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花饃,作為中國北方農村地區一種普遍存在的民間藝術形式,除日常食用外常常被用于人生禮儀的各種場合,因此又被稱作“禮饃”,也被稱作“面塑”“面花”。聞喜縣被譽為“花饃之鄉”。這里的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了一種充滿樸素鄉土情感和濃厚生活氣息的民間藝術——聞喜花饃。
聞喜縣獨特的自然地理、歷史人文及民間文化環境,是聞喜花饃產生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古河東稷王山麓的峨嵋臺地,是農耕始祖后稷誕生地和教民稼穡、首育五谷之地。民以食為天,晉南人愛吃饃,長久以來這一切都為聞喜花饃的產生、演變、豐富與發展奠定了天時地利的優越條件。經過數千年的發展,聞喜花饃以其精美的造型設計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被公認為民間面塑藝術的代表之一,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和推崇。
聞喜花饃作為一種面食,其造型精美獨特、色彩明艷靚麗,寓意豐富多樣,其制作過程和用途都反映了當地豐富多樣的文化傳統和社會生活。在花饃制作過程中,藝人們以熟練的手法進行制作,如揉、搓、捏、剪、壓等,再配合以蒸、烤等烹飪方式,使得每個花饃都顯得生動逼真,仿佛擁有了生命一般。
作為山西省聞喜縣的特色文化符號,聞喜花饃已經成為當地重要的文化代表之一。據《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北卷·聞喜縣志》記載:“地產十九為麥,常食唯一于饃,面條多以作湯,烙餅間以待客。婦女往來所攜惟饃,歲時伏臘饋遺,亦惟饃,俗謂之‘饃饃禮’。”①在不同的場景下,聞喜花饃被賦予或美好,或悲傷,或神圣的含義,這些含義都具有鮮明的文化指向和表述模式。在婚嫁禮俗到節慶風俗中被賦予的特殊文化內涵,是聞喜人審美觀念的體現,同時也是聞喜民俗風情、價值觀念、精神世界的載體,因此得到了繼承與發展,流傳至今。
隨著科學技術的興起和經濟的繁榮、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以及社會發展和文化的進步,聞喜花饃的現代美學價值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和認可。因聞喜花饃技藝獨特、歷史悠久,在 2006 年與定襄面塑、焙面面塑、新絳面塑共同作為山西面塑藝術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以其獨有的食用、觀賞、禮儀功能,作為傳統美術——面花的成員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都是對聞喜花饃的肯定和鼓勵。
聞喜花饃,不僅是對古老技藝的傳承,更是在后人的創新推動下,發展成“舌尖”上的產業。無數聞喜人,靠著花饃,“蒸”出了熱氣騰騰的好日子,同時聞喜花饃這一傳承上千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在聞喜縣委、縣政府的推動下,“活”了起來,“走”了出去。
然而,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快速推進,許多傳統文化和手工藝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機械化的生產方式、快節奏的生活模式、新興文化的沖擊,使聞喜花饃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也正在逐漸失去其原有的生存環境和社會需求。
為了保護和傳承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本書將全面深入地介紹聞喜花饃的歷史淵源、制作技藝、文化內涵以及其在當代社會的傳承與創新發展。希望通過本書的出版,讓更多的人了解并關注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同時,我們也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對聞喜花饃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和重視,進一步推動民間藝術的保護、傳承和發展。
吳白瑩
2024年3月
①丁世良,趙放:《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北卷》,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第6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