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劉備的心態
- 梟漢
- 枕金刀
- 2170字
- 2025-04-11 23:51:33
維漢光熹元年九月庚寅,揚州牧、安南將軍、成武縣侯備,告天下忠義之士:
昔太祖仗劍誅暴秦,光武提戈復炎漢,皆因神器不可竊,天命不可違!
今有逆賊董卓,豺狼野心,穢亂朝綱,廢嫡立庶,脅逼天子,鳩殺太后。
此王莽未行之惡,梁冀未有之狂!
卓本西羌戍卒,幸先帝簡拔,得遷戊己,又領并州。不思報國,反趁先帝新喪,引胡騎入朝,縱士卒暴掠。
丁建陽忠貞死節,呂奉先認賊作父!公卿股栗,尚書屏息,此豈漢家氣象耶?
備本涿郡布衣,織席販履以奉孤母。帝不以卑鄙,委以東南之重。受命之日,夙夜憂嘆。
今聞董賊廢黜天子,更立陳留,是欲挾幼主以令諸侯,毀漢祚于頃刻!
每思帝執手相托之言,涕淚沾襟。
此仇不報,非丈夫也!
此仇不報,非人臣也!
此仇不報,辱太祖苗裔之名也!
今奉帝密詔,舉義兵以誅兇逆。凡我漢臣,當速會盟。
南合江淮舟師,北召幽冀鐵騎,西向虎牢,共斬董卓!
其有從逆助虐者,夷其宗族。傳檄州郡而遲疑者,天下共擊之!
昔陳蕃竇武,死社稷以正朝堂。今盧子干當廷而爭,斥董卓幾陷虎口。
諸郡或世食漢祿,或名重州里,豈能俯首從賊,坐視漢室傾覆?
備雖兵微將寡,糧草不濟,愿為先驅。即日率丹陽銳卒三萬,不日便離柴桑,候諸君于滎陽!
漢祚興廢,在此一舉。忠義所在,生死同赴!
......
“寫得好啊,阿亮!”
高淵將整篇檄文細細讀了兩遍,雖說文筆遠不如陳琳。但是一想到諸葛亮這會兒的年齡,這篇檄文已經是遠超所望了。
只不過其中還有一些問題需要稍作修改下。
高淵指著某處,“三萬丹陽兵有些多了,改成八千即可?!?
“玄德公雖為首倡之臣,但是根基薄弱,不宜太出風頭?!?
他心里清楚,哪怕劉備有著漢室宗親這層身份,又是首倡義舉之人,但是這個世界是講究名望的。
單靠著劉備的名望,連劉岱、韓馥這種等級的老人都比不了,更遑論汝南袁氏了。
首倡歸首倡,最終會盟之時,這盟主一職,還是得落在剛剛憑借一己之力,將外戚、閹宦同時扳倒的袁紹身上。
就是不知道會否如同歷史上那般,再來一次勾心斗角,非要搞上兩次會盟。
更何況柴桑距離虎牢有千里之遙,補給線太長,若真出兵三萬,剩下的這點糧草恐怕要被消耗殆盡。
出兵討董只是表明態度,首倡義舉則是為了收攏聲望。
要真是為了討董把積攢的家底耗空,那不是給自己找苦吃嗎?
“還有這里,‘奉帝密詔’有些多余,不如去掉?!?
第一處也就罷了,無非是修改一下人數。兵馬越少,反而越能凸顯劉備的豪情與忠義。
但是就第二處,諸葛亮卻有另一番見解。
“若無天子密詔,如何能號召天下?”
說的也是。
雖說董卓國賊屬實,劉備起兵征討,屬于以大義伐不義。
但是在名義上來講,董卓如今已經升任相國,屬于中樞正統。而劉備起兵討伐董卓,就屬于以下犯上,完全喪失了合法性。
如此看來,也只有假托受天子密詔,奉旨討賊,才能使這種行為正當化。
原本歷史上,也是橋瑁偽造了三公移書,既能繞過董卓操控的劉協,又能借助三公的“法理性”,來證明自身行動的正當性。
以此表明關東群雄是“奉漢庭重臣之命討逆”。
想到這里,高淵突然靈光一閃,頓時喜笑顏開。
“既如此,不如將‘奉帝密詔’,改為‘袁太傅移書’,袁太傅乃是先帝托孤之臣,這等身份,足以號召天下群雄?!?
諸葛亮皺起稚嫩的眉頭,“若如此,恐怕還需偽造一封移書才行?!?
“無妨,不過是一封書信而已,我來辦妥?!?
高淵已經打定主意,要往袁隗身上再捅上一刀了。
這個伎倆很低級,低級到任何人都騙不過。
但是照著歷史走向,這個伎倆又很成功。
這一切,都是因為董卓的性情變化。
別忘了,董卓主導廢立天子之后,不管是臣下提點,還是說有其他原因,總之來說,他是有所醒悟的。
大肆征辟天下名士,封賞群臣,都是為了修復他與士人之間逐漸破裂的關系。
包括后來從善如流,對于逃離雒陽的袁紹、袁術、王匡等人既往不咎,反而多加封賞,也是董卓在對外表達自己的態度。
可等他忙活完這一切之后,才驀然發現,朝堂內外,竟然鮮少有人領情。
升遷的印璽該收就收,可是討董的大軍也是該舉就舉。
這如何能讓董卓忍得了?
吃我的,拿我的,最后還要反我的?
留之何用?
不如盡數殺之!
于是袁隗一家五十余口就被殺了個干凈。
而高淵的態度則是,反正你都要死了,就不如在死前散發一下余熱。
同時也早點為之后的治理揚州開始鋪路。
......
高淵將檄文交給劉備,然后將柴桑附近的傭書人都請過來,拉來一車竹簡,準備謄抄檄文。
竹紙是不可能浪費在這種地方的,還是竹簡更劃算一些。
這第一封檄文,自然是要送往雒陽——若是換成紙張,董卓一怒之下,豈不是隨隨便便就毀掉了。
“如今檄文已經寫就,不日便可發往天下。我意先將云長等將召回柴桑,修整士卒,兩月之后,便率軍北上?!?
“玄德公何至于如此心急?”
看著劉備在帳內來回踱步,高淵出言勸慰:
“此時董卓已經占據雒陽,整日心急也無法救天子于囹圄?!?
“況且幽州遼東,距離柴桑有三千里之遙。幽州牧劉伯安乃是宗室重臣,公孫伯圭又與玄德公有兄弟之誼,此二人得檄之時,必有行動?!?
“如今董卓勢大,為成大計,還是需要耐心等候天下群雄響應,屆時匯合十萬之眾,再齊力攻之。”
“先生之言,備如何不知?”
劉備嘆息一聲,“只是一日不解天子之危,備便一日寢食難安。”
“若備只為一縣小吏,兵不過百,將只關張,便是不忍見天子為董卓所欺,也只能望之興嘆,徒呼奈何?!?
“只是備如今執掌一州,麾下兵馬過萬,本欲與賊死戰,卻依舊要左顧右盼?!?
“如此折磨,實在令人心焦。”
聽聞此言,高淵沉默不語。
這種驟得高位的心理后遺癥,他還真沒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