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醫療官論救援:現場十大核心技術
- 鄭靜晨主編
- 8084字
- 2025-03-03 17:22:38
第二節 我國救援醫學發展的歷史沿革
一、我國災害史
我國有5 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擁有960萬km2的土地,幅員遼闊,氣候多變,地質條件多樣,所以我國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是世界上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鄧拓在《中國救荒史》中對20世紀40年代之前的中國描述:“此三千數百余年間,幾於無年無災,從亦無年不荒”。我國的地震發生頻率極高,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例如,1556年中國陜西華縣發生8級地震;1668年山東郯城發生震級為8.5級的大地震,波及8省161縣,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破壞面積達50萬km2以上;1927年中國甘肅古浪發生震級為8級的強烈地震,古浪縣城被夷為平地。
我國歷史上洪澇災害十分常見,在過去的2 000多年中,共發生了1 600多次洪災。其他災害如干旱、暴雨、臺風、泥石流、火災、礦難、戰亂、瘟疫等也十分常見。
古代有句諺語:“大災之后,必有大疫”,多次災害印證了這條規律。因為在大規模自然災害出現之后,大量幸存者無家可歸,臨時居住地擁擠不堪,衛生條件極差,食物和飲水安全得不到保證,環境惡劣,蚊蟲滋生,尸體腐敗,造成傷寒、瘧疾、鼠疫、霍亂等傳染病流行,由此導致的死亡人數甚至超過原發災害。
從晚清時代起,由于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我國多次遭受列強的侵略,如鴉片戰爭等。這些戰爭使人民流離失所,生活艱難困苦,根本沒有救災的能力。
1949年后,主要發生的是自然災害和傳染病。僅數十年間,我國就發生過兩次強烈地震:一是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發生震級為7.8級的地震,死亡24.2萬人,重傷16萬人,一夜之間一座重工業城市毀于一旦,直接經濟損失100億元以上,為20世紀世界上人員傷亡最大的地震;二是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震級為8.0級的地震,直接嚴重受災地區達10萬km2,導致69 227人遇難,17 923人失蹤,374 643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超過8 000億元。
另外,洪水、干旱、臺風、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依然頻繁發生。1954年長江淮河出現近百年未遇洪水,受淹耕地4 755萬畝。1959—1961年,遭遇了“三年困難時期”,由于全國干旱嚴重,我國糧、油、蔬菜及副食品等生活物資極度缺乏,嚴重危害了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命,許多人出現營養不良,甚至水腫,出生率大幅度降低,死亡率顯著增高。1975年8月,“7503號”臺風在河南滯留20多個小時,期間伴隨著特大暴雨,從而產生了特大洪水,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億元。1998年我國長江、嫩江、松花江流域發生特大洪災,受災人口超過2億人,直接經濟損失達1 660億元。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各種人為災害也越來越嚴重地危害和影響著人類的生命。我國每年發生的交通事故、安全生產事故超過50萬起,造成人員死亡10萬人以上,經濟損失嚴重,政治影響很大。
我國公共衛生事件也有發生,嚴重危害著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1967年流行性腦膜炎在全國蔓延;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在全國流行;還有2005年四川省人感染豬鏈球菌病,近年來的高致病性禽流感,2008年安徽阜陽EV71病毒引發兒童的手足口病死亡病例,以及2020年起國內多地暴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這些都嚴重影響了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
另外,還有一些社會公共安全與經濟安全事件也會造成嚴重危害。
二、我國醫學發展史
《淮南子·修務訓》曰:“神農乃始教民,嘗百草之滋味,當時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此醫方興焉。”原始社會人們就已經知道用野草、樹葉、泥灰等涂敷、包扎傷口。西漢時期的經典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就有關于急救的記載。《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提到“病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進一步闡明“治病有輕重緩急、藥品有劑量差異”等。書中提到的“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是迄今最早的“急救原則”,強調急救重在早期階段,貴在快速。
東漢后期,連年戰亂災荒不斷,傳染病反復大規模流行,其中傷寒病占百分之七十,張仲景撰寫了《傷寒雜病論》,確立了中醫學重要的理論支柱之一——辨證論治的基本法則,提高了我國傳染病的救治水平。書中還提到最常用的急救方法——人工呼吸法。同時代的華佗利用自己所創制的麻沸散進行了全身麻醉下腹腔手術,這是世界醫學史上偉大的創舉,也標志著我國外科學的診療水平達到了一定高度。東晉時期葛洪編著的《肘后備急方》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急救手冊,其中有開放氣道、清除異物、骨折固定、淹溺救治、人工通氣、導尿、洗胃等急救技術的記載。
隋唐時期,我國經濟和文化空前繁榮,醫學也蓬勃發展。唐高祖在長安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醫學校——太醫署。太醫署分為醫學部和藥學部,而且制定了嚴格的考試制度,保證了學習的質量。宋代時,醫學校被劃歸國子監管理,醫學校的規模也進一步擴大。醫學校一直延續到清代,為我國輸送了很多醫學人才,如宋代朱肱、陳自明,元代齊德之,明代徐春甫、薛己等。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所著的《千金方》和《千金翼方》,總結了唐代之前的診治經驗,對中醫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貢獻,其中最早描述了下頜骨脫臼的手法復位、蔥葉導尿等方法。宋代開始重視衛生防疫工作:北宋年間采用“鼻苗種痘”預防天花,即將痘苗種到鼻黏膜上,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16世紀中國的人痘接種被廣泛采用并流傳到俄國、朝鮮和日本,18世紀中葉傳到歐亞各國。在宋代時,我國出現了最早的救災組織——“救生會”,在江蘇省鎮江成立,主要救助溺水者。
明清時代是中醫學理論深化發展的階段,大量醫學論著問世,例如明代樓英的《醫學綱目》、清代吳謙等編著的《醫宗金鑒》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更是成為藥學經典著作。明清時西醫逐漸傳入我國,使我國在創傷救治、傳染病防治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提高。
三、我國災害救援的實踐與發展
封建社會主要是以農業經濟為主,經濟規模小,從事災害救援的人員少,防災意識不足,救災投入有限。一般是在災害發生后,臨時由當地政府組織人員參加救災,所以抗災能力十分有限。
1949年初,百廢待興,百業待舉,我國政府對于防災救災給予了高度重視。1949年10月,我國就成立中了中央防疫委員會,衛生防疫系統不斷建立健全,在防治天花、鼠疫、霍亂、肺結核、瘧疾等傳染病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普及了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大大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同時,全國醫療機構及急救中心也不斷恢復和發展起來。
1949年12月,政務院(國務院的前身)頒布了《關于生產救災的指示》,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必須組織生產救災委員會,包括內政、財政、工業、農業、貿易、合作、衛生等部門及人民團體代表,由各級人民政府首長直接領導”。1950年2月,中央救災委員會成立,統一領導、組織和協調災害救助工作。中央救災委員會的成員包括內務部、財政經濟委員會、財政部、農業部、水利部、交通部、鐵道部、貿易部、衛生部、中華全國婦聯等多個部門。同時,中央頒布了《中央救災委員會組織簡則》,規定災害管理工作的工作任務,明確了救災的日常工作由內務部負責。當時中國的救災方針為“生產自救,社會互助,以工代賑,輔之以必要的救濟”。后來這一方針逐步被修訂為“依靠群眾,依靠集體,生產自救,互助互濟,輔之以國家必要的救濟和扶持”。由于我國洪災多發,1950年6月,我國成立中央防汛總指揮部,針對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等水患嚴重的大江、大河先后進行了多次整治。
1989年4月,我國政府積極響應聯合國關于開展“減災十年”活動的號召,成立了“中國國際減災十年委員會”,部分地方政府也成立了響應減災綜合機構,專門負責組織制定減災對策、開展減災管理、進行減災規劃等工作,增加國際間的合作。2000年10月,根據我國開展減災工作的需要和聯合國有關決議的精神,“中國國際減災十年委員會”更名為“中國國際減災委員會”。2005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改名為“國家減災委員會”。
此外,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我國還成立了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等協調機構。
1995年,衛生部頒布《災害事故醫療救援工作管理辦法》,這是我國關于災害救援的第一部法規性文件。1998年,在我國的綜合減災防災體系中,已經形成了救援醫學專業隊伍。
2001年4月我國組建了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對外稱“中國國際救援隊”,China International Search and Rescue Team,CISAR),由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溫家寶同志向救援隊授旗。這是一支國家級專業災害救援隊伍,可以參加世界各地的災害緊急救援工作,主要任務是協助災區開展搜救、營救、醫療救援、疫病防治、災后重建等工作。救援隊由中國地震局、解放軍工程部隊、武警總醫院等有關人員組成,最初全隊共200余人,“5·12”汶川地震后,救援隊擴編至近500人,并補充了大量裝備器材,新建成的國家地震緊急救援訓練基地也投入了使用。借鑒歷次救援經驗,充分考慮城市及山區等不同條件下的救援特點,擴編后的救援隊實行模塊化和機動靈活的編組方式,可分解為3支相對獨立的救援隊,可以同時在多處進行搜索救援行動。2009年11月,中國國際救援隊通過聯合國重型救援隊分級測評,成為亞洲第二支、全球第十二支聯合國認可的國際重型救援隊,并于2014年8月、2019年10月順利通過聯合國國際重型救援隊復測。救援隊多次參加國內外災害救援工作,例如2003年阿爾及利亞地震、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2010年中國青海玉樹地震、2010年巴基斯坦洪災、2011年日本地震海嘯、2015年尼泊爾地震等。在多次救援實踐中,救援隊展現了高水平的專業能力,向國際社會展現了中國的綜合實力,受到了聯合國有關組織的高度評價。
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疫情暴發后,黨中央和國務院認真總結防治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工作的經驗和教訓,布置了應急管理“一案三制”(即: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所制訂的應急預案、管理體制、運行體制和有關法律制度)建設工作,拉開了我國應急管理體系構建的序幕。2003年5月,國務院公布施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要求衛生部門組建應急專業技術隊伍,根據救災需要及時趕赴現場提供醫學救援和疾病防控,同時為災區提供藥品、器械等衛生和醫療設備。《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與應急準備、報告與信息發布、緊急處置及法律責任等問題制訂了具體措施,這標志著我國將應對突發災害事件納入了法制化軌道,也標志著我國處理重點災害事件應對機制的進一步完善。此后,衛生防疫系統一直承擔著突發傳染病、重點自然災害的傳染源控制、災難現場應急救援等工作。公共衛生事件屬于災害中非常重要的一類,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帶來巨大危害,因此,提高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對國家和人民有著重要意義。
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設置國務院應急管理辦公室,承擔國務院應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和國務院總值班工作,履行應急值守、信息匯總和綜合協調三大職能。各省、市、自治區設立應急辦公室。2006年1月,國務院正式發布《國家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簡稱《預案》)。該預案不止適用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而是適用于所有突發事件,包括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社會安全事件等。《預案》指出,參與應急處置的人員不止涉及醫療衛生部門,還涉及公安(消防)、地震救援、海上搜救、礦山救護、森林消防、鐵路、民航等多個部門。這就體現了“大救援”的概念:救援醫學早已逾越了醫學的范疇,有著廣泛的外延,與多學科、多部門有關聯。隨著我國政府對于災害救援工作的投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也都成立了應急管理廳(局),全面統籌突發事件的應急救援管理工作。
2007年11月,在應急預案的制訂和應急體制、機制、法制(即“一案三制”)建設的基礎上,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目的是預防和減少突發事件的發生,控制、減輕和消除突發事件引起的嚴重社會危害,規范突發事件應對活動,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環境安全和社會秩序。
2009年起,我國將每年的5月12日定為“防災減災日”,可見國家層面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視。
2010年以來,從國家到地方逐步建立了多支衛生應急隊伍,其中僅國家級的衛生應急隊伍就包括了緊急醫學救援類、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類、突發中毒事件處置類、核和輻射突發事件衛生應急類共4類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48支,以及國家衛生應急移動醫療處置中心10個。目前這些隊伍主要是由各級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和后勤人員組成,并非全職的救援隊員。
2018年3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由于我國是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為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風險,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整合優化應急力量和資源,推動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將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的職責,國務院辦公廳的應急管理職責,公安部的消防管理職責,民政部的救災職責,國土資源部的地質災害防治、水利部的水旱災害防治、農業部的草原防火、國家林業局的森林防火相關職責,中國地震局的震災應急救援職責以及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國家減災委員會、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的職責整合,組建應急管理部,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一般性災害由地方各級政府負責,應急管理部代表中央統一響應支援;發生特別重大災害時,應急管理部作為指揮部,協助中央指定的負責同志組織應急處置工作,保證政令暢通、指揮有效。應急管理部的成立有利于降低部門之間進行協作的難度,提升應急管理的協同績效,有利于救災流程的優化。
應急管理部成立后不久就組建了中國救援隊。救援隊以北京消防總隊為主要骨干,再加上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和應急總醫院有關的人員組成救援隊。他們從組建之始就按照國際一流水平,高標準、嚴要求,苦練精兵。2019年3月,中國救援隊參加了莫桑比克洪澇災害的國際救援工作,受到了聯合國的高度評價,也受到莫桑比克政府的高度評價。2019年10月救援隊通過了聯合國國際重型救援隊測評,我國成為亞洲首個擁有兩支重型救援隊的國家。
2020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的通知》,定于2020年至2022年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這次普查是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是提升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的基礎性工作。開展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是摸清我國災害風險隱患底數的重要手段,可以為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應急管理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這次普查將首次實現自然災害風險要素的“全集”調查。也就是,普查既涉及多個自然災害類型的致災要素調查,也涉及房屋建筑、交通設施等重要承災體要素的調查,還涉及歷史災害、綜合減災資源(能力)的調查。由此可見,我國政府有憂患意識,不僅重視災害發生后的救援,更要防患于未然,最大程度減少災害帶來的影響。
四、我國救援醫學學科的形成與發展
1992年,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成立了“災害醫學專業組”,研究防災減災的問題,并舉辦全國及國際災害救援醫學研討會,災害救援醫學在國內開始逐漸受到關注。
從20世紀90年代起,越來越多的中國專家投入到救援醫學的研究中,相關著作也相繼出版。如1992年Baoskett和Weller合著的《災害醫學》(張建平,譯);1993年張鴻祺等主編的《災難醫學》;1994年華積德主編的《災難醫學》;2008年鄭靜晨等主編的《災害救援醫學》;2009年王一鏜等主編的《災難醫學》。
為了方便國內專家進行學術交流,我國逐步開展了有關救援醫學的學術會議。1993年11月在上海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災害醫學學術會議,來自全國12個省、市及解放軍、鐵路、民航、鋼鐵、化工等系統和單位的70多名代表參加了會議。在會議討論中,大家一致認為救援醫學不僅僅是醫療問題,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整個社會乃至全人類的共同責任。這次會議的勝利召開標志著我國災害救援醫學的研究開始步入一個新的階段。
2001年1月,民政部批準在中國災害防御協會下成立救援醫學專業委員會;同年4月,選舉產生了由國內從事救援醫學的專家組成的救援醫學專業委員會,我國的救援醫學專業及隊伍開始步入正軌。專業委員會旨在普及救援醫學知識,提高公眾救援和自救互救能力;自成立以后一直致力于我國醫學救援工作,并以醫療衛生領域為主體,立足中國國情,結合國際急救醫學進展及重大災害醫學救援態勢,積極開展醫學救援的專業工作和公眾自救互救的普及工作。
自2003年開始,救援醫學專業委員會每年舉辦一次的“中國國際現代醫學救援論壇”,為國內外救援醫學專家的交流、討論搭建了平臺,是國內最權威的行業論壇之一。2004年在杭州舉辦的“中國國際第二屆現代救援醫學論壇”上,李宗浩教授提出的“共創全球救援一體化”理念得到了廣泛認同。這個理念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口號相適應,是醫學面向人類社會更加開放、交往的時代特征,是醫學處在科技高度發展的年代的必然大走向、大趨勢。
2008年11月,中國醫學救援協會成立,它是全國性一級行業協會,由衛生部主管。協會的創立發展,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關愛生命、科學救援”為宗旨,團結廣大醫務工作者和社會相關領域的救援人員,當好政府的助手,配合政府的有關工作,積極推動行業建設,制定標準、規范,開展學術活動,進行科學研究、培訓教育和國際交流合作。協會創辦了國內唯一的災害醫學統計源期刊——《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
2011年5月,由世界災難與急診醫學學會授權,我國承辦的第17屆世界災難與急救醫學學術會議在北京隆重召開。來自世界各地的從事災害救援、急救、公共等領域的600余名專家學者及1 500余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醫務工作者、救援醫學研究學者等參加了會議,為我國政府相關部門及急救醫學工作者提供一次向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學習災害救援的策略、防范措施與方法等的良機,有效推動我國社會大眾對災難與急救醫學領域的認知水平。
2011年12月,中華醫學會災難醫學分會在上海成立,成為中華醫學會第86個分會。學會陸續建立常委會、青委會及年會制度,陸續組建地震、火災、水災、爆炸、科普等多個學組,20余個省、市建立了二級分會,為中國災難醫學的起步打下堅實的人才儲備基礎。
2017年《災害事故現場急救與衛生應急處置中國專家共識》發布,共識中提到:應廣泛利用先進交通工具,信息化、網絡化救治,迅速救援,保證醫療救護網絡、通信網絡和交通網絡高效運行。2018年《中國災難應急醫療救援隊伍建設專家共識》發布,共識建議:應規范有關災害應急救援的理論知識和管理方法,系統培養災害應急醫療救援技能和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建立統一標準、統一裝備、統一管理的專業化應急救援隊伍。
五、我國救援醫學教育的發展
2008年以前我國在災害教育方面非常不足,沒有系統的教育課程與規劃,對于醫務人員的教育也比較滯后,救助人員的綜合素質不高,災害醫學研究不足,而對于全民的災害教育更是嚴重不足。2008年11月,在第九屆亞太災難醫學大會上,南京醫科大學王一鏜教授在大會上作了有關“如何建立災難醫學教育體系”的報告,他指出:當今世界,我們時時刻刻都面臨著災害和事故,但是災害醫學體系的建立卻大大滯后。他還指出:應該在盡可能廣泛的人群中進一步推廣基礎生命支持技能的培訓,建議加強醫學生和住院醫生災難醫學的教育與培訓。
2008年汶川發生的特大地震是對中國災害救援醫學理念和實踐的一次全面考驗,災后我國政府認真總結了地震救援的經驗和教訓,在各省、市設立了應急救災辦公室,平時負責制訂各種救災預案、專業人員培訓和科普教育,發生災情時參與救災的組織指揮和各部門的協同工作。在一些大學和醫學院校,開辦了災害救援醫學課程,組織全國性的學術討論會,有的還籌建了災害醫學專業學科,例如:同濟大學醫學院(上海)、武警后勤學院(天津)、暨南大學醫學部(廣州)、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成都)等高校相繼成立了“災難醫學系”,還有一些高校開設了救援醫學選修課。
2013年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應急辦公室組織編寫并出版了《災難救援技術培訓大綱》,旨在指導和規范這項培訓工作,以保證培訓的質量。全國各地都在開展這項工作,但是培訓目的、培訓內容、培訓教材、培訓方法尚未完全統一,尚未標準化、規范化。隨著救援醫學的發展,救援醫學教育一定會更加規范。普及救援醫學教育水平,對提高救援人員的素質,減少災害事件造成的傷殘和死亡大有益處。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一個災害頻發的國家。我國救援醫學雖然起步較晚,與發達國家有明顯差距,但是經過多次救災實踐,已經建立了相關的機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有關基礎研究、體系建設、減災教育還有待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