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容易寫錯的字(2)

部(bù)、布(bù)

辨析:

“部”和“布”都可作動詞,表示準備、安排的意思。兩字還可作名詞,“部”表示門類、軍隊及某些機關、單位的名稱,如按部就班(部:門類);“布”則表示紡織品或像布的東西,如布料、布匹、布景等。

抱(bào)、報(bào)

辨析:

“抱”和“報”都可作動詞,區別是:“抱”主要表示心里存有或用手臂圍住,如抱歉、抱住等;“報”主要表示告訴、答謝、報復等意思,如報告、報效等。

絆(bàn)、拌(bàn)

辨析:

“絆”意為擋住或纏住,使跌倒或使行走不方便,如絆倒;“拌”表示攪和、吵嘴等,如攪拌、拌嘴等。

砭(biān)、貶(biǎn)

辨析:

“砭”是指古代用石頭針刺皮肉治病或僅指石頭針,如針砭;“貶”是指降低(封建時代多指官員,現代多指價值)或表示指出缺點,給予不好的評價(跟“褒”相對)。

爆(bào)、暴(bào)

辨析:

兩字都有突然發生的意思,區別是:“爆”指事情的發生既快又突然,如爆裂、爆炸等;“暴”側重于強調來勢又急又猛,如暴雨、暴病等。

“爆發”與“暴發”的區別是:前者指由于爆炸而突然、猛烈地發生,也引申指事物由于事物內部的因素促成的突然的、氣勢猛烈的活動,涉及對象多為抽象事物(革命、戰爭、力量、情緒等);后者指事物突然發生,有氣勢猛烈的意思,所涉及的對象多為具體事物(山洪、大水、疾病等),也可指突然發財或得勢(多含貶義)。

斑(bān)、班(bān)

辨析:

“斑”的本義指斑點或花紋,引申為燦爛多彩,如斑點、斑斕等;“班”的本義為分發,引申為戲劇團體、為了工作或學習等目的而編成的組織、一定時間內在崗位上從事的工作、軍隊編制的基層單位、按排定的時間開行的(交通工具)、調回或調動(軍隊)等,如戲班、班級、上班、班車、班師等。

搬(bān)、班(bān)

辨析:

兩字都可以作動詞,不同的是:“搬”表示把較重或較大的東西移到另外的位置,還可表示遷移、移用、套用,如搬運、搬家、生搬硬套等;“班”主要表示返回、調回或調動(軍隊),如班師回朝。

弊(bì)、蔽(bì)、敝(bì)

辨析:

“弊”表示害處或指欺騙行為,如利大于弊、營私舞弊等;“蔽”表示遮擋、概括,如隱蔽、一言以蔽之等;“敝”表示破爛、破舊或謙稱與自己有關的事物,如敝衣、凋敝、敝校等。

膊(bó)、脖(bó)

辨析:

“膊”是詞素。組詞為“胳膊(bó)”時,表示肩膀以下手腕以上的部分;“脖”是名詞,表示脖子、器物上像脖子的部分,如伸脖子、這個瓶子脖兒長等。

嘣(bēnɡ)、崩(bēnɡ)

辨析:

“嘣”是擬聲詞,形容跳動、爆裂等的聲音,如氣球“嘣”的一聲炸了等;“崩”最初的意思是山崩塌,引申為破裂、毀壞或垮臺、東西被擊中、槍斃、君主時代帝王的死亡,如雪崩、氣球崩了、土崩瓦解、鞭炮崩了眼、把他一槍崩了、駕崩等。

璧(bì)、碧(bì)、壁(bì)

辨析:

“璧”指古代一種圓形,扁平且中有小孔的的玉器,如珠聯璧合、完璧歸趙、璧謝等;“碧”是青綠色的玉石,引申為青綠色,如碧綠、碧波、金碧輝煌等;“壁”的本義是墻,引申為像墻那樣直立的山石、某些物體上作用像墻的部分、營壘等,如壁報、絕壁、井壁、壁壘等。

膀(bǎnɡ)、榜(bǎnɡ)

辨析:

“膀”指肩膀或鳥類等的翅膀,如膀大腰圓、膀子等;“榜”指木片、文告及張貼出來的名單,如光榮榜、榜首、榜尾等。

謗(bànɡ)、傍(bànɡ)

辨析:

“謗”指誹謗,如謗議、謗書等;“傍”指靠、靠近,也可指臨近(時間),如船傍了岸、傍依、傍晚等。

蹩(bié)、憋(biē)

辨析:

“蹩”指腳腕子或手腕子扭傷,引申為蹩腳;“憋”指悶、抑制或堵住不讓出來,如心里憋得慌、憋悶、憋氣等。

摒(bìnɡ)、擯(bìn)

辨析:

“摒”與“擯”意義相近,均有排除、拋棄之意。所不同的是,“擯”詞多用于書面表達,如擯斥、擯棄等。

稟(bǐnɡ)、秉(bǐnɡ)

辨析:

“稟”指承受、向上級或長輩報告、舊時稟報的文件,如稟承、稟報、稟帖等;“秉”指持著、握著、掌握、主持等,如秉燭、秉持、秉政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陟县| 蚌埠市| 玉环县| 松桃| 旌德县| 阜南县| 丰城市| 陈巴尔虎旗| 宣威市| 云浮市| 百色市| 丹巴县| 岑溪市| 南安市| 平利县| 桑日县| 安塞县| 农安县| 饶河县| 清徐县| 阳朔县| 莱西市| 济南市| 哈密市| 双牌县| 新沂市| 黄陵县| 如皋市| 雷州市| 定兴县| 邵东县| 河津市| 鄢陵县| 宣恩县| 措美县| 石家庄市| 普宁市| 油尖旺区| 尼勒克县| 开封县| 得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