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臨澤書院
- 儒圣前世成真,我的遺跡開始顯圣
- 飛躍云
- 2041字
- 2025-02-24 20:53:04
姜栢乘坐在五先生的馬車上,馬車內金銀玉器裝飾。
這份奢華,絕對不是書院先生能夠駕馭的。
五先生坐在姜栢的對面,粉雕玉琢的精致容貌,十指不沾陽春水。
“大先生好琴律,一絕《江南》天下絕響,今天若是能夠見到大先生撫琴,絕對是十年之內,最美妙的聲音!”
姜栢聽著五先生的話,對于臨澤書院大先生,更加神往。
臨澤縣或許只是京兆府治下,一座微不足道的縣城。
但是臨澤書院,卻在京兆府,聲名遠播。
很多人不知道臨澤縣,卻聽過臨澤書院的大名!
“到了。”
五先生的馬車停下,他拉著姜栢一把,下了馬車,文士白紙扇打開,將前路讓開。
“諾,這便是臨澤書院!”
姜栢抬起頭。
朱紅大門矗立眼前。
莊嚴肅穆之威嚇,撲面而至。
牌匾上“臨澤書院”四個大字蒼勁有力,有千鈞之力,令人心生敬畏。
“走吧。”
五先生一把抓住姜栢的手,踏入朱紅大門,進入臨澤書院!
一方巨大的廣場豁然開朗!
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尊高聳入云的石碑,上刻“文以載道”四個金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兩側是青松翠柏,古木參天,樹影婆娑,更顯書院的古樸與莊嚴。
青石板鋪就的小路前行,書院內栽滿了各種奇花異草,香氣襲人。
青衫的學子來往,見到武澤皆躬身拜見:“見過五先生”。
臨澤學子皆有儒雅之風。
姜栢看著這些青衫學子,想著那兩個受人指使,驅逐寒門子弟的氏族子弟。
心中暗想:“怪不得五先生說那倆人不配,如今進入臨澤書院,這二人確實不配進入臨澤書院。”
這些青衫學子見到五先生挽著一名寒門學子前行,嘖嘖稱奇。
五先生一塵不染,甚至其他人多看他一眼,他都會嫌棄。
怎么他竟然挽著一個衣著還算干凈,卻略顯陳舊的寒門學子,結伴而行。
當真是奇觀。
姜栢跟隨五先生前殿,闖過書院后殿,來到一片開闊的書院后山。
書院后山有一座巨大的湖泊,湖水見底。
湖面浮著幾只船,船上的學子,泛舟,吟詩作對。
姜栢轉頭看去,湖泊北側有成排的房屋。
這些房屋都是青磚黛瓦,古色古香,別具一格。
房屋的門前都掛著一塊牌匾,上面寫著各個學舍的名稱,“經史學舍”、“詩詞學舍”、“書畫學舍”等等。
從各個學舍中傳出朗朗讀書聲,聲震云霄。
姜栢駐足聆聽。
能在此等書院求學,真是奢求。
武澤指著一座三層高的樓閣。
飛檐翹角,氣勢恢宏。
“那座規模宏大的建筑,那就是文淵閣,大先生正在那里等你。”
樓閣的四周竹影婆娑。
姜栢遠望。
文淵閣三樓,鶴發童年的老者端坐于古琴之前,指尖輕撥琴弦,琴音裊裊,高山流水,仙樂飄飄。
四周的才氣隨著琴音的律動,與天地共鳴。
云霧般環繞在老者周圍,隨著音律起伏,聚攏,飄散。
姜栢驚詫,臨澤書院竟然有如此賢士隱居于此。
“這便是臨澤書院的大先生,人稱琴仙。”
五先生挽著姜栢駐足,不敢打擾大先生撫琴。
“大先生已入舉人境多年。”
姜栢凝神靜聽。
……
一曲終了。
五先生挽著姜栢之后,登上文淵閣。
大先生見到姜栢之后,嘖嘖稱奇。
“尚未考取功名,變已凝聚文宮。”
“舉止如有神。”
“怪不得老五去了一趟驛站,便魂不守舍了,果然一表人才。”
文淵閣三層,寬敞明亮,擺放著古籍典藏,書香四溢。
大先生對姜栢稱贊不已。
姜栢連忙上前行禮。
“學生姜栢,見過大先生。”
大先生隨意擺擺手。
“不必多禮,坐吧,你知道我剛才彈奏的是什么曲子嗎?”
大先生有意考校。
“學生只是略知一二,不敢在大先生和五先生面前班門弄斧。”
“只是學生求學在泗水亭,泗水亭私塾的陳先生,時長撫琴,學生有幸隨陳先生學習過幾年琴藝。”
“先生常說,琴音之道,在于‘意’,在于‘境’,更在于‘心’。”
大先生見姜栢所言也有道理,只不過這種奉承他聽得多了。
姜栢思索片刻,見大先生正目光灼灼的看著他,于是又開口。
“大先生方才彈奏的這首曲子,名為《高山流水》,相傳是伯牙子期所作。”
時而高亢如山岳;
時而低沉如流水。
學生斗膽猜測,大先生彈奏此曲時,心中所想,應是文人志士,心懷天下,欲以文道教化萬民,使世間充滿正氣,海晏河清。”
之前武澤對他說,他在眾多考生中,見到一人,有進士之才,他還頗為驚詫,如今見到姜栢,果然不凡。
沒想到姜栢小小年紀,對琴道的理解竟如此深刻。
五先生驚嘆。
“妙!妙!妙!姜栢賢弟,你對《高山流水》的理解,竟與我不謀而合!想當年,我初次聽到這首曲子時,也是被它那恢弘的氣勢和深邃的意境所震撼,至今難忘。”
姜栢聽到五先生的話,頓時感覺還是五先生更會捧人。
這一句話,不但捧了大先生,捧對方,順便把自己也捧了。
大先生撫須,對姜栢更是稱贊。
“姜栢啊,你小小年紀,竟有如此見識,真是后生可畏啊!看來老夫是要被你們這后生給比下去了。”
“學生不敢!學生只是將自己的一點淺薄見解說出來,還望大先生和五先生指點。”
大先生也不在多費口舌,直接進入今天的正題:白馬賦。
從袖中取出一卷泛黃的竹簡,小心翼翼地展開,竹簡上墨跡斑駁,顯然是珍藏了許多年。
“兩位賢侄請看,這便是白馬賦。”大先生的聲音中帶著崇敬,“此賦出自白馬書院,乃上古先賢之手。”
五先生立刻探身向前,仔細觀摩起來,口中嘖嘖稱奇。
姜栢也湊上前去,目光落在竹簡上。
一瞬間,他感覺自己的心跳驟然加快。
這篇文章,這熟悉的字句,這獨特的行文風格……
這不就是前世他所留下的文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