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遼東事變!
- 明末:崇禎二年重建大明
- 念久長合
- 2994字
- 2025-03-27 08:58:30
關寧錦防線,天氣已經漸冷,一些地方的屯堡已經下了雨夾雪,呼嘯的寒風吹過已經在就任薊遼督師四個多月的孫傳庭臉頰上,頓時生起了一層水花。
他身側有三十來個生員出身的將佐,所有人背負大弓和箭矢,身穿厚重的鐵質札甲,腰掛各式長刀,勒馬前行。
距離這些將佐身后的,是成隊的明軍輕騎,這些軍隊只有少部分前列的騎兵身披鐵札甲,中后的騎兵絕大多數還只有皮甲帶棉甲的,只不過冬裝里頭裹了厚厚一層皮毛,是一副正常情況下的遼東騎兵狀態。
此刻的孫傳庭是帶著五百親騎,正在從中前所趕往永安堡的路上,檢查防御。
這段時間,他一直在訓練并安置遼人新兵,增加包括永安堡、鐵場堡兩堡的兵力,永安堡擴建了一些,從開始的三十七名明軍,增加到十四名“夜不收”輕騎,另有五十六名明軍步兵,由一名百戶率領,并且增加了十六支斑鳩大銃,增加堡內的弓箭四百支,甚至孫傳庭在第二個月,還在永安堡專門搭了一個擁有兩門虎蹲炮的小炮臺。
這一次的話,孫傳庭就是要親自再去看看,眼下的永安堡比之前提升了多少防御能力。
他望向道路兩側,勾連牛心山群山的一系列起伏,遙遙望去,雨雪交雜在霧水中,瞧不真切,左右將官隨他一同探視,原來是遙遙觀望,可以看到極遠處的漸漸清晰的永安堡影子,堡內遙望,卻是不見有燃燒篝火的煙火。
孫傳庭上任后,就下令在諸多城堡內,在未見敵寇時,是不準有明火和放煙的,這就是嚴令,以免明遼軍之間有消息出錯的情況,當然實在不行他也有安排在堡后方的十六騎可以四處通報戰況。
不再多想,孫傳庭繼續朝前行進,眾將官連繼續趕路。
“嘭!”
一聲驚響!
孫傳庭以及身后的數百騎兵頓時面色大變,朝著傳出這動靜的方向望去。
“督師!是斑鳩銃!是斑鳩銃的聲音!”一個親兵將佐反應過來,大聲道。
其實不用他提醒,這孫傳庭早已有了反應,但他只是皺眉,看向遠處藏在雨霧中,正在徐徐升起黑煙示警的永安堡。
孫傳庭只是思索一瞬,取下一枚令牌遞到一人胸口,連忙看向左右兩人道:“你二人立刻分去中前所和寧遠請援兵,命寧遠總兵吳三桂即刻馳援于我!”
隨后他看向身后數百騎,大聲道:“事態緊急!眾將士,隨本督馳援永安堡!”
官兵們有不少人露出怯色,但也有人應聲喊道:“殺建奴!殺!殺!殺!”
“殺!殺!殺!”
不少人喊著殺奴兒之類的話,表情興奮。
明遼軍的戰力與后世小說中徒有虛名,個個患有恐蠻癥臆想明軍不同,真實的明遼軍是能夠堪比老滿洲的善騎射精兵。
人數在數月前,總計才不過九千騎,算上不久前,朝廷撥到的四千匹戰馬,總計可用的算上新騎也就是不過區區一萬三千人。
比起滿清的五萬騎兵,是完全不可能正面對抗數倍的滿洲騎兵的。
事實上大明朝為什么壓制不住努爾哈赤,就是因為在萬歷年間,整個大明朝的六萬在冊戰馬,在朝鮮之戰中,餓死病死了足足四萬匹!
也就是輪到和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之戰時,明軍可用的騎兵是只有大概一萬多點的樣子,這樣數量的騎兵,又是分兵來用,自然是不可能打贏努爾哈赤了。
局勢就是這樣,這也是朱由檢為什么會大肆在關內關外尋找戰馬的原因。
就在遼東發生突變的時候,錦州城外的幾處屯堡相繼告急,祖大壽第一時間率領自己的七千騎家丁趕往,從錦州出城開始馳援。
相繼告急的還有薊鎮的喜峰口一帶,只是這里的滿蒙騎兵遇到了一支精銳明軍的阻擊,有二百余明騎在騎射上,竟然打退這里進攻的滿蒙騎兵。
二者對抗的第二日,一些滿洲來的漢軍旗包衣有人認出來了,稟告當地的滿洲大爺道:這是明朝皇帝的親衛,錦衣衛。
事實上努爾哈赤的不少老滿洲是能夠認出錦衣衛的,因為錦衣衛在朝鮮之役里是有出現過的。此時被錦衣衛射懵的滿蒙騎兵得知是錦衣衛,領兵的滿將感到吃驚,隨即命人去了后方傳信,請求援兵。
雙方其實都請求了援兵,錦衣衛的緹騎開始收拾第一天的戰場,在滿洲建奴搶走不少的尸體后,依舊割走了首級六十二顆,暗甲二十一副,棉甲三十副,輕弓七十張。
但比較起來,錦衣衛緹騎自己的損失也是極其慘重的,二百名錦衣衛,第一天的交戰,就有戰死者七十一人,傷者三十八人,箭傷穿透了札甲,破壞掉特賜下的輕質鎖子甲,又擊穿了里頭的棉衣!
這樣的重甲本身就極重,已經超過了五十斤,再加上里頭裹著一件棉衣,重量已經逼近五十三斤。
好在有大宛馬的速度,不至于在和滿蒙騎兵的騎射中落于下風,并且在比自己人數多上數倍的對手,憑借甲胄優勢,錦衣衛獲得此戰勝利。
直到落日西沉的時候,錦衣衛才得到了己方支援,第一支趕到的騎兵,同樣是錦衣衛緹騎,一共是六十余騎,而遠處趕到的則是百余騎的滿洲白巴牙喇兵,一身厚重的銀白色札甲非常顯眼。
這一支來到現場的騎兵,都是清一色的明盔明甲,身材壯碩高大,有人持著紅旗,這些人都是代善的人馬。
巴牙喇中有將佐統領者在與在場的滿蒙騎兵統率者交流后,感到驚訝。
事實上他們兩支都是后金的前鋒騎兵,此刻巴牙喇就是斥候后方的一股支援力量,要求就是在主力騎兵趕到前,突破喜峰口。
但眼下是沒有突襲拿下喜峰口,并且了解到了眼前這股明軍的身份,這些滿人根本就沒有猶豫,哪怕是天色漸晚,這些個精銳巴牙喇,也就是俗稱“白甲兵”的騎兵部隊,開始沖著明軍錦衣衛處于緩坡的喜峰口外陣地移動!
原本來到此地的錦衣衛援兵,就不多,加上剩下沒有中箭的錦衣衛緹騎,總共不過區區一百五十余騎,中箭的絕大多數明軍此刻已經喪失繼續作戰的能力了,在剛剛的二者休兵時間被拉到了屯堡內。
現在,戰事再起,錦衣衛紛紛上馬,開始繞著緩坡開始稍微分散著兩邊方向渡步。
喜峰口是一個山口關隘,并非后世積累水源后的情況,兩側有高坡,而一旦通過喜峰口堡,就可以避開高千米的燕山,騎兵可以通過這里,突破過去就進入關內了。
而這一段是無法通過加城防來彌補的,真要做到建造城墻之類的方案來改造,那人力物力海了去了,只要人在此處認真判斷,就會得出一個答案,不可能,不要說明末的年代了,就是從嘉靖開始搭建,到了崇禎末年,這一段城防拉上幾十萬民夫,都不可能搞得定。
這也就是朱由檢為什么如此重視喜峰口堡的重要性了。
無論如何,他都要拿著自己最好的騎兵來守住這一段。
巴牙喇們在靠近錦衣衛的同時,已經取下了自己的弓箭,個個身材比先前與錦衣衛對射的滿蒙騎兵要壯碩一圈,但是雙方都裹著重甲,其實完全看不出明金這兩邊有什么差距,在巴牙喇這幫滿洲兵眼中,也感覺這些個明軍出奇的魁梧,感覺連個子都比自己要高出大半個頭似的。
但實際上是大宛馬太高大了,要不然這些個明朝錦衣衛大漢,還是和這些滿洲兵差不多的身材。
當巴牙喇開始沖鋒時,遠處兩支錦衣衛騎兵也開始快速移動起來。
雙方離得越來越近,在某一個瞬間,雙方陡然拉弓,開始不斷朝著對方射擊起來。
明軍占據了兩個緩坡,并有大概二十米的緩坡高度,以大弓射擊,而滿兵的巴牙喇使用的依舊是常用輕弓,射速快一截,也十分默契的分出兩部,朝兩個緩坡發動沖鋒。
不間斷的射擊,雙方都有人不時的倒下,巴牙喇眼見己方沒有占到什么便宜,便在統率他們的人一聲吆喝下,開始沖坡,企圖接近明軍,利用距離拉近后,用射速快、更密集的箭矢壓制明軍的大弓。
雙方箭射了半天,都倒了許多人,巴牙喇基本上中箭即倒,明朝錦衣衛配的都是大弓,一箭破掉札甲,還是比較輕松的,基本上中箭就能透甲,而巴牙喇所配的輕弓,在面對鐵札甲質量比己方工藝更好一些的錦衣衛時,是相當憋屈的。
透札甲者不少,但一旦透過甲片縫隙的話,那也是能透過札甲,穿入不少的。
于是乎,一大片倒下馬匹的兵倒地哀嚎,兩邊距離只剩下不過三四十米后,明軍一個個左手抓弓夾住馬的韁繩,右手一拔,卻是雪亮的雁翎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