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木版年畫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木版是指制作的材料和工藝,年畫是指一年四季中根據節氣時令,在民居建筑、庭院樹木或生活用具上張貼的民俗畫。宋代稱作“紙畫”,明代稱作“畫貼”,清代稱作“畫片、畫張、衛畫、花紙”等。直到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李光庭在《鄉言解頤·卷四》記載的“新年十事”中始見“年畫”這一條目,“掃舍之后,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在 2006 年制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時,將此畫種定名為“木版年畫”。

平陽位于山西省西南部的晉南盆地中心,黃河中游的三角地帶,境內東有太岳山、太行山,西有呂梁山,汾河由北向南蜿蜒而過,形如玉帶,境內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素有“棉麥之鄉”“膏腴之地”的美譽。郝經在《河東罪言》中記載:“金源氏(即金朝)亦以平陽一道甲天下。故河東者,九州之冠也。”平陽其地理位置偏安一隅,歷代戰爭較少,文化普及,人才輩出,與西安、洛陽隔河相望,交通便利,南通秦蜀,北達幽燕,東西連貫魯隴。

平陽東西兩山多產梨樹、核桃樹等,沿河又多產棗樹,它們木質堅硬、紋理細膩,是雕版的最佳材料。平陽雕版多用棗木,素有“棗版”之稱,又因地處平水之陽,故稱平陽雕印為“平水版系”。附近的平川產棉,上黨產麻,稷山產竹,都是造紙的最佳原料,歷代生產的“平陽府紙”“上黨麻紙”“稷山竹紙”等品種,都是進貢朝廷的上等紙料。相傳東漢時期,蔡倫曾來平陽造紙,城內有蔡倫廟,死后葬于運城蔡倫溝,留有墓志碑記。除此之外,絳州產筆墨,蒲州(今山西永濟)產墨紙,都給平陽雕印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物質條件。

木版年畫源于雕印的木刻畫,魯迅先生在《北平箋譜》中認為,“鏤像于木,印之素紙,以行遠而及眾,蓋實始于中國”。可見木刻畫的緣起在中國。目前現存最早的木刻畫是 1900 年在敦煌千佛洞發現的唐咸通九年(868)印刷的《金剛經》扉頁。而后,木刻畫經歷了佛畫、書籍插圖等功用后,在民間以木版年畫的形式盛行開來。歷代的官府很早就在平陽設置專門的出版機構,服務官辦和管理民營書坊、書鋪,發展至金代時,成為全國雕版印刷的四大中心之一。

平陽木版年畫,起源于古代山西河東路的平陽府,自宋、金始,到明、清年間已流傳甚廣且影響巨大。目前存世最早的年畫《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俗稱《四美圖》)與《義勇武安王位圖》(俗稱《關公像》),是證明金代平陽地區木版年畫盛行的重要圖像資料。年畫史學家王樹村認為,只有平陽可以說在金代就有了木版年畫,因有實物遺存為證。伴隨人口流動和文化交融,平陽木版年畫東向河北、山東,西向陜西、西北,南向洛陽、開封,北向內蒙古、東北,逐漸鋪陳發展開來,對各地年畫影響深遠。至明、清時期,僅臨汾城內就有益順畫店、德隆畫店、興昌畫店、信誠老店等,還有洪洞縣的瑞蘭齋、天泰成畫局,曲沃縣的同成紙局等多家銷售年畫的畫店紙局。農村自制的木版年畫更是遍布各地,每年臘月,晉南地區的城鄉集市上,各畫店、紙局擺攤售賣年畫、對聯、窗花,場景頗為興盛。

平陽木版年畫有門畫、中堂畫、窗畫、墻畫、燈畫、拂塵紙、團花、貢箋、條屏、魁頭、桌裙等二十一種體裁,題材內容多為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美人娃娃、花鳥走獸、神鬼仙佛等,并隨著年節時令的更替和民情風俗的演進而變化,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在我國繪畫史上譜寫了濃墨重彩的華章。

李光庭撰:《鄉言解頤》,石繼昌點校,中華書局,1982,第66頁。

郝經,《郝文忠公陵川文集》,秦雪清整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第447頁。

魯迅、西諦編《北平箋譜》,中國書店,2014,第2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朐县| 神农架林区| 灵武市| 阿坝| 会宁县| 岗巴县| 宁明县| 瑞金市| 伊宁市| 巍山| 五原县| 长丰县| 汶上县| 雷山县| 阿合奇县| 句容市| 兴山县| 瑞丽市| 龙陵县| 阿克苏市| 宜君县| 贡觉县| 合作市| 巴里| 色达县| 永靖县| 东安县| 龙门县| 仙桃市| 琼海市| 浙江省| 吉林省| 曲阳县| 锡林浩特市| 南陵县| 苍溪县| 临沭县| 闻喜县| 秦安县| 枣庄市| 称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