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5章 淺談明朝

離開破廟沒多久,張三豐就按捺不住心中積攢許久的疑惑,神色略帶好奇地問道:

“那個朱元璋是不是就是日后推翻元朝、開創新朝的皇帝?你在破廟那般上心,還贈予他們兵書,想來此人定非凡俗。”

“是呀,他正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洪武大帝,他所建立的明朝,亦是中國最后一個由漢人統治的封建帝制王朝。”

聽到張三豐的問題后,姜楠猶如打開了話匣子,將自己知曉的一些關于明朝的事兒,如同竹筒倒豆子般,一股腦兒地說了出來。

整個明朝的官員體系,上至皇帝,下至宦官,大多都流淌著一股剛硬的血氣。

縱觀中國歷史,大大小小的國家數不勝數,足有上千之多,而大一統的王朝卻僅有 9個。

可卻沒有哪個朝代能如明朝這般,做到了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哪怕是強盛如漢唐盛世,依舊出現過和親之舉,以女子換取邊疆片刻安寧。

然而明朝卻始終堅守底線,從未妥協。

即使在王朝走向覆滅的最后時刻,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禎,也未曾選擇逃離。

他留下那令人動容的遺言:

“朕在位十有七年,薄德匪躬,上邀天罪,致虜陷內地三次,逆賊直逼京師,諸臣誤朕也。朕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以發覆面而死;任賊分裂朕尸,勿傷我百姓一人。”隨后,毅然決然地上吊自殺,以死捍衛王朝最后的尊嚴。

大明王朝歷經 276年的風雨滄桑,先后有 16位皇帝登上皇位。

相較于以往的朝代,明朝的皇帝大多個性鮮明,行事風格迥異,甚至被后世稱作“奇葩”,就連資深的歷史學家們都常常摸不透這些皇帝究竟在想些什么。

談及明朝,就不得不提這個朝代獨一無二的骨氣。

大明國祚 276年,期間經歷三起三落,猶如命運的巨輪在歷史長河中跌宕起伏,最終走向覆滅。

其一,洪武之治,彼時明朝剛剛開國,朱元璋以鐵腕手段治理天下,對待官員貪污腐敗采取株連之法,手段之嚴酷令人咋舌,卻也使得國力空前強盛。

然而,命運弄人,朱元璋的長子朱標在他晚年時,竟先他而去。

痛心疾首之下,朱元璋越過幾個兒子,立了孫子朱允炆為帝。

誰曾想,這朱允炆太過稚嫩,政治手腕欠缺,硬是把自己給“玩死”了,引發了第一落——靖難之役,皇位被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強勢奪走。

其二,經歷永樂、洪熙、宣德三代皇帝的勵精圖治,大明的國力如日中天,被推向巔峰。

可世事難料,宣德皇帝過早離世,繼位者能力平庸,還自以為是,直接造成了第二落——土木堡之變。

在這場慘烈的變故中,皇帝朱祁鎮被俘,大明最精銳的數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葬身土木堡,大量能征善戰的將軍戰死沙場,武將系統瞬間崩塌。

幸得于謙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打贏了BJ保衛戰,才使得大明不至于重蹈宋朝的覆轍,淪為偏安一隅的政權。

但經此一役,國力已然大不如前。

其三,萬歷新政,此時明朝又涌現出一位極具才能的人物——張居正。

他大刀闊斧地推行變法改革,為大明延續了百年的國運。

可惜,張居正死后,他所制定的變法政策遭到廢止,人亡政息。

緊接著,便是第三落——大量農民軍起義蜂擁而起,關外滿人虎視眈眈,伺機入關,內憂外患之下,明朝最終走向覆滅。

說起張居正,他堪稱歷史上唯一一個得以善終的變法者,雖說死后被抄家,但那也是身后之事了。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萬歷皇帝對張居正的評價逐漸發生轉變,最終恢復了他的名譽。

張居正的改革措施雖然在短期內被廢止,但其長遠影響依舊被后世所認可,為明朝的發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而后,姜楠微微搖頭,嘴角泛起一絲苦笑,繼續說道,明朝的皇帝確實各具特色,如同一幅色彩斑斕卻又讓人捉摸不透的畫卷。

如唯一一位造反成功、搶了侄子皇位的藩王明成祖朱棣,他在位期間猶如一臺不知疲倦的戰爭機器,是個十足的工作狂,在位幾十年,心心念念的都是開疆拓土、四處征戰,而他的太子朱高熾則只能長期監國,默默操持國事;

還有那“蛐蛐天子”明宣宗朱瞻基,對斗蛐蛐情有獨鐘,政務之余,常與蛐蛐相伴,怡然自得;

明憲宗朱見深,作為一個皇帝,在妻妾成群的時代,卻獨獨擁護一夫一妻制,與萬貴妃的愛情故事流傳后世;

明武宗朱厚照,自封“威武大將軍”,自己給自己稱臣發工資;

明世宗朱厚熜,沉迷煉丹求仙,妄圖長生不老,不理朝政;

明神宗朱翊鈞,更是創下 28年不上朝卻穩坐皇位的驚人記錄;

明熹宗朱由校,對木匠活癡迷至深,手藝精湛,堪稱“木匠皇帝”,常常沉浸在木工技藝的創作中,忘卻朝堂紛爭;

明思宗朱由檢,雖行事荒唐古怪,卻在王朝覆滅之際,保留了明朝最后的氣節,以身殉國。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明朝的運氣似乎格外好,猶如有上天庇佑。

若不是皇帝們屢屢作死,憑其底蘊和國力,估計國運會更加綿長。

就像土木堡之變后,于謙橫空出世,力挽狂瀾;

中期政治弊端顯現后,張居正挺身而出,推行改革。

而最為矚目的,當屬明朝誕生了中國最后一位圣人——王陽明。

王陽明,字伯安,號陽明,生于明憲宗成化八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

他的一生貫穿了明憲宗、明孝宗、明武宗和明世宗四位皇帝的統治時期。

他是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更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對儒家、道家、佛家三家學說皆精通通透。

而且這位圣人不光文采斐然,在軍事上同樣造詣頗深,有著顯著的軍事成就。

明武宗時期,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妄圖顛覆朝廷,王陽明迅速組織兵力,成功鎮壓了寧王叛亂,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其威名傳遍大江南北。

王陽明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并稱為孔、孟、朱、王,其學術地位可見一斑。

而王陽明的心學思想主要涵蓋三點:

其一,心即理。王陽明堅信“心的本體就是天理”,這天理正是人們窮極一生所追尋的圣人之道,是宇宙間至高無上的“天道”。

正所謂“心即道,道即天。

知心則知道、知天”,心與理合二為一,不再割裂,理不在心外,如此一來,無須向外物探尋天理,只需在心上求索即可。

其二,知行合一。他著重強調認識到的道德真理必須付諸實踐,否則便只是紙上談兵、空洞無物。

他倡導通過“致良知”的修煉,即持續不斷地反省和凈化自己的心靈,以實現與宇宙道德法則的和諧統一。

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能憑借內心的自我覺醒,挖掘自身的道德潛能,感悟天地間的至理。

其三,致良知。王陽明認為每個人的心中本就蘊含天理,人的良知便是宇宙法則的具象體現。

因此,心與理并非分離,而是一體同源,心中的良知即為宇宙的道德法則。他力倡通過“致良知”的修煉,凈化心靈,趨近宇宙的道德法則。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對后世的儒家學派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推動了儒學從理學向心學的重大轉變,為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我對他這個心學也不是很懂,需要我想辦法幫你搞到王陽明心學的書嗎?我可以先試試抽獎看看能不能抽到,不行等以后我去現代世界了,給你買一本。”

姜楠與張三豐并肩走著,側頭看向張三豐。

“不必了,僅僅是你說的這些只言片語,老道就已經能想象到這位最后的圣人的風采了,老道修的是道家,這些對老道雖有裨益,卻也不是非要不可的。”

張三豐微微擺手,神色淡然,目光中透著幾分豁達。

“不過這天底下終究是沒有永恒的王朝,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亦是千古不變的常理。”

張三豐抬頭望向遠方,目光深邃,猶如穿越時空,目睹了無數王朝的興衰更迭,不禁感慨萬千。

“那倒也未必,700多年后的中國就是一個或許能一直走下去的國家,這個國家是由 56個民族組成,擁有 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它的成立歷經無數艱難險阻,最終在幾位偉人的帶領下,才得以誕生。

而在這期間,有無數仁人志士為了它的出現,拋頭顱、灑熱血,正是因為他們的英勇犧牲,才換來了公元 1949年10月1日BJ那一聲震耳欲聾的宣言。”

姜楠停下腳步,神色莊重,眼神中閃爍著崇敬與自豪。

“而也是這一天,中國這個飽受戰火的國家從此站了起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姜楠深吸一口氣,平復了一下激動的情緒,一臉嚴肅地說道。

“而說道王朝的延續,國祚最長的周朝有 790年,但這只是國家的存在時間,但若換個角度來看,論一個王朝對于后世的影響力,那么漢朝當之無愧第一。”

姜楠微微揚起下巴,眼神中透著幾分篤定。

“哦,為什么這么說?”張三豐回問,眼神中充滿好奇。

“東西兩漢加起來雖然只有 405年,但是老張,你是哪族人?”姜楠眨了眨眼睛,賣了個關子。

“我當然是漢人呀!”張三豐不明所以,下意識地回答。

“不錯,我們都是以漢人自居,我們都是漢族,不是周族、秦族、更不是唐族。

而在未來漢族的人口數量已經突破10億了”姜楠微微點頭,嘴角泛起一絲笑意。

老道明白你的意思了,漢朝雖然已經滅亡了,可是它卻以另一種形式傳承了下來,而且這種傳承比之國家的傳承更加的悠久。”

張三豐恍然大悟,輕輕撫著胡須,眼中滿是贊嘆。

“不錯,這就是漢族的包容性,不管什么樣的種族,只要和我們接觸,生活,就會被我們的文化所吸引,最終成為我們的一部分。”姜楠自豪的說道。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宁县| 凤翔县| 东山县| 天台县| 永善县| 闵行区| 南京市| 陆河县| 广西| 松原市| 九江市| 仁化县| 昌宁县| 绥宁县| 宜丰县| 巴南区| 绍兴市| 阜平县| 海晏县| 嵩明县| 古蔺县| 阜新| 电白县| 临颍县| 肇州县| 宣化县| 荔波县| 衡山县| 阿鲁科尔沁旗| 伊宁市| 光山县| 新营市| 简阳市| 铜山县| 永福县| 无为县| 浦东新区| 和硕县| 始兴县| 车致| 鄱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