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劉琦早早出門,趁著夜色直奔皇宮內。
昨日朝會,少帝劉協詔命他劉琦伴讀。
劉琦自然不會相信,小皇帝冒著董卓的大不韙召他伴讀,就只是為了讀書。
看看小皇帝要做什么。
剛入皇宮,就有新的黃門侍郎將劉琦引入宮廷。這小皇帝對他還是禮遇有加。
劉琦嘴角輕笑,如此禮遇,他在董卓那邊的地位自然越發的降低。這一點這個年僅十二歲的少帝是真的不清楚?
只怕未必!
“庶民劉琦拜見陛下。”
白身就這點不好,這種最正式的場合,就只能自稱庶民。
“皇兄勿要多禮,快快近前說話。”劉協看到劉琦,表情一下子就變得欣喜萬分。仿若是見到了什么至親之人一般。帝王禮數全完不顧,招著手讓劉琦靠近些。
此處并不是學堂,也不是大殿。而是劉琦的寢宮。
在寢宮之內召見劉琦,還讓劉琦上前說話。
只怕無需片刻,這里的消息,就已經傳遍長安了。
“陛下,今日草民是奉詔來做陛下伴讀。此時應當陛下聽學之時。還是快些換洗才是。”
劉琦只是站在寢殿的門口,并未上前,反倒是出言勸解,提醒劉協該聽學了。
漢,五日一朝。
昨日剛剛完成大朝會,這幾日除非有特殊情況,自然是沒有朝會的。
一般的事情,都由三公九卿運作。劉協自然該去聽太傅講學。
誰料劉協聞言卻哈哈大笑起來,笑著笑著眼角竟似有淚水:“皇兄說笑了。朕可曾還有太傅講學?”
“朕之太傅袁隗也。然袁太傅滿門皆亡。”
說到這劉協停頓了一下,竟未著履,向著劉琦走來:“新任太傅劉虞可曾入京赴任?
未曾!
皇室宗親,卻拒絕朕的旨意。拒不奉詔。皇兄你說這對嗎?”
說著,劉協竟然主動上手觀察起劉琦的傷勢。
劉琦自是沒有答話。
這一點他又怎能不知道,無非是裝傻。昨日劉協召他伴讀,本就是個笑話。
“今日皇兄奉詔前來,朕很高興。真的。這大漢還是有皇親向著朕的。”而且不待劉琦說話,劉協快速的說道“皇兄,昨日皇城之傷。不是朕做的。”
說話的時候,劉協低著頭,好像是受到委屈的孩子一般。
十歲。
劉協自出生,至今方才十歲。卻經歷許多。少時得靈帝疼愛,靈帝身亡又卷入爭端。終劉辯登基。
成為了這一代的弘農王。
董卓入京,卻又登上了帝位。短短十年的時間,經歷了太多。
對于劉協劉琦天然不想接近。
如今的長安,只是一個更大的困獸場,或者稱之為蠱場。
若無荀攸刺他的一劍,董卓未死,劉琦絕不見劉協。他的皇室宗親身份,一旦和劉協走的近了,那便是一場災難。
在這儒學盛行的時代,天子便是國家之魂。
挾天子以令諸侯;奉天子以令不臣;亦或董卓這般,直接另立新帝,把持朝政。那洛水之誓前。天子便是一切的中心。
始皇統一天下,高祖劉邦建立漢朝。這天下之爭,爭的便是天子。那是一把大義的刀,殺人于無形。
昨日答應劉協,只是因為有這樣一個機會。一個讓他劉琦可以私下見一見這位十歲帝王的機會。這便是荀攸一劍帶給他的一個機會。
劉琦想要確認一件事。
一件很有可能幫助他快速崛起,成為這長安贏家的事。
現在他已經確定了。既然確定了,剩下的就是利用它完成自己的最終目的。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庶民之祖,亦是高祖血脈。享皇親之利又怎可摒皇親之責?故陛下所愿,吾往矣。”劉琦起身對著劉協認真的行了大禮。
劉協看著劉琦此番的行為眼神閃動。
不由得想著,這些時日他深信之人對他說的話:“煩請陛下試一試這劉琦,到底可用否?臣相信陛下的判斷。”
“皇兄,朕沒親人了。朕的皇兄死了,朕的祖母死了。這大漢朕不知道該怎么辦。”劉協臉上的神情越發的委屈。
劉琦上前輕輕的將劉協攬在懷中:“陛下,您做的很好了。
庶民在,這長安朝廷,滿朝文武皆在。
如今陛下尚幼,諸多事情無法親臨。陛下如今要做的,就是保護好自己。讓自己安全的成長。”
劉協掙脫了劉琦,表情變得有些猙獰,但聲音很小,小到只有身邊的劉琦能夠聽見:“朕要殺董卓,皇兄可助我?”
聞言劉琦神色微變,只是靜靜的看著劉協:“陛下信我?”
劉協的神色變得極其正式:“皇兄敢冒董卓之大不韙前來見朕,朕如何不信。”
劉琦正色:“那就請陛下安心學習。庶民自當為陛下竭盡全力。”
劉協沒有說話,怔怔的看著劉琦,那眼神仿若在說:“朕要聽你的計謀。”
“陛下庶民也沒想好。如今董卓勢大,這皇城之中都是董卓的耳目。更不要說長安了。想殺董卓絕非一日之功。若謀劃稍有偏差,則萬事休矣。
庶民一直以來觀董太師乃是忠君之人。未曾想過此事。
但陛下之命,臣必不推辭。
故而,容庶民思慮一番。近日必將向陛下回稟。”
劉琦輕輕的搖頭,聲音平靜。
劉協看著劉琦似乎在思考著什么:“皇兄說的是實話。朕愿意信你。
那皇兄就先去。待朕沐浴更衣之后,一同聽大儒將學。”
劉琦聞言也再沒有多說,只是行了一禮便退出了寢殿。
“司徒怎么看?”
劉琦走后,劉協的表情沒有了之前的種種,反倒是平靜異常。
寢殿的隱秘角落,王允緩緩走出:“陛下也聽聞了。這劉琦雖是皇裔。卻也與董卓同流。
臣早言,此子與那董卓孫女,交情頗深。
董卓已有心,招其為孫婿。
陛下何故還在猶豫?”
劉協聞言良久無語,最終緩緩的點了點頭:“那便依照司徒公所言除之。朕不再做阻攔。
這大漢一朝,皇親也好,公卿也罷。忠心朕之人少矣。”
王允聞言,向著劉協行了一禮:“昨日未除此子,只怕此子謹之。此事交于老臣,定然讓陛下滿意。”
“司徒王允于建安年,秘密縐帝劉協。誅殺叛臣琦與宮。著時黃門侍郎荀攸,殺之。帝仁,未盡其事。留生機于琦。于寢中見琦,聲淚俱下痛斥不臣。
然琦無動于衷。方其心如煉獄。無君無臣。
備每想其此事,皆感慨。仁依分人,于琦此種種,仁乃毒,與己之毒。”
——新漢書·劉備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