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我國救援醫學體系建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我國是一個災害多發的國家,災害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完善救援醫學體系建設,可以最大程度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每個國家的地理位置不同,氣候環境不同,國情不同,我們必須從本國情況出發,在借鑒發達國家研究成果和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建設具有我國特色的救援醫學體系。

一、我國救援醫學體系現狀

1949年后,我國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災害救援工作,采取“以防為主,防救結合”的原則,制定了一套適合我們國家突發事件應急現狀的處置體系,即突發事件應急處置“一案三制”?!耙话浮笔侵竿话l事件應急處置中央和地方預案;應急預案是一種在危機時刻制訂的一種處置方案,在具體制訂時既要科學規范,又要針對各種突發事件的性質、類型和實際情況?!叭啤敝饕ㄍ话l事件應急處置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相關法律制度?!耙话浮笔腔A;“體制”是主要構成要件,發揮的是一種突發事件中樞指揮的作用;“機制”是應急處置體系的基本架構;“法制”是“體制”和“機制”的基礎與歸宿,是確保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得以開展的精髓。只有把“一案三制”有機結合,才能發揮最大效用,降低突發事件的損害。

(一)我國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處置體系

1.突發公共事件的分類分級

突發公共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根據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過程、性質和機制,突發公共事件主要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

各類突發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質、嚴重程度、可控性和影響范圍等因素,一般分為四級:Ⅰ級(特別重大)、Ⅱ級(重大)、Ⅲ級(較大)和Ⅳ級(一般)。

2.應急預案體系

(1)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是全國應急預案體系的總綱,是國務院應對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規范性文件。

(2)突發公共事件專項應急預案:主要是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為應對某一類型或某幾種類型突發公共事件而制訂的應急預案。

(3)突發公共事件部門應急預案:是國務院有關部門根據總體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和部門職責為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制訂的預案。

(4)突發公共事件地方應急預案:具體包括省級人民政府的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和部門應急預案,各市(地)、縣(市)人民政府及其基層政權組織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上述預案在省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按照分類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由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分別制定。

(5)企事業單位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制訂的應急預案。

(6)舉辦大型會展和文化體育等重大活動,主辦單位應當制訂應急預案。

各類預案將根據實際情況變化不斷補充、完善。

3.組織體系

(1)領導機構:

國務院是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領導機構。在國務院總理的領導下,由國務院常務會議和國家相關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以下簡稱“相關應急指揮機構”)負責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管理工作;必要時,派出國務院工作組指導有關工作。

(2)工作機構:

國務院應急管理部。主要職責:組織編制國家應急總體預案和規劃,指導各地區、各部門應對突發事件工作,推動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和預案演練;建立災情報告系統并統一發布災情,統籌應急力量建設和物資儲備,并在救災時統一調度,組織災害救助體系建設,指導安全生產類、自然災害類應急救援,承擔國家應對特別重大災害指揮部工作;指導火災、水旱災害、地質災害等防治;負責安全生產綜合監督管理和工礦商貿行業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等。

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一般性災害由地方各級政府負責,應急管理部代表中央統一響應支援;發生特別重大災害時,應急管理部作為指揮部,協助中央指定的負責同志組織應急處置工作,保證政令暢通、指揮有效。應急管理部要處理好防災和救災的關系,明確與相關部門和地方各自的職責分工,建立協調配合機制。

(3)地方機構: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區域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領導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應對工作。

(4)專家組:

國務院和各應急管理機構建立各類專業人才庫,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聘請有關專家組成專家組,為應急管理提供決策建議,必要時參加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

4.應急處置機制

我國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應對機制的構成包含多個系統,主要包括監測預警、信息溝通、決策指揮、應急社會動員、應急保障、恢復重建機制等。

監測預警是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的第一道防線。如果能及時評估突發事件的危險程度,及時進行有效應對,則會大大提高應急處置的效率。我國建立了一個中央各災害信息管理部門的災情會商機制,每個月進行災情會商。同時建立了預警警報體系,包括地震局負責地震的監測、氣象局負責氣象災害的監測等,這既是我們的災情會商機制,也是災情的監測預警系統,還是中央綜合管理的抗災救災綜合協調機制。

突發事件的信息主要由各級人民政府、專業機構、監測網點、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組織在應急處置過程中收集。他們將各自收集的信息相互報告、傳遞、分享,從而加強信息的有效溝通。相關部門在第一時間將有關信息向公眾發布。

應急決策指揮機制必須做到迅速有效、協調統一、責任明確、科學精準和規范靈活,要滿足應急處置工作的現實需要。我國在1989年建立了減災組織指揮系統,成立之初命名為“中國國際減災十年委員會”,2005年更名為“國家減災委員會”,2018年并入國務院應急管理部。應急管理部的成立整合了多個政府部門,有利于減少這些部門之間進行相互協作的難度,提升應急管理的協同績效,提高應急指揮的效率。

5.應急處置法制

在應急處置中必須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原則,確保救援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案三制”中,法制是體制和機制的基礎與歸宿,是確保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得以展開的精髓。經過幾十年的法制改革與發展,我國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法制已初具規模。

2006年1月國務院頒布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2007年8月30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上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并于2007年11月1日開始施行。

針對自然災害類的法律有:《防震減災法》《防洪法》《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消防法》《國家森林火災應急預案》等。事故災害方面的法律、法規及預案主要有:《安全生產法》《核電廠核事故應急管理條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礦山安全法》等。公共衛生事件方面的法律、法規及預案有:《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預案》等。社會安全事件方面的法律有:《戒嚴法》《國防法》《兵役法》《人民防空法》等。

目前,我國已基本建立了以《憲法》為依據、以《突發事件應對法》為核心、以相關單項法律法規為配套的一系列應急處置法律、法規及預案。

(二)我國災害醫學救援的組織體系

1995年衛生部頒布《災害事故醫療救援工作管理辦法》,2006年國務院發布《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后,我國陸續公布了多個公共衛生類突發公共事件專項應急預案,包括《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預案》《國家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國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等。我國的災害救援醫學逐步走上正軌和日?;?。

這些預案的制訂目的是: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各項醫療衛生救援工作能迅速、高效、有序地進行,提高衛生部門應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反應能力和醫療衛生救援水平,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

1.醫療衛生救援的事件分級

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預案根據突發公共事件導致人員傷亡和健康危害情況將醫療衛生救援事件分為:特別重大(Ⅰ級)、重大(Ⅱ級)、較大(Ⅲ級)和一般(Ⅳ級)四級。

(1)特別重大事件(Ⅰ級):

①一次事件出現特別重大人員傷亡,且危重人員多,或者核事故和突發放射事件、化學品泄漏事故導致大量人員傷亡,事件發生地省級人民政府或有關部門請求國家在醫療衛生救援工作上給予支持的突發公共事件;②跨?。▍^、市)的有特別嚴重人員傷亡的突發公共事件;③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確定的其他需要開展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

(2)重大事件(Ⅱ級):

①一次事件出現重大人員傷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過5例的突發公共事件;②跨市(地)的有嚴重人員傷亡的突發公共事件;③省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確定的其他需要開展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重大突發公共事件。

(3)較大事件(Ⅲ級):

①一次事件出現較大人員傷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過3例的突發公共事件;②市(地)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確定的其他需要開展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較大突發公共事件。

(4)一般事件(Ⅳ級):

①一次事件出現一定數量人員傷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過1例的突發公共事件;②縣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確定的其他需要開展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一般突發公共事件。

2.醫療衛生救援組織體系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在同級人民政府或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的統一領導、指揮下,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協調一致,共同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做好突發公共事件的醫療衛生救援工作。

醫療衛生救援組織機構包括: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成立的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專家組和醫療衛生救援機構[指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包括醫療急救中心(站),綜合醫院,??漆t院,化學中毒和核輻射事故應急醫療救治專業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衛生監督機構,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

(1)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成立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領導、組織、協調、部署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醫療衛生救援工作。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衛生應急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省、市(地)、縣級衛生行政部門成立相應的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領導本行政區域內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承擔各類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的組織、協調任務,并指定機構負責日常工作。

(2)專家組: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組建專家組,對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提供咨詢建議、技術指導和支持。

(3)醫療衛生救援機構:

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承擔突發公共事件的醫療衛生救援任務。其中,各級醫療急救中心(站)、化學中毒和核輻射事故應急醫療救治專業機構承擔突發公共事件現場醫療衛生救援及傷員轉送;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衛生監督機構根據各自職能做好突發公共事件中的疾病預防控制及衛生監督工作。

(4)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在突發公共事件現場設立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統一指揮、協調現場醫療衛生救援工作。

3.醫療衛生救援應急分級響應

(1)Ⅰ級響應

1)Ⅰ級響應的啟動。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啟動醫療衛生救援應急的Ⅰ級響應:①發生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國務院啟動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②發生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國務院有關部門啟動國家突發公共事件專項應急預案;③其他符合醫療衛生救援特別重大事件(Ⅰ級)級別的突發公共事件。

2)Ⅰ級響應行動。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關于醫療衛生救援特別重大事件的有關指示、通報或報告后,應立即啟動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工作,組織專家對傷病員及救治情況進行綜合評估,組織和協調醫療衛生救援機構開展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導和協調落實醫療救治等措施,并根據需要及時派出專家和專業隊伍支援地方,及時向國務院和國家相關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報告和反饋有關處理情況。凡屬啟動國家總體應急預案和專項應急預案的響應,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按相關規定啟動工作。

事件發生地的省(區、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在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指揮下,結合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組織、協調開展突發公共事件的醫療衛生救援。

(2)Ⅱ級響應

1)Ⅱ級響應的啟動。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啟動醫療衛生救援應急的Ⅱ級響應:①發生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省級人民政府啟動省級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②發生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省級有關部門啟動省級突發公共事件專項應急預案;③其他符合醫療衛生救援重大事件(Ⅱ級)級別的突發公共事件。

2)Ⅱ級響應行動。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關于醫療衛生救援重大事件的有關指示、通報或報告后,應立即啟動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工作,組織專家對傷病員及救治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同時,迅速組織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和有關人員到達突發公共事件現場,組織開展醫療救治,并分析突發公共事件的發展趨勢,提出應急處理工作建議,及時向本級人民政府和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報告有關處理情況。凡屬啟動省級應急預案和省級專項應急預案的響應,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按相關規定啟動工作。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對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的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進行督導,根據需要和事件發生地省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請求,組織國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和有關專家進行支援,并及時向有關省份通報情況。

(3)Ⅲ級響應

1)Ⅲ級響應的啟動。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啟動醫療衛生救援應急的Ⅲ級響應:①發生較大突發公共事件,市(地)級人民政府啟動市(地)級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②其他符合醫療衛生救援較大事件(Ⅲ級)級別的突發公共事件。

2)Ⅲ級響應行動。市(地)級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關于醫療衛生救援較大事件的有關指示、通報或報告后,應立即啟動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工作,組織專家對傷病員及救治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同時,迅速組織開展現場醫療衛生救援工作,并及時向本級人民政府和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報告有關處理情況。凡屬啟動市(地)級應急預案的響應,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按相關規定啟動工作。

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醫療衛生救援較大事件報告后,要對事件發生地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進行督導,必要時組織專家提供技術指導和支持,并適時向本?。▍^、市)有關地區發出通報。

(4)Ⅳ級響應

1)Ⅳ級響應的啟動。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啟動醫療衛生救援應急的Ⅳ級響應:①發生一般突發公共事件,縣級人民政府啟動縣級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②其他符合醫療衛生救援一般事件(Ⅳ級)級別的突發公共事件。

2)Ⅳ級響應行動。縣級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關于醫療衛生救援一般事件的有關指示、通報或報告后,應立即啟動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工作,組織醫療衛生救援機構開展突發公共事件的現場處理工作,組織專家對傷病員及救治情況進行調查、確認和評估,同時向本級人民政府和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報告有關處理情況。凡屬啟動縣級應急預案的響應,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按相關規定啟動工作。

市(地)級衛生行政部門在必要時應當快速組織專家對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進行技術指導。

4.現場醫療衛生救援及指揮

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在接到救援指令后要及時趕赴現場,并根據現場情況全力開展醫療衛生救援工作。在實施醫療衛生救援的過程中,既要積極開展救治,又要注重自我防護,確保安全。

為了及時、準確地掌握現場情況,做好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工作,使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緊張、有序地進行,有關衛生行政部門應在事發現場設置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主要或分管領導同志要親臨現場,靠前指揮,減少中間環節,提高決策效率,加快搶救進程。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要接受突發公共事件現場處置指揮機構的領導,加強與現場各救援部門的溝通和協調。

(1)現場搶救:

到達現場的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要迅速將傷員轉送出危險區,本著“先救命后治傷、先救重后救輕”的原則開展工作,按照國際統一標準對傷病員進行檢傷分類,分別用藍、黃、紅、黑四種顏色,對輕、重、危重傷病員和死亡人員作出標志(分類標記用塑料材料制成腕帶),扣系在傷病員或死亡人員的手腕或腳踝部位,以便后續救治、辨認或采取相應的措施。

(2)轉送傷員:

當現場環境處于危險或在傷病員情況允許時,要盡快將傷病員轉送并做好以下工作。

1)對已經檢傷分類待送的傷病員進行復檢,對有活動性大出血或轉運途中有生命危險的急危重癥者,應就地先予搶救、治療,做必要的處理后再進行監護下轉運。

2)認真填寫轉運卡,提交接納的醫療機構,并報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匯總。

3)在轉運中,醫護人員必須在醫療倉內密切觀察傷病員的病情變化,并確保治療持續進行。

4)在轉運過程中要科學搬運,避免造成二次損傷。

5)合理分流傷病員或按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指定的地點轉送,任何醫療機構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診、拒收傷病員。

5.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工作

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有關衛生行政部門要根據情況組織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等有關專業機構及人員,開展衛生學調查和評價、衛生執法監督,采取有效的預防控制措施,防止各類突發公共事件造成的次生或衍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

6.信息報告和發布

醫療急救中心(站)和其他醫療機構接到突發公共事件的報告后,在迅速開展應急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同時,立即將人員傷亡、搶救等情況報告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或當地衛生行政部門。

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承擔醫療衛生救援任務的醫療機構要每日向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傷病員情況、醫療救治進展等,重要情況要隨時報告。有關衛生行政部門要及時向本級人民政府和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報告有關情況。

7.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響應的終止

突發公共事件現場醫療衛生救援工作完成,傷病員在醫療機構得到救治,經本級人民政府或同級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批準,或經同級衛生行政部門批準,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可宣布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響應終止,并將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響應終止的信息報告上級衛生行政部門。

二、我國救援醫學體系建設面臨的挑戰

我國救援醫學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初步形成體系。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全國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相繼制定了各類應急預案,為構建中國特色的救援醫學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國務院應急管理部已與32個部門和單位建立了會商研判及協同響應機制,與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建立了軍地應急救援聯動機制,在應對諸多突發事件的救援中不斷實踐,及時、有效地實施了多次地震、洪澇災害、超強臺風、森林火災、山體滑坡等災害救援,挽救了廣大人民的生命,減少了財產損失,維護了社會穩定。然而,我國救援醫學仍面臨巨大的挑戰,譬如災害應急法制體系不完善,災害預警和監控系統不完善,國民災害教育需不斷加強等。

(一)災害應急法制體系尚不完善

災害應急法律制度是指國家針對各種自然災害及其引起的緊急情況制定的有關防災、減災、救災和災后重建等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災害應急法律制度是國家危機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及時、有效應對各類災害,保障人民身體健康、財產安全,保障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手段。我國現行的突發公共事件方面的法律法規很多,這些法律法規為突發事件救援提供了基本的保障。但由于各法律法規為不同歷史時期所制定,有些已不適用于現在的情況,有些有重復及交叉,整個法律體系缺乏系統性、整體性、科學性。

《突發事件應對法》涉及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這四類突發公共事件在發生的原因、特點、處置措施等方面差異很大。《突發事件應對法》兼顧各類突發事件的共性,導致條文過于籠統,可操作性不強。由于《突發事件應對法》等法律法規未明確規定各部門的職責,在突發事件的救援中,有時會出現信息對接不通暢、現場組織指揮不順暢、物資裝備調配不及時、災區道路擁堵等問題。

在汶川大地震、特大雪災以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等重大突發事件的救援中,主要依靠的仍是國家組織協調的制度優勢,而不是由法律主導開展的救援,某些法律法規在救援實踐中的實用性嚴重不足。我國應統籌推進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工作,使其更適應現在的國情,為防災、減災、救災及災后重建等工作提供法制保障。

在2020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救援工作中,我國政府探索了分區分級分類的管控方法,比“一刀切”的管控方法更加科學、合理。救援中還多次進行跨地區、跨行業統籌調配物資裝備及救援力量。這些有益的方法和經驗為法律法規的修訂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幫助我們今后更好地應對突發事件。

(二)災害預警和監控系統不完善

多數突發事件在暴發前都有征兆,如果加強監測與分析,是可以發現或預測出突發事件的發展趨勢和嚴重程度的,從而避免嚴重的后果。而我國的災害預警和監控系統還不夠完善,在很多方面存在缺陷,比如潛伏期的科學預測和判斷、災害發生的概率以及災害發生后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等。所以我國要建立完善的預警機制,以切實做到對各類突發性公共事件的科學識別、準確分級、及時響應和有效溝通。

我國現行的法律對于災害預警的責任人、執行程序及執行標準等都沒有作出明確規定,可能會因缺乏預警和監控而發生災害或導致災害范圍擴大,事后也無法追責。我國在今后的法律法規修訂中,應明確預警責任人、預警條件、預警流程及運行機制。

各地緊急救援中心未建立統一的信息共享網絡,沒有統一的監控預警系統和機制,使得災難發生后,無法及時獲得準確的災害信息,導致救援出現滯后現象。我國應抓緊建立健全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收集網絡,建設統一監控預警系統及機制,為處置突發事件提供可靠基礎。

(三)巨災保險體系不完善

社會應急保險體系是保障人民群眾最基本需求的底線,而我國的保險業起步晚,與發達國家差距大,尤其巨災保險發展更是落后。

嚴重災害可能會對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及財產造成巨大的損害。一次事故可能導致受害者終身殘疾、失去勞動能力,可能導致幸福家庭家破人亡,可能讓小康家庭重返貧困,可能導致企業破產。及時、有效的救援只能盡量降低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減少財產的損失,卻無法保證人身、家庭、企業不受任何損失。因此,建立完善的巨災保險體系,對災后恢復生產、恢復家庭正常生活狀態等有著重大的意義。目前,我國巨災保險知曉率低,參與者少,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我國應該盡快建立完善的巨災保險體系,將巨災保險制度納入國家綜合災害防范和救助體系,從立法保障、制度設計、組織推動、風險分擔等方面推動巨災保險體系的建設。國家和相關保險機構應在災害救援領域探索適宜的保險機制,形成與中國特色救援醫學相適應的覆蓋全社會、保障人民群眾利益的保險機制。

(四)國民災害意識薄弱,應急知識缺乏

相對于很多發達國家,我國應急知識的普及率很低,國民自救互救能力嚴重不足,安全避險意識不強。究其原因,一是我國長期處于和平環境下,安逸的生活環境使我們缺乏危機意識,二是我國災害教育普遍落后,各地政府不重視災害教育,三是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發生災害類型不同,管理和教育很難做到面面俱到。

要提高我國國民的災害意識,提高應急能力:一方面要進行災害教育,儲備災害救援的相關知識;另一方面應定期開展災害救援模擬訓練,提高面對災害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因此,我國應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針對不同年齡段人群分別開展災害教育課程。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也應進行災害救援的培訓學習,定期開展模擬演練,增強應對能力。另外,各地政府、社區也應在日常生活中普及災害救援方面的知識。

提高全民災害意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將災害教育融入生活、工作中,全民普及“大急救”理念,從小培養災害意識,定期開展各種形式的災害救援模擬訓練,提高自救互救能力,真正做到全民齊心協力防災抗災。

(五)缺乏及時、有效的災害心理干預

由于目前我國救援醫學體系的構建尚未成熟,面對災害,更多注重對傷者的現場救治及災后的災區重建,而對災后相關受害者的心理干預重視不夠,災害心理干預大多滯后、被動甚至缺失,從而導致災后災區出現大批心理疾病患者,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影響災區的生產恢復。我國應組建由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及專業精神科醫生等人員組成的專職型災害心理救援隊,從災害發生早期即開始對相關受害者進行心理干預,從而預防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發生,減少幸存者心理致殘率,使其盡快走出災后的心理陰影,更好地投入新生活的建設中。

(六)醫療救援工作存在不均一化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均一,導致醫療救援工作不均一化。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因醫療資源相對發達,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救援網絡。但在中西部,醫療資源相對缺乏,交通、通信設施相對落后,造成醫療救援能力不足。我國應加強不同地區間的醫療救援交流,促進相對落后的地區發展。

另外,救援種類也不均一。我國在常見的自然災害,如地震、交通事故等的救援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但在核輻射、生化危險品,以及特殊地域,如地鐵、高原的救援方面還缺乏專業化的隊伍。針對不同類型的災害,我們需探索及制訂不同的救援方案。

三、我國救援醫學體系的發展機遇

2020年是多災多難的一年。前半年,全國自然災害以洪澇、風雹、地質災害為主,森林火災、地震、干旱也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共造成4 960.9萬人次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61 702km2,直接經濟損失812.4億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仍未消除,給人民群眾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響,使全國經濟發展嚴重受阻。災害頻發是對人類的考驗,也是大力發展救援醫學的時機;災害救援的能力是國家強盛與否的重要標志,發展救援醫學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災害救援醫學體系的建設早已逾越了醫學的范疇,是一項與各學科發展有關,與社會進步、政府職能、百姓利益等關系極為密切的重大事業。目前我國的救援醫學體系建設諸多方面急需改進及加快建設,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

(一)救援醫學“軍民一體化”模式的推進

災害救援醫學是一項非常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災害種類繁多,涉及方面廣泛,故而災害救援工作極其復雜、煩瑣,需要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參與。軍隊具有組織嚴密、反應迅速、突擊力強、戰備程度高等優點,能夠迅速投入災害救援中,具有其他救援力量無法比擬的優勢,在災害救援中占據重要的地位。美國、德國、日本等國的災害醫學救援系統可以統一協調軍隊衛勤力量與地方醫療衛生力量,并把軍隊衛勤力量作為災害救援的首選力量。2006年我國發布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中提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是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骨干和突擊力量,按照有關規定參加應急處置工作。

一旦發生嚴重災害事件,各地區急救中心(站)和綜合性醫院是災害醫療救援的主體。但地方醫院的日常任務是針對單個患者的醫療救治工作,多數醫院災害應急預案不完善,針對災害救援的培訓不系統。軍隊醫療系統在救援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解放軍和武警部隊醫院的一項重要日常任務就是衛勤保障,醫院有自己的戰備庫房、戰備小組,醫護人員基本都接受過專業的軍事醫學、戰傷救治技能等相關訓練,具備豐富的急救知識和技能,平時定期參加組織野戰醫院訓練和演習,定期參加大型軍事行動衛勤演練,具備基本的野外生存技能,這為參加重大災害醫療救援提供重要保證。2006年我國發布的《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預案》在“醫療衛生救援的保障”中提到:總后衛生部負責組織軍隊有關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和力量,支持和配合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目前我國發生重大疫情時軍隊往往沖在最前面,例如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武漢市雷神山醫院、火神山醫院建成后,就由軍隊醫院接手,并展開救援工作,在抗擊疫情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建立全國性軍民一體化的災害救援醫學體系是我國救援醫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是一項高度社會化、綜合化的系統工程,涉及醫學、災害學、管理學、心理學、氣象學、地質學、天文學、水文學、建筑學等多學科、多專業,這對于穩定我國的政治與社會、維護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必將有著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二)加快救援隊伍建設

過去,我國只是在災害發生后由當地政府牽頭,組織軍隊、警察、醫療等部門臨時組建救援隊。近20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從國家到省、自治區、直轄市逐步成立各類救援隊。按照組建的級別可以分為:國家級救援隊、部門救援隊、省市級救援隊。國家級救援隊如中國國際救援隊,部門救援隊如中國紅十字會救援隊、衛生部門衛生救援隊等。按照救援裝備的類型可以分為重型救援隊和輕型救援隊。按照救援任務特點可以分為行業救援隊和綜合性救援隊。行業救援隊有的以搜索、營救為主(如消防、地震、礦山),把后續醫療救治工作交給當地醫療部門;有的以醫療為主,不能開展搜索、營救及自身保障任務。更為重要的是大多救援隊缺乏地震、火災等災害專業人才的現場指導。

重大災害發生時,災區不能提供任何保障措施,救援隊需要完全自給自足地開展工作,如:在震后建筑物內搜救幸存者,就需要在工程力學、地震專業人員指導下,搜救人員、醫療隊員共同參與;災害現場環境復雜、混亂,自身安全、飲食、醫療器械消毒等后勤工作都需要救援隊自身保障;災后傳染病的防控、心理障礙的處理需要醫療隊員的參與。以上問題單靠行業救援隊都無法解決,也無法開展工作。只有綜合性救援隊才能在世界各地、全天候、不需要補給地長時間開展多種類型災害的救援任務。2001年成立的中國國際救援隊和2018年成立的中國救援隊就屬于綜合性重型救援隊,且均已通過了聯合國國際重型救援隊的測評,其救援能力已達國際水平。

災害救援工作的核心是醫療救援,災害發生時,對專業的衛生應急救援隊的需求巨大。我國為提高醫療救援能力,結合我國不同地區自身特點以及經濟發展情況,依托于現有醫療衛生機構,從2010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逐步建設國家衛生應急救援隊,目前已建成緊急醫學救援、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突發中毒事件處置、核和輻射突發事件衛生應急4類48支國家衛生應急救援隊。自建立起,多次參與國內外災害救援任務,在災害救援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贏得國內外的贊譽。為了與國際接軌,我國5支國際應急醫療隊通過了世界衛生組織“應急醫療隊”的認證,他們分別來自上海、廣東、天津、四川和澳門。

目前我國的災害救援隊伍眾多,但整個體系不完善,發生災害時,沒有統一的指揮,應急指揮協調機構職能不清,缺乏在復雜情況下的應變能力。雖然有些醫療隊已通過聯合國認證,救援水平在國際上處于領先位置,并多次參與國外災害救援工作,在國際救援舞臺上大放光彩,但由于救援隊伍眾多,每支隊伍的業務水平差異較大,管理方法也參差不齊。我國在城市應急、消防救援、水上搜救、山林救援、危險化學品處置、地質災害救援、特種救援等方面建立了各類救援隊,但是救援隊伍量大而不精,在實際救援中存在各自為戰、資源浪費的情況;另外由于人員多為兼職,無固定辦公場地,管理相對松散,隊伍不夠穩定,業務培訓不足,救援裝備也不健全。我國應借鑒聯合國以及發達國家的經驗,建立起統一的建設標準及考核機制,加強救援隊的專業能力培訓,強化訓練,做好資金和裝備保障,促進我國救援隊更加系統性、科學性發展。

(三)加速高科技的應用

新時代高科技迅猛發展,高科技的應用是救援醫學現代化的重要標志,高科技在救援醫學領域的應用是大勢所趨,是高效預防和處置突發事件的強大工具。從目前我國高科技的應用實踐來看,商業化創新應用得最早、最快、最好,但在救援醫學方面的應用和創新相對遲緩。所以我們要加快遙感遙測遙控的監測技術、基于地質地理信息技術、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統)和北斗導航衛星系統的導航定位技術、可視化的屏顯技術、網絡通信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等技術的應用,加快高技術成果的綜合集成轉化,強化應急管理裝備技術支撐以及關鍵技術研發,依靠高科技做好災害預警和監測、救援實戰等工作,提高應急管理的科學化、智能化水平。

從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疫情到汶川地震,是我國救援醫學體系發展的兩個重要契機;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將是我國救援醫學的一個新起點。我國救援醫學必將飛速發展,以適應時代變遷,更好地服務國家、服務人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浏阳市| 青浦区| 屏山县| 泾阳县| 阳山县| 农安县| 井研县| 阿合奇县| 灵寿县| 兰溪市| 东兴市| 太原市| 乐业县| 新邵县| 庆安县| 元江| 孝义市| 渑池县| 富锦市| 库尔勒市| 陈巴尔虎旗| 盐源县| 巢湖市| 邹城市| 惠水县| 嵊州市| 罗平县| 宜君县| 环江| 米脂县| 宿松县| 西安市| 新化县| 平罗县| 新田县| 工布江达县| 琼结县| 故城县| 大洼县| 隆林| 大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