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挖墻腳
- 1982:從歸國華僑開始
- 紅櫻煨雪
- 2058字
- 2025-03-01 12:15:52
東方紅農機廠。
偌大的車間內,此時都是一片懶洋洋的氛圍。
織毛線的織毛線,嘮閑嗑的嘮閑嗑。
在車間里面,更夸張的是,還有人把席子都扒拉過來,就在這塊兒地方,隨處一扔,往上一躺,瞬間半癱在上面。
黃偉顯然也是其中一員。
他可是農機廠地地道道的老油條。
上工干活,沒黃偉的份兒。
偷奸耍滑,他第一個沖在前面。
廠里面的領導,對于這幫人,也是沒有辦法。
能咋辦?
進來的都是蘿卜崗、鐵飯碗,這個年代的國營廠,難不成還真能因為這種事兒把人剔除出去?
在農機廠干活,沖在第一個的,不僅沒好處,反而會被別人默認為老黃牛。
反倒是偷奸耍滑的,一個個遲到早退,日子過得優哉游哉,有滋有味。
就這環境,誰樂意干活?
這不,就在黃偉瞇縫著眼睛,準備小憩一會兒的時候,旁邊就傳來竊竊私語的聲音:
“我怎么瞅著,最近廠里面的人……好像變少了呢?”
“是說,自打邵技術員走了以后,我瞅著廠里面不少技術員,還有一些技術顧問,也跟著一塊兒走了。”
“瘋了吧?現在鐵飯碗多難找啊,一個蘿卜一個坑,他們走了,下邊的人跟瘋了似的撲上來。有了國營廠的崗位,這一輩子,看病、養老還有子女讀書的事兒,全解決了。這是怎么想的?”
黃偉聽到這話,眼皮子微微抖了一下。
這些技術員和顧問跑哪兒去了?
黃偉心里門兒清!
都跑陳振東那邊去了唄。
農機廠的這些領導只怕還沒反應過來,泰和縣上的一處廠房里,正在如火如荼地準備。
就在這么一段時間內,馬坡屯的富余勞動力,已經接受了三級安全教育,擬定了工廠獎懲制度、考勤紀律。
而像是基礎的裝配工,則是需要一天的安全教育和兩天左右的技能培訓。
難度高一點的技術崗位,比如車床操作工,需要的時間稍微長一點。
大概的流程就是兩天的安全教育,三天的機械原理學習,以及最后經過兩天的實操考核。
別看時間短,但是這只是初步考核。
之后在生產過程中,還需要從東方紅農機廠挖過來的老師傅一對多帶徒弟,這一實習過程,要持續一到三個月。
正想著,旁邊的交談中,又插入一段賊兮兮的聲音:
“你們的消息,早就落伍了!我可是打聽到了,咱廠里出去的那批,這是找好下家,給自己謀了一份好去處!”
一聽到好去處,大家伙都來興趣了,當即就有人催著他說。
那人也不拿喬,趁著這會兒領導還沒來,繼續鳥悄地開口:
“咱這縣里面,是準備開一個農機廠了,聽說還是華僑注資,里面的待遇老好了。咱一個月也就二三十塊,但是人家那兒,一個月的工資,五十塊起步,每個月根據效益和完成的任務,還能給各種獎金!”
五十塊起步的工資?
這不就相當于把他們一個月的工資,翻了個倍嘛!
只不過,年紀大的人,不信這套。
人群中,那個織毛線的老大娘,這會兒就開始碎碎念起來:
“你們這幫小年輕,眼皮子淺的跟水坑似的。那人家廠里,工資開的是高,耐不住人干活多啊。而且在咱們廠里,吃飯、住宿、子女上學、治病的問題,都給你們解決了。”
“你放眼去打探打探,那新開的農機廠,有這本事嗎?要我說,安安穩穩,踏踏實實地過日子多好,何必去那里去撿那幾十塊?”
老大娘說這話,其實也不是沒道理。
至少這會兒,大部分人聽到她的話語后,多多少少打消了去新農機廠看看的念頭。
不過,人群中,還是有一部分萌生了不一樣的心思。
一個月五十塊的工資,還有各種獎金。
最關鍵的是……多勞多得,按勞分配。
不用擔心被人搶功勞,也不用擔心努力都是白用功。
這難道不比眼下死氣沉沉的東方紅農機廠要好?
……
振興僑誼農機廠。
也就是陳振東剛建立起的草臺班子。
在這一段時間的發展下,廠子的雛形已然形成,而原本的草臺班子,也隨著規模擴大,愈發像模像樣起來。
此時。
老邵看著新鮮出爐的一輛小型手扶拖拉機,他一直以來老實謙遜的面容上,此刻卻露出無比燦爛的笑容。
陳振東也看著這個鐵疙瘩。
即便還沒有噴漆,但是從這輛手扶拖拉機的外形上面來看,緊湊型的框架、可折疊的操作桿、發動機和傳動鏈上面的防護罩設計,都體現出這幫技術員和技術顧問的巧思。
他們并不是沒有能力研發新東西,只是原先在東方紅農機廠的環境中,根本沒有他們的用武之地。
尤其是老邵,此刻對著這輛新產品,更是侃侃而談,大有說上一天一夜的架勢:
“陳老板,這款小型手扶拖拉機,在動力系統方面,借鑒了MT3-80的D-249四缸柴油機的平衡軸技術,即便是縮缸后,也依然能夠提升功率。”
“同時,我們還參考了MT3-80的冷啟動技術,移植到小型機后,簡短了啟動時間,大大方便了操作過程,更變得更加耐造……”
當然,說來說去,小型拖拉機最大的優勢,就是體積小,造價便宜。
不過話說的再好聽,是騾子是馬,還得拉出溜溜。
那邊的陳立民見狀,就順勢開口:
“陳老板,咱們馬坡屯剛好有代耕的活計。要不……咱拿這拖拉機試試?”
此話一出,農機廠里面的所有人,幾乎都是目光灼灼地看向陳振東。
他們也想要知道,這模仿了蘇聯拖拉機的新產品,究竟能不能在縣里的國營廠子中,殺出一條血路來。
產品好,賣得出去,廠子效益就好。
而廠子效益好,最終得益的,還得是他們這些職工。
陳振東也沒賣關子,直接開口:
“咱們說好,那沒用。咱得去老鄉看看,他們說好,咱們的產品,才算是真正的。”
“農機廠,農機廠,咱們的廠子,還得是根植在農民同志的群體中。老百姓的口碑,那才是真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