜接環節多
醫學救援遵循“階梯救治,分級治療”原則,救援行動跨越第一現場、臨時醫療站、移動醫院、后方醫院等多個空間,傷員需經過現場搜救、急救復蘇、救命手術、心理干預、轉運后送和專科治療等多個技術環節,空間跨度大,組織銜接環節多。
(四)需要的技術更多
除了傳統意義上的院內醫療救治技術外,現代救援醫學包括十大核心技術:搜索營救、檢傷分類、急救復蘇、救命手術、心理干預、衛生防疫、立體后送、危險特殊環境救治、戰傷救治以及核化生救治技術,缺一不可。
(五)時效要求更加急迫
在國際救援上有一種通用的說法:“白金10分鐘,黃金1小時”,是指人在遇險的情況下,“前10分鐘”以及“前1小時”是否可以進行妥善的處理,將直接關系到人的生命安全。尤其是在地震災害的72小時黃金救援期內,災民的存活率隨時間的消逝呈遞減趨勢,72小時之后生存概率會很低。這時,時間就是生命,需要使傷員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獲得最確切的救治,從而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
(六)多學科、多領域綜合參與,協同施救
醫學救援需要強有力的組織體系和多部門協作,內涵豐富,外延無限,涉及臨床醫學、公共衛生、社會學、工程學、法學、倫理學等眾多領域。例如,大地震后,房倒屋塌,瞬間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傷病員處在惡劣的環境下,有的被埋壓在廢墟下,有的被擠壓在損毀的車輛、飛機殘骸中;當地醫療、通信、消防等基礎設施受到破壞,交通中斷,城市陷于癱瘓,鄉村變成孤島;如果食品、飲用水供給不足,社會秩序就會立即處于失控的邊緣。醫學救援的實施絕不是盲目地派遣醫護人員,攜帶平時簡單的院前急救設備,隨意進駐災區,各自為戰地提供醫療救治。這樣不但不能有效地減少受災群眾的傷亡,還會使救援人員陷入危險當中,增加不必要的傷亡。首先應在國家應急管理部門和當地政府的領導下開展工作,建立強有力的組織指揮系統和科學的應急救援網絡,動員一切可以借助的衛生資源,以及通信、交通、能源、建筑、保險、氣象、水文、供水等部門的力量,密切聯系消防、警察、軍隊、周邊醫療中心等,協同完成救援任務。
三、醫學救援的研究范疇和任務要求
(一)醫學救援的研究范疇
1.醫學救援的基本理論
深入探索各種災害發生規律和損傷特點,從基礎上開始對各種災害進行科學、系統的研究,制訂各種衛生應急保障方案。重視和加強對各種災害損傷的基礎研究,應重點開展機體對創傷的反應研究,各種災害傷情嚴重度評估研究,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及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的機制、防治研究,創傷的預防研究,創傷細胞分子生物學、創傷修復分子生物學機制研究及組織工程學研究。創傷康復不僅僅注重機體功能的康復,更應注重心理創傷的康復,要不斷開發、研制有利于功能恢復的器械、設備,加強各種災害后的心理治療,降低傷殘率和傷殘程度,提高社會生產力。研究、發展和引進有關預防各種災害、減少傷病員的數量、減輕損傷的嚴重程度、加快傷病員后送速度和提高醫療能力等方面的技術。
2.醫學救援應急管理
搞好各種災害現場的衛生救護訓練、優化衛生組織和完善各種災害現場急救預案。創建高效運行的信息化救援醫學網絡體系。做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和救援醫學應急反應能力建設。
3.醫學救援現場應急救援
包括在災害現場搜索、營救幸存者,進行檢傷分類,分級救治。加強現場救治,加快傷員后送,盡可能縮短傷后至手術的時間。為災區群眾提供緊急醫療救助。建立與使用移動醫院,幫助當地醫院進行重建工作。
4.醫學救援公共衛生與疾病預防控制
參與災后災區檢水檢毒、災后傳染病的預防與處理以及災后災民心理障礙的處理;促進災民的災后功能康復與心理康復;協助進行災后醫療體系的重建及人員培訓、教育等。
(二)醫學救援各任務階段的主要工作
醫學救援任務主要分為四個階段,包括:準備階段、動員階段、行動階段和撤離階段。
1.準備階段
在沒有發生突發事件的平時,要做好準備、預防、預警,以及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工作知識和能力的宣傳教育、普及提高與培訓演練等工作。做好各種救援裝備物資的儲備。
2.動員階段
救援隊接到預警命令后,立即進入紅色警戒期。信息員立刻收集災害相關的信息,接到正式出隊命令后,啟動出隊預案,確定出隊救援隊員名單,準備物資和裝備,集結人員,做好動員工作。
3.行動階段
抵達災區現場,開始工作。建立營地,開始到搜救現場開展急救、搬運、后選工作;發生重特大傷亡事件時承擔傷員現場驗傷分類、救治、轉運和重癥傷員救治工作;攜帶醫療背囊巡診;幫助恢復當地醫療機構,幫助當地醫院開展救治工作;開展疫情防治工作,包括檢水檢毒、在災區開展防疫和衛生工作等;及時對災區的傷病員和災民進行心理疏導和治療;培訓當地醫務人員。
4.撤離階段
在接到結束任務的命令后,及時清點、回收醫療藥品和器械,登記入冊;記錄捐贈物品和所剩需要運回的物品清單;與當地衛生服務機構做好交接工作;撤離回到原單位后清洗服裝,登記入庫,補充耗材和藥品,做好隊員查體和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