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打定了主意,自然就要撰寫檄文。
可最大的問題是,這會兒劉備的麾下,全是些務實辦事的,根本沒有如陳琳一般文筆犀利的人才。
想來想去,劉備把主意打到了蔡邕身上,想請這位大文豪代筆。
高淵果斷否定,“玄德公就不要想著勞煩蔡公了。”
這會兒雒陽的征辟文書還沒送到,劉備根本不知內情,只能多嘴為他解釋一遍。
劉備首倡義舉,與雒陽斷絕往來。屆時帶著征辟詔令的天使到了揚州,只會被趕回去,根本見不到蔡邕本人。
董卓知道之后,最多也只會把火氣發在劉備身上,不可能牽連蔡邕在陳留的族人。
若是蔡邕代筆寫一篇討董檄文,那就相當于親自將自己的族人都送上死路了。
很簡單的道理。
雖說這個時代有著極大的局限性,往來交通極為不便,出個遠門都像是訣別。
但是作為當世大儒,尤其是最頂尖的這批大儒,彼此之間沒少有書信、文章互相傳遞。
換言之,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行文方式,稍微熟稔一些的,只需要掃上一眼,就能知曉是何人所寫。
檄文是要傳遍天下的,雒陽那邊作為被討伐對象,肯定也要送上一份。
董卓正在大肆征辟天下士族,其中不少就是蔡邕的熟識。
到時候檄文送到了董卓案前,誰也不敢保證絕對沒人會把這事捅出來。
劉備想了想,“若是請徐公來寫...”
“徐季登有類其父,對仕途官宦政治黨爭這一類的事情毫無興趣,若不是蔡公親自寫信與他,說柴桑出了個學經的天才,恐怕徐季登都不愿意離開家門。”
“......”
劉備表示相當無語。怎么也沒想到,難得彰顯了一回英雄豪氣,結果連這第一步都邁的如此艱難。
高淵笑著出言寬慰,“玄德公放心,左右不過一封討董檄文而已,有何難處?”
“噢?莫非先生也擅寫檄文?”
劉備雙眼一亮,復作喜氣。
“非也,只不過尋人代筆而已。”
高淵倒也記得演義里曹操寫的那篇檄文,只不過那篇檄文太過短小,缺乏氣勢。
“先生欲使何人代筆?”
劉備想了想,這會兒的豫章郡,除了蔡、徐兩位大儒以外,好像也沒有什么文筆好的名士了,總不能特意跑到昌南去,讓剛剛赴任的諸葛玄代寫一篇吧。
又或是去往舒城,請陸公執筆?
“自然是諸葛子瑜或者阿亮了,總不能是步子山和衛子旗那兩個憨貨。”
諸葛瑾年滿十五,已然束發。
因為其父已經過世,諸葛珪這一支脈,算是提前交付到諸葛瑾手中,因此早早冠上了表字。
諸葛亮年紀還小,尚未加字。
“諸葛子瑜?阿亮?二人雖有天縱之才,然年紀尚幼,如何能夠寫就雄文?”
劉備有些猶豫,諸葛兄弟終究還是差了些年紀和閱歷。
“無妨,姑且一試,若是不成,再尋他人代筆就是。”
高淵拍拍屁股,離開營帳。
“先生欲使亮撰寫一篇討董檄文?”
諸葛亮正式拜師還沒半個月,就已經和蔡貞姬相當熟稔。
一個年少富有才學,且相貌上乘。另一個乃是大儒親女,自幼便跟著父親學習琴棋書畫。
且二人都是出身名門,又是青梅竹馬、最是需要玩伴的年紀,稍微熟絡之后,自然能夠玩到一起。
哪怕是到了學堂之外,蔡貞姬依然一直跟在諸葛亮后頭。
諸葛亮沉吟了幾息,“亮倒可嘗試一番,只是需要先生將雒陽詳情盡數告知。”
“自然。”
高淵點點頭,將這段時間雒陽以及周邊發生的大小事宜仔細講述了一遍。
“先生稍等。”
諸葛亮并沒有用多長時間思量,而是轉身回到學堂。
“阿亮先坐。”
旁邊的蔡貞姬倒是相當機靈,轉身跑去自家大人書房中,將最好的那一支筆,以及蔡邕都不舍得用的那款隃麋墨一同帶了出來。
諸葛亮嚇了一跳,“貞姬怎得將蔡公平日都舍不得用的隃麋墨都拿出來了?快還回去,研一些尋常墨水就是。”
這里的隃麋墨產地遠在關中,是蔡邕跑路江東的時候帶過來的,珍貴異常。
就這一塊,還是當初在擔任議郎的時候,漢靈帝賞給他的。
蔡邕平時只會用來書寫《熹平石經》等重要典籍,換做其他時候,都只用普通墨。
蔡文姬曾說過:“父藏墨于漆匣,非圣賢之文不啟”,說的就是這一支隃麋墨。
結果老父親稍不留神,自己一直都舍不得用的寶貝,就被自家閨女輕易拿出來,給一個不相干的外人先用了。
“父親用得,阿亮自然用得,不過是些墨罷了,有甚稀奇?”
還梳著羊角辮的小丫頭嘻嘻一笑,全然不在意。
諸葛亮苦笑一聲,“此墨乃是先帝御賜之物,蔡公自己都舍不得用,平日里只將其藏于匣中。若是發現為你所盜,日后少不得要挨訓,快還回去!”
“哈哈哈,無妨,不過是松煙墨而已。”
看著小丫頭一臉不滿,賭氣似得將墨盒往案幾上重重一拍,高淵只能出來當和事佬。
“正巧,近日工坊里研制出來一種新墨。墨質光澤明顯,書寫起來細膩流暢,著色遠勝松煙。”
朔望,朝外招呼一聲,只見一員隨從從門外跑進來,懷里抱著一大卷竹紙,手里還捏著一個墨盒。
“好筆、好紙、好墨,三樣俱齊,只差阿亮寫就的一篇好文。”
諸葛亮并不急著落筆,而是抽出一張紙來,細細摩挲,“咦...這紙...細潤平滑,頗有韌性,遠非一般蔡侯紙所能比。莫非正是高先生適前所說過的竹造之紙?”
“正是,此紙雖說工藝算上不難,但是步驟更為繁瑣,費時費力。”
“最大的好處便是原料取之于竹,而豫章境內,最不缺的就是竹子。”
三個多月的等待,這第一批成紙總算造出來了。而且質量上乘,遠超預期。
第一批產量成品率稍微低了些,只有三百多張。等到新的匠人熟練之后,每日產紙可過千張。
紙是文字的載體,也是知識傳播的介質。
世家大族之所以能夠控制天下輿論,就是因為幾乎壟斷了筆墨紙硯,令文字附著于竹簡紙張上的成本極高。
普通百姓但是想要湊齊這一套,最起碼要付出一整年的收入才行。
然而這些只是最為基礎的東西,想要在學問上有所成就,還需要尋到拜師的門路,以及接下來數年乃至于十數年持續不斷的供養。
對于一戶僅靠著幾十畝薄田,維持一家生計的普通百姓而言,交完稅賦之后剩余的糧食能夠支撐到來年就已經算是謝天謝地了,怎么可能有多余的供給?
高淵想要改變這種現象,所以他造出了成本低廉的竹紙。又在最近這幾天,成功配比出了著色更強的油煙墨。
只不過這會兒油煙墨的造價還很高,根本沒法像竹紙一樣開放使用。
其最大的作用便是成為商品,販賣給世家大族,換來制作油煙墨的各種材料,形成良性循環。有了冗余之后,再勻給學堂。
“紙是好紙,墨亦是好墨。”
諸葛亮試寫了幾個字,發出由衷贊嘆。
言罷,頷首而笑:
“若是亮不寫出幾分如虹氣勢,豈非要愧對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