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關于欽安盧氏醫學若干相關問題的討論

(一)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簡要回顧

1.先秦、兩漢時期:《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

2.魏晉、隋唐時期:《脈經》《針灸甲乙經》《諸病源候論》《新修本草》《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3.宋金元時期:“儒之門戶分于宋,醫之門戶分于金元。”河間學派、易水學派、金元四大家。

4.明清時期:溫補學派、溫病學派。

5.清末民初時期:中西醫匯通學派興起。

6.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大力提倡中西醫結合,如活血化瘀理論、通里瀉下治法等。

(二)扶陽學派對《傷寒論》理論與實踐的創造性發展

《傷寒論》以人體傷寒為切入點,建六經辨證,首重陽氣,揭示其真機在于氣化。在其112條方中,屬溫熱藥物處方計85個。六經辨證其實就是基于三陰三陽不同界面而又相互聯系的氣化活動的辨證。就是說,三陰三陽,“一步換形,一步更名”,內部聯貫著的就是元氣的運行,六經的表現就是六氣運行的表現。而六經辨證的妙義在于“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欽安盧氏醫學“以火立極”,以氣之體立論,認為“仲景之六經還是一經,人身之五氣還是一氣,三焦還是一焦”。盧師曾說:“治病,治三陰三陽病就是治氣,治氣就是治坎中這一陽氣,抓住了坎中一陽就抓住了根。”

張仲景發明了“六經辨證”,以氣之用立論。

我們說抓住了“坎中一陽”,就抓住了根,至關重要,這一點是很清晰的,但人體生病時,氣的活動即氣化的表現,又是相對復雜的,這又直接關系到治療上的一個次第問題,這也同樣非常重要,盧氏非常重視。而這一點,仲景的六經辨證、仲景的立方垂法給我們指明了很好的路徑,盧氏所發明的桂枝法與四逆法則給我們指出了很明晰的方向。欽安在《醫法圓通》強調“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即是此意。

公正地說,六經辨證是偉大的,但欽安盧氏讓它變得更偉大,揭示得更深刻,后者在繼承中從源頭上發展了,扶陽思想理論使我在“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時,不管在任何病情、任何階段都會考慮到“坎中一陽”的根本性,因此辨治疾病過程中更主動、更理性,也不易被假象迷惑,正所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而物理學家們所強調的“有什么樣的理論就能觀察到什么現象”的說法,亦是深刻之語。

(三)關于易水學派與溫補學派

1.易水學派:代表人物——張元素、李東垣、王好古

我重點談李東垣的學術思想:李氏認為:“夫元氣、谷氣、榮氣、清氣、衛氣、生發諸陽上升之氣,此數者,皆飲食入胃上行,胃氣之異名,其實一也。”意思是說,元氣雖然來源于先天,但又依賴后天水谷之氣的不斷補充,才能保持元氣的不斷充盛,生命不竭。若脾胃氣衰,則元氣得不到充養而隨之衰退。基于以上觀點,李氏認為內傷虛損病證,強調“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治療多從脾胃入手。

2.溫補學派:代表人物——薛己、孫一奎、趙獻可、張景岳、李中梓

我們著重談一下張景岳的學術思想。其實整個溫補學派的誕生,雖然名家甚多,其學術思想主要都建立在命門和腎的關系上。張景岳堪稱溫補學派的一代宗師了,他喜用熟地只是一個表象,其實,這是他以“命門”“真陰”等概念為核心的學術思想在實際應用的必然結果。稱他為溫補學派,自有其道理。作為溫補學派的代表,他對陽氣的重視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也講到了,描述到位了。他強調“生化之權,皆由陽氣”,他在《類經附翼·大寶論》說“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是以陽盛則精血盛,生氣盛也;陽衰則精血衰,生氣衰也”。那為什么他在治療時又緊緊抓住陰而喜用熟地呢?從根本上說,這與他對陰陽關系的根本認識直接相關。景岳認為,人的生命之根在命門,而命門為元陰元陽之宅,在命門的元陰元陽是互根互濟的。什么是命門呢?張氏認為“腎有精室,是曰命門”,即命門為“腎臟藏精之府”。互根互濟的元陰元陽藏在命門,張氏就將二者合稱為“真陰”,命門就成了“真陰之臟”。景岳說“所謂真陰之用者,凡水火之功,缺一不可”,即意味著真陰是陰陽合體。那為什么元陰元陽合體不叫“真陽”,而叫“真陰”?概因元陽藏于命門是陽氣以一種陰的形式存在,所謂“陰者藏精而起亟也”。他認為,一切疾病都是命門中的元陰元陽即真陰出了問題,故其有“無水無火,皆在命門,總曰真陰之病”之說。張氏雖然認識到人體“生化之權,皆由陽氣”,但其欲溫補命門中的陽氣,基于其對真陰內涵的認識,認為在命門中陰為陽根,故其補陽必補陰,他的左歸飲、右歸飲、左歸丸、右歸丸均用熟地。張氏在《類經附翼·真陰論》中說:“凡物之死生,本由陽氣,顧今人之病陰虛者,十常八九,又何謂哉?不知此一陰字,正陽氣之根也。蓋陰不可以無陽,物之成也成于陰,此所謂元陰元陽,亦曰真精真氣也。”其補陽之思路大抵如此,也構成溫補學派的特色。

盧師在第二屆國際扶陽論壇的發言中曾說:張景岳《類經附翼》講得很好,但他在用上沒有兌現。他把命門講得很明白,在用上又推翻了。欽安認為:他們不是不敢用姜附,是不明也。沒有真正明白,所以才不敢用。依我個人認為,景岳用藥在用上出現的偏差,正是在體的認識上出現了偏差,折射出溫補學派與扶陽學派在理論認識上的本質出入。扶陽學派基于乾元一氣的本源,認為生命以火立極。乾元一氣落入坤中化而為水,水之“坎中一陽”直接受命于乾元一氣。“坎中一陽”亦為真陽,陰陽互根的原因,人有多少真陽,即有多少真陰,這即是“陽主陰從”,欽安所謂“陽旺一分,陰即旺一分;陽衰一分,陰即衰一分”,正是此意。此處“陰陽互根”與溫補學派的“陰陽互根”有什么不同呢?此處之陽秉承先天乾元一氣,是先天之陽;而溫補學派之陰陽、景岳之陰陽按其說明與描述,已是落入后天的與后天的“陰”等量齊觀的后天之陽,有天壤之別也。與后天的“陰”相對的“陽”,因受陰的等量制約,所以無法邏輯地給出其“陽予之正,陰為之主”的功用,也無法邏輯地給出其與乾元一氣的直承性,而體現出天對地對人的主導性,無法體現出“陽主陰從”的原理性意義,自然也就無法支撐“天人合一”這個人體生命的頂層設計。

另外,易水學派李東垣認為“補腎不如補脾”,溫補學派張景岳等認為“補脾不如補腎”。就理而言,溫補學派諸家的“補脾不如補腎”更可取,然其“真陰”的概念已落入后天的陰陽,故其實際的效用未必趕得上“補腎不如補脾”的李東垣。寫《本草求真》的清代的黃宮繡也一樣,他談命門火也很好,但在用上又否定了。而在理和用上都能很好保持一致的就是從鄭欽安開始的扶陽派了。

溫補學派趙、張、李諸家在補腎用藥上均受薛己的影響,以六味地黃丸、八味腎氣丸為主,張氏尤以創右歸丸出名,即于溫補藥中加入熟地等養陰藥,他們如此用藥影響后世中醫臨床用藥300多年,至少就目前我們對“陽主陰從”的感覺、認識和把握而言,確實有些扼腕嗟嘆。

(四)嚴格地說扶陽學派不是一個學派

嚴格地說,扶陽學派不是一個學派,更不是一種時髦!盧師在第二屆扶陽論壇的發言中反復地說,嚴格地說,扶陽學派不是派不派的問題,扶陽思想深刻地反映了《內經》的本來面目。《內經》的作者是哪一派?張仲景是哪一派?扶陽實際是中醫的根,《內經》就是中醫扶陽的根,張仲景的《傷寒論》就是中醫扶陽的根。我以為甚是!盧師曾說:“實際上,人身的一元陽氣就是正的問題,只是沒有去畫符號。”所以啊,扶陽學派叫“正派”也無妨!扶陽醫學有地域性嗎?盧師祖孫兩代人外地行醫的經歷足以說明了這個問題。關于“陽主陰從觀”,我們應從更深遠、用更深邃的眼光來看待。

(五)扶陽思想理論于當代社會的特殊意義

1.當代社會的陽損因素

(1)先天不足。

(2)嗜食生冷寒涼。

(3)誤用苦寒藥物。

(4)濫用抗生素。

(5)工作煩勞。

(6)房事問題。

(7)非時作息。

(8)心性因素。

2.扶陽與治未病,扶陽與遠期療效

“從生命以火立極”來看,從六經辨證的觀點看,任何疾病的發展,任何三陽病的發展,都有可能入三陰,都會危及“坎中一陽”,因此站在立極的立場上考慮,截斷疾病的發展路徑是一個主動意識。同樣的思路,治未病也是一個主動意識,而不是被動意識,并保證這種主動意識可以轉化為一種理論指導性很強的技術操作。因此,盧氏“養生治病,以扶陽為綱,保天下眾生長壽健康”。過去,在老成都,盧氏家族有一個特點,就是逢大節氣時,都要煮四逆湯,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來的人都要喝上一碗。在冬天,四逆湯里還加羊肉,加紅辣椒。這是一種基于“天人合一”的養生方法,是通過加強人體“坎中一陽”,以利于身體在每一個節氣中與天相應而動的養生方法。

(六)扶陽思想理論的國際影響日甚,并對當代醫學發展方向形成深刻影響

1.國際扶陽論壇召開

1908年第一代“盧火神”盧鑄之建“扶陽講壇”,受益者眾;2007年盧崇漢為紹隆所學,以承師志而重建“扶陽論壇”,2011年又建“國際扶陽論壇”。扶陽之風遠播海內外,尤其在日本影響甚巨。

2.扶陽思想對當代醫學認識論的影響

當代醫學的首要目的是發現和發展人的自我健康能力。

《素問》曰:“無問其病,以平為期”。

《傷寒論》曰:“凡病……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盧師在第二屆扶陽論壇發言中說:“人的自愈能力來源于命門火(坎中一陽,亦元氣也)。人體生命活動的各種表現都是命門火在起主導作用。命門火旺盛,人體才能安和無病,人體才能健康長壽。”

(七)扶陽思想理論對中國中醫高等教育的影響

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院士曾說:“中醫的存亡在需求,中醫的發展在創新,中醫的進步在技術,中醫的興亡在人才,而繼承的核心是中醫思維方式和方法。”

我們認為相對于當代中醫高等教育的現狀而言,扶陽思想理論就是一種特殊意義的創新與發展,更是直承著《內經》與《傷寒論》的思想之根,是原原本本的中醫思維方式與方法的揭示,而且道理顯然,其于中醫高等教育的影響自可期待。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郑州市| 福建省| 介休市| 大理市| 东阳市| 麻城市| 绥阳县| 同心县| 四子王旗| 天津市| 屏边| 藁城市| 曲松县| 日土县| 遂川县| 黎川县| 密云县| 防城港市| 嘉兴市| 斗六市| 重庆市| 巢湖市| 沿河| 凯里市| 丰原市| 白朗县| 黎城县| 贵州省| 宜阳县| 太湖县| 宝兴县| 拜泉县| 牟定县| 康保县| 九寨沟县| 夏津县| 威信县| 东城区| 喀喇沁旗| 仁寿县| 邯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