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生涯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感是個體行為的調節器,體現了一個人面對挑戰時采取恰當行動的信念水平。具備高自我效能感的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現得更為積極和主動。

(一)自我效能感的定義

自我效能感這一概念,最早由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在其著作《自我效能:關于行動變化的綜合理論》中提出。班杜拉將自我效能感定義為個體對自己在特定活動領域中操作能力的主觀評估。這種效能感并非直接關聯于工作或行為技能本身,而是關乎個體對自己運用現有技能完成任務的信心。簡言之,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自己能力能否達成預期成果的自信程度。

(二)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1.自我效能感影響人的行為取向與行為任務的選擇

自我效能感決定了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選擇。人們傾向于選擇自己認為能夠勝任的任務,而回避那些超出能力范圍的活動。具有較高自我效能感的個體,更可能選擇既適合自己能力,又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因為他們相信自己能夠成功;相反,自我效能感較低的個體則可能選擇較容易完成的任務。

2.自我效能感影響人們行為的努力程度與堅持性

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個體在面對任務時會投入更多努力,面對挑戰和困難時展現出更強的堅持和意志力;而自我效能感較低的個體在遇到困難時容易退縮,可能在未經嘗試前就放棄。

3.自我效能感影響個體思維方式和情緒反應

高自我效能感的個體在面對任務時思維活躍,能夠有效處理信息、積極尋找解決方案,不易受到消極情緒的影響;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個體則可能過分關注個人的不足,將困難想象得過于嚴重,導致情緒低落、解決問題的能力受限。

4.自我效能感影響個體的歸因方式

自我效能感還影響個體的歸因傾向。高自我效能感的個體傾向于將失敗歸咎于努力不足,而低自我效能感的個體則可能將失敗歸咎于能力不足。

(三)自我效能感的培養

1.創造機會,增加成功體驗

當個人在工作、生活或學習中感受到自我效能的缺失,或對自己的潛力評價過低時,可能會妨礙個人成功完成任務。為了克服這一障礙,個體可以通過設定切實可行的行為目標來提升自我效能。通過不斷地實現這些目標,無論是完成特定的任務、解決難題,還是克服挑戰,個體都能體驗到成就的喜悅,從而逐步建立起更強烈的自我效能感。這種正面的成功體驗將有助于增強個體的信心,使個體更加自信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2.克服自卑心理,自我鼓勵與暗示

積極的自我激勵和心理暗示可以提升自我效能感。大學生應當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并通過積極的自我對話來增強自信。比如,對自己說“我能行”“我一定能做好”“我非常棒”等,不斷對自己進行正面心理強化、不斷提升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3.學習榜樣,加強合作交流

榜樣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周遭的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學習的典范。通過仔細觀察身邊人的行為表現,可以學習并模仿他們的思考模式和行為習慣;通過積極參與團隊合作的項目,并與他人進行廣泛的溝通交流,不僅能夠拓展知識視野,還能增加實踐經驗。這些活動都能夠有效地增強個體的自我效能感,以及激發個體在面對挑戰時的自信和動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州市| 三门峡市| 长治市| 中山市| 巨鹿县| 商都县| 泽普县| 太谷县| 正镶白旗| 陈巴尔虎旗| 通许县| 诸城市| 台江县| 雷山县| 尉犁县| 临湘市| 朝阳市| 房山区| 中西区| 西盟| 洞口县| 莲花县| 北流市| 义马市| 宝应县| 丰县| 娱乐| 瑞丽市| 长葛市| 吉林市| 曲水县| 灵寿县| 临泽县| 佛冈县| 西平县| 青阳县| 谢通门县| 静海县| 耒阳市| 肇州县| 卢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