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稅改受阻 一條鞭法正式傳開
- 大明:我蛐蛐皇帝,玩物不喪志
- 歐陸征服者
- 2770字
- 2025-03-03 14:00:00
李文清回到衙門,臉上的疲憊還沒來得及褪去,就徑直走進了衙門后院。
他一進門,就看到張大人、鄭大人和其他幾位負責稅賦改革的官員已經等在那里了。
看到李文清進來,眾人紛紛圍了上來,眼神里滿是關切。
“大人,城南那邊到底怎么回事?聽說鬧得挺兇的?”張大人開口問道,語氣里帶著一絲著急。
李文清嘆了口氣,把剛才在村子里發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
說到最后,他搖了搖頭:“我本來以為經過這段時間的宣傳,百姓們對新稅賦制度應該能接受得差不多了,沒想到還是出了這種事。那些百姓被一個起哄的人煽動,完全不聽解釋,場面一下就失控了。”
鄭大人聽完,皺著眉頭說:“這事兒肯定沒那么簡單!咱這新稅賦制度,明擺著是為了減輕百姓負擔,讓他們繳稅更公平、更方便。按理說,百姓們應該能理解才是。可現在這情況,分明是有人故意在背后使壞,挑唆百姓鬧事,想把新法給攪黃了。”
“沒錯!”張大人也跟著附和,“我懷疑是那些之前靠亂收雜稅撈好處的鄉紳,眼看著新法要推行,他們沒油水可撈了,就開始暗中搗鬼。他們肯定不想看到新法成功,所以才想方設法地阻撓。”
另一位官員也點頭說:“是啊,新稅賦制度推行到現在,已經初見成效了,地方財政更穩定了,百姓繳稅也更方便了。這時候有人跳出來攪局,肯定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李文清聽完大家的分析,心里也漸漸有了底。
他抬起頭,目光堅定地說:“看來,咱們這次是遇上麻煩了。不過,大家不用擔心,既然有人想搞破壞,咱們就一定要查個水落石出。張大人,你帶人去城南那村子附近查一查,看看能不能找到那個起哄的人?說不定能順藤摸瓜,揪出幕后黑手。”
張大人立刻點頭:“大人放心,我這就去辦!”
李文清又轉向鄭大人:“鄭大人,你這邊繼續加強宣傳。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讓百姓們明白新稅賦制度的好處,消除百姓的誤解。咱們要多做一些宣傳,尤其是針對那些容易被煽動的百姓,一定要把政策講清楚、講透徹。”
鄭大人也拍了拍胸脯:“大人,您先放心為上,我一定把宣傳工作做到位,讓百姓們真正理解新法對他們的好處。”
李文清點了點頭,語氣更加堅定:“這次的改革,是為了百姓的福祉,也是為了杭州的長治久安。咱們既然接了朝廷政令,就一定要把它做好。不管遇到多大的阻力,咱們都不能退縮!”
大家聽了李文清的話,都紛紛點頭表示也一樣;
推行一條鞭法到了此刻,也不可能因為百姓鬧事而中途廢止。
……
京師,太極殿。
朝會散罷,朱瞻基并未急于退朝,而是命人傳喚司禮監掌印太監。
掌印太監匆匆趕來,跪拜道:“奴婢叩見皇上,不知皇上召奴婢有何吩咐?”
朱瞻基微微頷首,語氣嚴肅而正式:“朕命你即刻傳令大明皇家報社,撰寫一篇關于一條鞭法的政策消息,詳細闡述其內容、意義及實施細節。此消息須以京師為試點,以三文錢的價格,向京師內的所有百姓售賣。務必確保消息準確無誤,傳達清晰。”
掌印太監聽后,心中一凜,連忙應道:“奴婢領旨!皇上放心,奴婢定會督促報社,將此事辦得妥妥當當。”
朱瞻基又道:“一條鞭法乃朝廷重大改革舉措,關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報社務必在一日之內將消息傳遍京師,讓百姓知曉朝廷的用心良苦。你可明白?”掌印太監連忙叩首:“奴婢明白!奴婢這就去辦!”
掌印太監領命后,不敢有絲毫耽擱,立刻趕往大明皇家報社。
報社內,錦衣衛的精英們早已各司其職,忙碌起來。
掌印太監快步走進報社,高聲說道:“奉皇上旨意,即刻撰寫關于一條鞭法的政策消息,務必詳盡、準確,不得有誤!”
報社的錦衣衛們聞令而動,迅速分工協作。有人負責查閱政策條文,有人負責撰寫初稿,還有人負責校對審核。整個報社內一片忙碌,卻井然有序。
掌印太監親自坐鎮,監督進度。
不到一個時辰,一篇條理清晰、內容詳實的關于一條鞭法的政策消息便已成稿。
掌印太監仔細審閱后,滿意地點了點頭,隨即下令:“印制報紙,以三文錢的價格在京城售賣,務必讓每家每戶都能知曉!”
報社的印刷工坊內,印刷工人迅速行動起來,一份份報紙被活字印刷的工具,慢慢印制出來。
與此同時,錦衣衛的成員們也迅速分頭行動,將印刷好的報紙送往了京師的各個地方。
當日下午,京師的大街小巷便已熱鬧起來。
百姓們紛紛圍在報攤前,好奇地打量著這份新奇的報紙。
報童們高聲叫賣:“《大明皇家日報》!一條鞭法政策詳解,事關稅收,只要三文錢一份,快來買啊!”
百姓們紛紛掏錢購買,爭相傳閱。報紙上關于一條鞭法的詳細解讀,讓百姓們眼前一亮。
有人讀到一半便忍不住感嘆:“這新法子聽起來不錯,能省不少麻煩!”
消息迅速傳開,一日之內,關于一條鞭法的政策便已家喻戶曉。
京師的百姓們紛紛議論,有的點頭稱贊,有的則在相互討論。
而這一切,都被朱瞻基看在眼里。
……
朱瞻基坐在乾清宮的龍椅上,手里拿著那份剛剛送來的《大明皇家日報》。
報紙上密密麻麻的字,他卻看得格外認真。
看完之后,他忍不住點了點頭,心里暗暗琢磨:“嘿,這幫太監和錦衣衛,還是挺能干的嘛!”
他把報紙往桌上輕輕一放,喃喃自語:“這寫的報紙,白話文,通俗易懂,能識字的老百姓一看就明白,這比那些文縐縐的文言文強多了。”
他想起之前那些大臣們嘰嘰歪歪的樣子,心里有點不屑:以往,那些文官整天拿架子,寫的東西老百姓根本看不懂。這報紙要是讓他們弄,估計得折騰個十天半月,還不一定弄得明白。
還是得用自己人,這些太監和錦衣衛,關鍵時刻還是有些作用!效忠皇室,不與文官一派沆瀣一氣。
朱瞻基站起身,走到窗邊,看著外面的天空,覺得這大明皇家報社,差不多看來是辦對了。
以后就靠它,繞開文官一派,把朝廷的政策傳下去。
讓老百姓都能知道朝廷的心思。而且大明的百姓,也該好好知道知道,今后的朝廷在干什么了!
往后的訊息傳播,不能只靠文官。有的文官只會曲解政策的意思,再將曲解的政策宣傳給百姓,自然而然,也就起到了維護文官一派利益的作用。
朱瞻基盯著窗外的天空,眼神里透著幾分深思,心里想著:這些文官啊,有時候真讓人頭疼。他們總覺得自己才是朝廷的中流砥柱,可一到關鍵時刻,就露餡兒了。
他回想起前世學過的那些歷史,想起了元朝的包稅制。
那玩意兒,說白了就是把稅收的事兒外包給地方上的士紳。結果呢?那些士紳文官和地方豪強勾結,把百姓當成搖錢樹,胡亂收取稅銀,致使百姓苦不堪言。
“這種包稅制,簡直就是個禍害!”
朱瞻基想著那些文官,表面上一套,背地里一套,過往在洪武還是永樂,把朝廷的政策都給歪解了;
到最后朝廷收不到錢,入不敷出,百姓時刻怨聲載道,國家的根基都被他們給折騰松動了。
元朝的包稅制的弊端,就是個禍害遺千年的政策。
元朝不到一百年的國祚,導致元末農民起義不斷,包稅制亂了稅賦,為覆滅元朝的主要誘因之一。
可是大明可不會像元朝一樣,所有稅收都交給文官士大夫來做。做了,只會跟元朝一樣,大幅縮短國祚。
朱瞻基越想越氣,喃喃自語:“要是讓他們繼續掌控信息的權力,還不知道能在以后引發什么亂子呢!這次成立皇家報社,就是要把好的政策原原本本地傳下去,不能讓文官再愚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