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拂明月,是中秋屯園的日子;清風化明月,是柔和親膩的日子。對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來說,柔和親膩的日子是很重要的。小時候,我們柔和親昵,彼此分享歡樂,,記住了對方的QQ號,摘了對方農場的菜,同對方大戰機甲,最后開心而歸。現實生活中,我們約好來到彼此家中,或聊天,或參觀,一起去外面游玩,寫作業,分享網絡趣事,最后回家吃飯。
年少時懂得少,學得多,所以快樂,長大后懂得中,學的中,玩的多,所以青春,所以在乎,所以平凡。
“清風拂明月“的意象總讓人想起那些中秋夜圍坐院中的日子——月光像被篩過的糖霜,而我們的笑聲是散落其間的碎銀。記得小學時,我們交換的不只是QQ號,更是整個暑假的冒險:在“農場“偷菜要計算對方的在線時間;“機甲大戰“的勝利者會得到一顆玻璃珠的獎賞。這些數字時代的儀式感,如今看來簡陋卻珍貴。
長大后,青春的鈍痛與熱烈開始交織。我們學會用“懂得中“的狡黠調侃生活,卻在KTV里把《平凡之路》唱得聲嘶力竭。某個深夜,你突然發來消息:“還記得初中操場那棵歪脖子樹嗎?“那一刻,所有關于“平凡“的辯解都顯得多余。
在網絡上我曾看到這樣一句話,救苦救難的意義在于使人成長起來,擺脫不應該的苦難。字面意義上理解也可以。真正的助人是使人能自助且勇敢地走出黑暗。人生有很多的坑坑洼洼,有些坑要避開,因為進入后想要走出來太不容易了。所以要珍惜。
小時候,一陣風,草叢飄動,奔跑在一個個石道上,便是一種快樂。長大后,泥土中的娃就是快樂。對于我們來說,珍惜現在就是最大的快樂,多和大自然接觸,去除污穢和焦躁,生活過得安穩些,便基本上很快樂了。
文化和資產因為人們的需求,而進行一定程度的流通,留什么不如留人,留什么不如留才(財)。文化與資產的流動像中秋的潮汐,最動人的永遠是岸邊那些靜止的守望。年輕畫家把傳統年畫元素植入街頭涂鴉,老茶館里用二維碼收賬的掌柜依然保留著銅壺煮茶的儀式感。這種“留才不留財“的智慧,恰似外婆珍藏的月餅模具——木頭會朽,但壓出的花紋永遠新鮮。
泥土的隱喻或許過于樸素,但當我們真正跪在菜園里拔草時,指甲縫里的黑垢反而比社交軟件的點贊更真實。網絡時代,“自助“成了最奢侈的救贖——就像暴雨后必須自己擰干的衣服,再暖的烘干機也替代不了陽光的味道。
曾見過一位老農在田埂上寫詩,他的本子沾著泥土,字跡卻比印刷體更鮮活。這讓我想起你說:“好文章是長在土地里的。“當我們在電子屏上焦慮地滑動時,或許該學學他:把手機調成飛行模式,用兩小時的散步換一段不被算法操控的思考。
有時候在想,玄幻小說是不要(沒)有意義的。真正的好文章,出自民間,甚至可以說非小說文章,即出版、報紙、雜志,才是好去處。
好的文章可以仔細閱讀,慢慢品會,看完還可以回過頭接著看。好的文章,不至于是現在的文章,也不止是古代的文章。但古代的文章一定大多是比現在的文章要好的?;蛘哒f是絕對?,F在的文章比之過去,好還是壞了,順不準,因為過去貧苦交加,抽煙的多,現在呢,電子產品泛濫,人的心收攏不足,文章就會顯得不足了。不過這是常態,想改變,除非你放下手機和電子產品,回歸平淡的生活一兩年,這樣你的文章才會更純粹。不過,在中國手機就是社交工具,支付工具,這種情況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以前的文章要好好珍惜,現在的文章也可以經常翻閱。
我們的生活還是盡量減少使用手機的時間,其實這還是可以做到的。怎么避免手機的使用呢?讀書,寫字,聊天,散步。還可以是運動或者聽歌,把時間從手機中拿回來一部分??梢再I樂器,可以運動,可以找人一起玩,還有做飯煮菜。現實生活應當和網絡生活相結合,網絡生活多看,少發言。
建議每周設立“無屏日“:清晨用毛筆抄一段《東坡志林》,午后約朋友玩真正的機甲(比如用廢紙箱做模型),傍晚用膠片相機記錄夕陽。當我們在現實與虛擬間架起這樣的橋梁,或許就能明白:真正的“柔和親昵“,從來不是靠Wi-Fi信號維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