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潛邸歲月
- 蒼狼與白鹿:蒙元
- 姜志
- 2170字
- 2025-03-24 07:30:11
據傳言,成吉思汗在臨危時曾說:“幼年忽必烈之言,足使吾人注意,其言謹慎,汝輩盡應知之。彼將有一日據吾寶座,使汝輩將來獲見一種命運,燦爛有如我在生之時。”
從這段話中,也不難看出成吉思汗對忽必烈的贊譽有加。俗話說:“三歲看老”,并不是不無道理的。
就這樣,在祖父的格外喜愛,父親的軍隊幫助,母親的鼎力相助,自己的少小開慧,帳下的人才濟濟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忽必烈由普通王爺成為蒙古國第五任大汗,元朝開國皇帝。
隨著年齡的增長,忽必烈不滿足于騎馬射箭的游牧生活,他的母親唆魯禾帖尼深知知識的重要性,因此總是鼓勵忽必烈多讀書、多思考。她對忽必烈說:“兒子,世界并非只有草原和眼前的天空,還有無盡的智慧和奧秘在其中。而你要成為一個真正的領袖,就必須不斷學習,了解世間一切、為我所用。只有這樣,你才能帶領我們的族人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在的授意和鼓勵下,忽必烈不光開始廣泛涉獵各種書籍,包括歷史、哲學、文學等多個領域,同時也開始接觸成吉思汗身邊的儒士,和他們一起學習治國治世的理念。
也正是自此刻起,忽必烈才逐漸明白了很多儒家治理國家的道理,并嘗試著用自己的知識去解決問題。
而他的所作所為,也被成吉思汗看在眼里,在默默點頭認可的同時,也開始注重選拔和培育人才。
滅金后,蒙古人的目光轉向了富饒的南宋,成功占領了中原的廣大地區。而隨著疆域不斷擴大,單純的武力搶占已經不足以應付當前的局面。
培養繼承人和網絡軍政人才,特別是搜羅那些有才識的漢族儒士前往漠北,教授蒙古貴族子弟成為了擺在面前最緊迫的事情。而其中僧人、道人、醫士、通譯人員更受器重。
忽必烈在這時所展現出來的遠見和野心,已經不僅僅是拘泥于一地,而是立足于蒙古民族的崛起并成為這片土地的主宰,沿用“打完就走、搶完就走”的技法已經不能夠滿足需求,“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的道理深諳于心。
因此,他積極搜羅漢族儒士,虛心向他們請教,學習如何制定法律、如何管理財政、如何安撫民心等等。同時,忽必烈也意識到,只有借助漢人勢力才能與蒙古諸王抗衡,才能使自己登上蒙古貴族的政治舞臺。
于是,忽必烈于乃馬真后(窩闊臺皇后)三年前后,在其所住的漠北地區廣攬人才,建立幕府。一應人物出現在了視野之中,比如許衡、劉秉忠等等,特別劉秉忠是儒、釋、道皆通的人物,他將自己對治理天下的道理講給忽必烈,得到認可后一直追隨,并深刻地影響到了忽必烈的決策,因此人們都尊敬地稱他為“聰書記”。他還將張文謙、李德輝等中原儒者推薦至忽必烈帳下。
在漠北藩府的七年,忽必烈吸引了眾多漢族儒士的加入,如金朝狀元王鶚、名士元好問等,但每每與這些名仕交流起來,忽必烈總會發覺自己的所學治國理政之道還停留在理論和空談的之上。
要依常人的話,不是放棄、妥協,就是服輸、認慫,但忽必烈自小就不知道愁是什么,始終堅信自己將來定能有為于天下。
就在這樣的日夜熏陶、耳濡目染之下,忽必烈的知識體系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對于中原漢地、中原文化、歷史、制度,甚至是儒家思想的好奇感與日俱增。
但畢竟是不同民族,為人處事風格和方法不有不同,這也讓忽必烈從小就是認識到了漢地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作為要繼承成吉思汗意志的男人,他意識到,要統治這片土地,就必須尊重、借鑒漢地的傳統文化和治理經驗。
隨著時間的推移,忽必烈對儒家文化的認同感與日俱增,出現了明顯的尊孔禮儒的傾向。作為成吉思汗嫡孫,黃金部落的英勇、智慧、睿智、孝順等品質被完美繼承,同時他還對唐太宗李世民的事跡尤為感興趣,并立志要成為那樣的皇帝。
1242年,西京懷仁人趙璧來到了忽必烈身邊,深諳蒙古語的他,不僅給忽必烈帶來了漢文化思想,更為忽必烈譯講《大學衍義》,這種既懂行又通語言的人才,極大地開闊了忽必烈的視野。
1244年,貴為藩王的忽必烈,在長期的環境影響下,已經具備了成為一代明主的基礎,已經對對國家大事有了深遠的思考。他時常邀請了藩王府內的舊臣以及各地精通儒學的人,一起“探討”治理國家的良策。與其說是探討,不如說是“偷師”,大部分時間忽必烈都是傾聽,有不明之處時虛心請教,將不理解之處記錄下來,左思右想,力求從建議中汲取出智慧。
這種的積極地態度,在趙璧的引薦下,引得前金朝狀元王鶚應召來投奔,王鶚耍了一個小心思,他攜孔子畫像赴漠北,主要是想借機看看忽必烈對儒家的真實態度。若只是口頭上的尊敬,恐怕王鶚就要扭頭就走。
好在真金不怕火烈,在忽必烈支持下舉行了莊重的釋奠禮,后續在與王鶚交談時就明白地顯露了自己的心聲:“我雖未能即行汝言,安知異日不能行之耶?”這一刻王鶚真正感覺到眼前的忽必烈并不是嘴上說說,而是發自內心地尊重孔子和推崇儒家文化。
郎有情妾有意,一拍即合的二人,開始了儒家文化的深入學習,王鶚為忽必烈講解《孝經》《尚書》《易經》及儒家的政治學和歷史,使得他對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時,謙虛好學的忽必烈還在和林結識了僧人子聰(后得名劉秉忠),此人博學多能,思維敏捷,善于出謀劃策,最關鍵的是他對天下事如指掌,深受忽必烈重視。此外,早已投靠竇默和姚樞也先后被忽必烈聘用,一個為忽他講解三綱五常、正心誠意之說;一個為他講解儒家治國平天下之道,。
1247年,漢地世侯史天澤的幕僚張德輝被忽必烈召見,二人對治國之策、儒家學問進行了長效的溝通,張德輝還向他推薦了名士李冶等二十余人。就這樣,忽必烈成為了要錢有錢、要權有權、要人有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