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圍坐于破廟之中,火焰歡快地跳躍著,那躍動的火苗將橙紅色的光芒肆意播撒,映照著每張面龐,光影交錯間,似能映照出眾人各自不同的心境與過往。
朱元璋微微揚起下巴,清了清嗓子,那沉穩有力的聲音率先打破了些許靜謐:
“這位是徐達,這位是湯和,都是我自小相識的同鄉兄弟,自幼一同在田間地頭摸爬滾打,歷經風雨無數,情誼深厚,親如手足。”
徐達聞聽此言,宛如被觸動的緊繃弓弦,瞬間起身,身姿挺拔如傲立霜雪的蒼松,渾身散發著剛健雄渾之氣。
他面容清瘦,顴骨稍高,使得面部輪廓猶如刀削斧鑿般分明,仿佛寒鐵鑄就,透著冷峻堅毅。
身材魁偉壯碩,虎背熊腰,往那一站,便自有一股讓人不敢小覷的威嚴,仿佛能震懾四方。
一雙眼眸猶如夜空中閃爍的寒星,炯炯有神,透著果敢與堅毅,仿佛能洞穿一切虛妄與險阻。
他拱手行禮,動作沉穩莊重,宛如攜帶著千鈞之力,聲若洪鐘般開口:“見過二位朋友,今日有幸相識,實乃緣分。”
湯和也跟著起身,臉上帶著憨憨的笑容,仿佛春日暖陽破云而出,瞬間驅散了些許陰霾,讓人倍感親切溫暖。
他身高七尺有余,身姿矯健,步伐沉穩,面貌秀雅,透著幾分質樸與憨厚,恰似鄰家兄長般和藹可親。
發聲之際,更是洪亮如鐘,震得這破廟的四壁都似有微微顫動:“哈哈,往后咱就是朋友啦,有什么事兒盡管開口!”
姜楠見狀,不慌不忙地輕輕拱了拱手回禮,儀態優雅大方,風姿綽約,盡顯名門風范,就像一朵盛開在幽谷的楠花,遺世獨立卻又馥郁芬芳:“天山派姜小楠,見過兩位,來這里還有幾個土豆,您二位拿去,烤著吃可香了。”
她目光流轉,恰似靈動的秋水,悄然掃向朱元璋等人,心中忽然閃過一念:“這朱元璋既是紅巾軍將領,又是明教中人,如今前往此地,莫不是要去明教總舵?”
明教近年在各地起義中扮演重要角色,朱元璋麾下不少將士皆與明教有所淵源。
但她見朱元璋并未提及,便也按下不提,只微笑著與眾人閑聊。
朱元璋坐定,神色肅然莊重,再次向姜楠抱拳致歉,言辭懇切真誠,好似發自肺腑:“今日手下兄弟莽撞,實在慚愧。
是咱治軍不嚴,讓兩位見笑了。”
姜楠微微搖頭,神色平靜如水,輕聲說道:“當下雖說各路義軍眾多,可大部分所謂的義軍不過是一群打著義軍名號的草莽土匪,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與元人有何分別。
指望這些人,怕是難成氣候呀。”
“而且即使有些軍紀嚴明的義軍,可這行軍打仗可不比江湖拼殺,不通兵法,不懂謀略,沒有能指揮千軍萬萬的將軍,沒有運籌帷幄的謀士,更沒有能治理一方的能人,又如何能成事呢”
姜楠娓娓道來,話語中透著幾分犀利與洞察世事的智慧,仿佛一位隱居山林的智者出山點化眾人。
朱元璋聽后,眼中閃過一絲精光,如同暗夜流星劃過,瞬間點亮了雙眸,連忙說道:“這位姑娘所言極是,不知姜姑娘有何高見?”
“朱將軍可知漢初三杰?”姜楠答非所問,好似故意賣個關子,眼神中透著一絲狡黠,仿佛一只機靈的小狐貍。
“張良、蕭何、韓信。
昔年幫助漢高祖劉邦擊敗項羽,奪得天下,建立大漢的三位功臣。
漢高祖劉邦曾言
‘在大帳內出謀劃策,千里之外一決勝負,我不如張良;
平定國家,安撫百姓,治理一方水土,供給軍餉,不斷絕運糧食的道路,我不如蕭何;
聯合眾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勝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不如韓信。
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杰,而我卻能夠毫無顧忌的任用他們,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
項羽有一位范增而不任用他,而這就是我能擊敗他的原因。’”
還未等朱元璋開口,姜楠便直接自問自答的說。
朱元璋心急如焚,額頭上的青筋微微跳動,見此情景,急忙雙手抱拳,上身前傾,極為誠懇地拱手問到:
“還請姜姑娘指點,何人才是能協助咱們的三杰。這天下大亂,各方勢力錯綜復雜,我等想要成就大業,實在是急需賢才輔佐,姑娘若有高見,還望不吝賜教。”
“良將就在眼前,何須舍近求遠。”
說著,姜楠眼眸輕抬,美目流轉,仿佛夜空中閃爍的星子劃過,帶著幾分靈動與聰慧,看向徐達和湯和,眼神中透著十足的篤定,仿佛早已洞悉二人未來的赫赫戰功。
朱元璋身形一頓,微微一怔,臉上浮現出一抹苦笑,隨即緩緩搖頭,那笑容里透著幾分無奈與質疑:
“姜姑娘莫要開咱玩笑,咱這兩位兄弟雖然勇猛非常,戰場上殺敵毫不畏懼,可卻也不精通兵法,面對元人大軍那千變萬化的陣法、精良的裝備,也是力有不逮。
這行軍打仗,可絕非僅憑一腔熱血就能取勝的。”
他心中暗自思忖,這姑娘看著年紀輕輕,面容姣好,可這言語卻老辣得很,只是這般舉薦,莫不是沒有真正見識過這逐鹿天下的殘酷與艱難,把事情想得太過簡單了。
姜楠卻宛如清風拂面,淡定自若,不慌不忙地輕輕一笑,那笑容恰似春日里和煦的微風拂過平靜的湖面,泛起絲絲迷人的漣漪:
“現在不懂,不代表以后不懂,我觀你這兩位兄弟面相,皆是天庭飽滿、地閣方圓,透著一股不凡之氣,有大將之姿,將來封侯拜相也未嘗不可。”
說著,她蓮步輕移,轉身背過眾人,從系統物品欄里拿出幾本自己手抄的兵書,
“我這里有幾本兵書,雖不是什么稀世孤本,卻也是前人智慧的結晶,你們只需要拿回去潛心研讀,將其中精髓融會貫通,將來必定可成一代名將,威震沙場。”
朱元璋幾人也只當這位姑娘不好意思當著幾位男人的面在衣兜里拿東西,所以并未在意。
這幾本兵書,是姜楠以前在武當山修身養性、閑暇練字時所抄。
初時,她年紀尚輕,整日在武當山四處跑動,張三豐覺得她性子太過跳躍,就讓她下棋練字。
而這些兵法她也是一知半解,不過,這兵書上的字卻是和《黃庭經》一樣,都是書法造詣極高的人寫的。就連張三豐見了,都忍不住嘖嘖稱贊,時常借去臨摹。
在現代社會,知識大爆炸,各類書籍琳瑯滿目,這些兵書更是隨處可見,隨便走進一家街邊的書店,便能輕易購得,如同地攤貨一般尋常,被人們隨意地擺在書架上,鮮有人問津。
可擱在古代,紙張珍貴、印刷技術落后,書籍本就稀缺,兵書更是被視為國之重寶,有一本便能當作傳家寶世代珍藏,成為家族榮耀的象征。
姜楠獲得的系統初級抽獎,時常抽到這類現代物品,起初她還覺著這些東西在這古代世界毫無用處,沒成想今日竟派上了大用場。
“感謝姜姑娘贈書。”
徐達和湯和兩人激動地走上前,雙手微微顫抖地接過兵書,臉上滿是欣喜與期待。
他們緊緊地將書抱在懷中,仿佛抱著稀世珍寶,一想到日后能憑借這些兵書封侯拜相,馳騁沙場,建功立業,心中便涌起一股難以抑制的熱流,宛如已經看到了未來的赫赫戰功與榮耀加身,自己的名字被銘刻在青史之上。
“姜姑娘,這打仗的將軍有了,不知這決勝千里之外的謀士和治理一方的能人在哪。”
朱元璋目光灼灼,就像燃燒的火焰,緊緊盯著姜楠,眼神中滿是急切與渴望,心中火燒火燎地想要知曉答案,好似那熱鍋上的螞蟻,這關乎著他未來大業的成敗。
姜楠微微垂眸,如同陷入了沉思,長長的睫毛在眼瞼下投下一片陰影,輕輕嘆了口氣,那嘆息聲中透著幾分無奈與不能言說的苦衷,好似知曉天下事卻又因種種緣由不便盡言:
“至于這剩下的兩位,時機還未成熟,有些事情需順應天時、地利、人和,等到時機成熟,他們自然會出現在你面前。
你們先現在要做的就是好好研讀這些兵書,并勤加練兵。這江湖中的打打殺殺,終究只是小打小鬧,與這天下大勢相比,不過是滄海一粟,還是不要在介入為好,莫要因小失大。”
見姜楠不愿多說,朱元璋心中無奈至極,暗自腹誹這姑娘還真是說話留半句,就像那半遮面的琵琶女,讓人干著急,滿心的疑惑得不到解答。
不過,聽到她提及江湖中打打殺殺之事,朱元璋心中一動,宛如一道閃電劃過腦海,已然明白,對方八成是知曉自己明教中人的身份了,只是人家并不在意罷了,這份淡然倒是讓他有些意外。
朱元璋微微點頭,目光深邃,透著對世事的感慨,緩緩轉移話題道:
“如今天下,百姓流離失所,哀鴻遍野,我等紅巾軍雖四處征戰,心懷壯志,想要拯救蒼生,卻也時常為糧草發愁。
這戰火紛飛,田地荒蕪,糧食產量銳減,今日這幾個土豆,對我等而言,已是難得美味,是百姓們勒緊褲腰帶省下的救命糧啊。”
提及百姓疾苦,他眼中閃過一絲沉痛,那是對蒼生的悲憫,也是對當下局勢的無力與無奈,仿佛心中壓著一塊巨石。
朱元璋也只是當這土豆是某種野果子,并未想到其它。
姜楠心中一動,暗自思忖:
“出身貧寒的朱元璋,自幼在底層摸爬滾打,深知民間疾苦,雖然日后搞出了一些坑后世子孫的政策,但是縱觀古今被正統史書認可的皇帝一共 224位,其作為皇帝的治國理政、開疆拓土等諸多能力,綜合來看,還是能名列前茅的。”
她看向朱元璋的眼神中,不知不覺多了幾分敬意,猶如透過眼前這身著粗布麻衣、略顯落魄的將領,看到了日后那君臨天下、威加四海的一代雄主,心中不禁泛起層層漣漪。
張三豐則是一直靜靜地坐在一旁,就像一尊入定的老僧,聽著姜楠的話,心中暗自納罕。
他一生醉心道學,對這些朝堂之事本就不太了解,只覺其中彎彎繞繞太過復雜,如今見姜楠侃侃而談,應對自如,對局勢分析得頭頭是道,心中不禁對她又高看了幾分。
心想看姜楠的態度,估計對方是個了不起的人物,過后在問問吧!
數個時辰后,雨勢漸小,如同一場激昂的樂章漸漸收尾,偶爾有幾滴雨水從破洞滴落,發出“滴答”聲響,宛如這寂靜中的小夜曲。
廟內的火焰也慢慢弱了下去,化作一堆暗紅的炭火,散發著絲絲暖意,如同這亂世中微弱卻又頑強的希望之光。幾人起身,開始收拾,準備離開這短暫停留卻又記憶深刻的破廟。
張三豐與姜楠并肩走出破廟,衣袂在微風中輕輕飄動,他們的身影漸行漸遠,踏上了回武當的歸程,而這段破廟中的插曲,卻如同一顆石子投入心湖,在眾人心中泛起久久不散的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