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體制變革(一)
- 蒼狼與白鹿:蒙元
- 姜志
- 1884字
- 2025-03-31 06:25:37
自“搬家”至大都后,忽必烈更忙了,是兩頭忙、兩地跑。
中書省、御史臺、樞密院等重要政府機構先后“落戶”在大都,這里儼然成為了帝國政治和權力的中心,當忽必烈巡幸上都時,相應的機構立馬“分身”為確保朝廷機器正常運轉(zhuǎn)的分省、分臺,確保朝廷機器的正常運轉(zhuǎn)。
中書分省的官員們各司其職,馬不停蹄,忙中有序,日夜處理著來自各地的政務文書,確保各項事務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置。緊急且需及時決策的事務,會根據(jù)經(jīng)驗和既定的方案,做出合理安排。若是有難以定奪之事,便“八百里加急”,馬停人不停地快馬加鞭送抵至忽必烈所在處,等待圣裁。
而御史分臺的御史們,他們承擔著監(jiān)察百官、維護朝廷綱紀的重任,更加忙碌。一方面需密切關注分省內(nèi)各級官員的言行舉止,防止有別有用心的人,趁忽必烈不在大都之機,營私舞弊、濫用職權,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就地調(diào)查,絕不姑息。另一方面,這些御史們還需要對各地的民生狀況進行巡查。畢竟家大業(yè)大地盤大,東邊下雨西邊晴、南邊刮風北邊雪,百姓的疾苦及影響生活的問題,都需及時反饋給分省官員,督促他們加以解決。
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大都的一切不受影響,這些都有賴于這些官員的認真、努力工作和付出。
在上都,忽必烈一邊享受著上都所獨有的自然風光、修身養(yǎng)性,一邊也在時刻關注大都及全國的局勢,常規(guī)巡幸外,還需要不是召見大臣們,詢問、質(zhì)詢各分省、分臺的工作情況。畢竟自己是皇帝,不是來此度假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忽必烈在上都的巡幸即將結束。此時的大都好似一切都沒變化一樣,仍和他在的時候一樣。社會秩序井然,經(jīng)濟穩(wěn)定發(fā)展,百姓安居樂業(yè)等等,這些成果的取得也讓忽必烈更加堅信,當初設立分省、分臺這一舉措的正確性。
當忽必烈率領著浩浩蕩蕩的巡幸隊伍返回大都時,先期做好準備的分省、分臺的官員們,早已做好了交接工作的準備。巡幸期間處理的各項事務詳細地匯報給留守大都的官員,確保各項事務能夠做到無縫銜接。
作為一個好學、聰慧的帝王,忽必烈也對這次巡幸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值得表揚和批評之處進行了總結,以便于下一步更有針對性的完善朝廷的管理體制。
“治大國如烹小鮮”,事事留意、件件關心、處處用力,才能引導和指揮著帝國的軍輪滾滾向前。
隨著這次巡幸和總結的結束,在忽必烈的心中,已經(jīng)勾勒出了一幅更加具象、宏偉的治國藍圖,等待著他和他的臣子們?nèi)ヒ灰粚崿F(xiàn)。
鑒于元朝目前統(tǒng)治面積大、人口眾多、成分復雜、情況繁重等情況,忽必烈建立了行省制度。
所謂行省制度,是指將除中書省直轄的“腹里”以及宣政院管轄的吐蕃地區(qū)之外,劃分為多個行中書省。日常由行省長官負責處理所管轄區(qū)的事務,但對于重大事項的決策仍需要向上請示,待指示后方可行動。由于行省制度的設立,中央對地方的管理、統(tǒng)治更加直接和高效了,地方也擁有了一定的自主權,方便管理。
但缺點也是明顯的,這為后續(xù)元朝的陷落埋下了伏筆。那就是行省制度雖然賦能給了地方官員部分權力,但重大、緊急的事務需要層層上報,等待上級指令。但自然災害、軍事沖突等是等不得的,需要第一時間下達指令,盡早干預,才能消弭于無形中。
還有就是,由于元朝的疆域面積大,行省量眾多,這些官員們掌握了地方的財權、人權、軍權等,極易出現(xiàn)腐敗現(xiàn)象,尤其是在兩都畿輔,即大都和上都及其周邊地區(qū),作為元朝的“腹里”之地,這里不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也是經(jīng)濟和文化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后期官員給百姓額外攤派賦稅,以達到中飽私囊的目的。久而久之,成為了壓垮大元王朝“這匹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取的點也有,如在各地建立的驛站(類似現(xiàn)在的快遞、物流),這些不定點的驛站實現(xiàn)了大都朝廷和行省地方間的高效、緊密聯(lián)系,后續(xù)的稅收政策、軍事命令等都是通過驛站快速地傳遍了帝國的每個角落。中原地區(qū)的絲綢、瓷器等商品都通過驛站順暢地運往了邊疆地區(qū),乃至國外,相應的邊疆特產(chǎn)也通過驛站進入了中原。
在元朝時,信息的傳遞主要借助于人和馬,由于疆域遼闊,一日間不能達之處十有八九,而遍布全國的驛站不僅負責傳遞官方文書和軍事情報,還提供了食宿和換馬服務,這才使得“八百里加急”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加急”。
按照傳統(tǒng)理念中“士農(nóng)工商”都是處于社會的底層,但在忽必烈這里,賦予了他們新的生命,不僅是在制度上、措施上予以實質(zhì)性的保障,同時因社會的普遍需求,也提升了他們的社會地位。
這也使得在大都生活著的“小商小販”更加如魚得水,買進賣出更加頻繁,在有效稅收政策的合法保證下,他們的一切買賣行為都得到了根本的保障,這也讓他們的底氣更足,干勁更猛。
只有經(jīng)濟強,才是真的強,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古往今來,無數(shù)次農(nóng)民起義都是因為經(jīng)濟導致的,但凡有口飯吃,絕不至于鬧“變革”。經(jīng)濟穩(wěn),民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