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明月松間照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句詩,最精要的是后半句,清泉石上流,一股清澈的泉水從石頭上經過,緩緩,給人一種寧靜快樂的感覺。蓮動下漁舟,蓮花涌動,漁舟泛江,給人生機,給人活力。
王維筆下“清泉石上流“的禪意,在當代城市演化出新的存在形式。寫字樓玻璃幕墻上的雨痕,地鐵通道里流浪歌手的吉他聲,凌晨便利店煮關東煮的咕嘟聲,都是現代版的“流動的詩意“。某日黃昏,我在金融區看到噴泉池邊,西裝革履的年輕人正用礦泉水瓶接水洗臉——那一瞬間,石上清泉與都市疲憊達成了奇妙的和解。
其實,能寫出一些詩句來,是十分精彩和優秀的,那一定是對生活有所感悟。畢竟,詩是意境和畫面的化身。在我們這個以現代化為基礎的城市中,鄉村風景著實見得少,特別是小溪,有水有風的地方就有風水,城市總歸風水不多。城市的河流中有大河,但小溪小泉不被滋潤,總歸少了一些活力和快樂。
城市也有自然美好的地方。城里山,城里水,城里的環境教育基地,城里的梧桐山,城里的海灣,城里的公園,都是綠氧清新的好地方。其中比較有趣的便是公園了,公園親子游玩、放松的好去處,公園也是釋放壓力、遛狗的好地方,公園是城市人放松、了解民情民意、吃小吃的好地方。
要是在小城鎮,公園里還有運動場所,比如運動器材,籃球場,乒乓球場。
城市公園如同精密運轉的生態系統:晨光中的太極方陣是慢生活的圖騰,午間樹蔭下外賣小哥的鼾聲藏著生存的疲憊,傍晚相親角里翻飛的簡歷折射著當代婚戀困境。最動人的是那些“非標準使用者“:在健身器材上晾被單的老太太,用廣場舞音響放英語聽力的大學生,他們重新定義了公共空間的彈性。
今天談談做飯。本人下廚很少,但喜歡美味的食物,民以食為天,快樂的源泉來自足夠且精心準備的食物。做飯要接地氣,需要沉淀,飯菜厚不厚實,口味踏不踏實,在于用心,在于多做。
做飯菜對于城市的人們是不易的,特別是對于打工人,每天上班已經耗神,回來再做飯實屬不易。所以餐飲業和外賣行業未必是壞事。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對于出差人士來說,吃住注意好了,旅游才有意義。出差和旅游可能不太一樣,一個是辦事,要聯系人,看場地,另一個則散心。有時間旅游的人是生活富余的人。青春如一縷風,我們呢,是風中的蒲公英,我們向往自由,也渴望歸根。若要問歸宿是何方,是大地,也是期待。
我們這代人的宿命就像風媒植物。朋友阿杰的行李箱永遠裝著三樣東西:降噪耳機、便攜茶具、家鄉辣醬。他在十五個城市搬過家,卻堅持每個廚房都要有株綠蘿。“不是扎根,是隨時準備生根“,這話讓我想起老家的榨菜壇子——那些隨遷徙不斷重新發酵的風味,或許就是現代人的“移動故鄉“。
其實做飯有兩個去處,一個是去外面擺攤炒飯,也可以做直播,擺攤炒飯一來辛苦,比如說:三點多就要起來準備食材,火腿、臘腸、豆芽、紅蘿卜,食材準備好后,就要拖車運去擺賣,站要站幾個小時,天氣不好,還有損失。擺攤這條路本就艱辛,最后政府還要管理,防止油煙和占道經營。
做飯視頻網上其實很多,小紅書是一個看優質視頻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