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公無需顧慮,目前形勢并沒有糟糕到需要棄城而走的地步。”
馬良自然也不會支持放棄江陵,雖然如果真到萬不得已時候確實該奔走江夏。但那樣,就相當于馬良這大半年的努力全白費了。
“現在我們應當先穩住江陵城,修繕城防,為與曹軍作戰做準備。同時,致信去夏口與長公子聯絡,與其一起封鎖漢水水道,互為犄角之勢為上。”
“除此之外……玄德公還記得某之前跟您說過的那三策嗎?”
“是聯吳抗曹?”劉備記性很好,立刻就回憶起來。
“沒錯,現在曹軍南下,荊州動蕩。咱們與江東已是統一戰線,這個時候應當聯合一切可聯合的力量,共同抵御曹軍。”
“但長公子與江東孫權乃世仇,且剛剛黃祖才死在江東水軍手上。就算長公子愿意摒棄前嫌,孫權也未必會同意……”劉先眉頭皺起,開口質疑道。
“大概會,孫權十八歲上位,之后能掌控江東這么多年,必然是聰明人。在當下情況,孫權肯定能看的明白的。”諸葛亮則贊同馬良的觀點,同樣力主劉備聯吳抗曹。
見馬良與諸葛亮皆主張聯合東吳,劉備也不再遲疑。不過對于荊南,劉備依然略有顧慮,
“荊南四郡人口百萬,勢力依然不容小覷。吾還是以為當趁曹軍未至前,盡快出兵討伐才是。”
“大哥說的是,馬上要跟曹操拼命了,背后還能有敵人像什么話?”張飛也是暴脾氣,立馬站起來請戰道,
“大哥,給我三千人馬,定能在曹軍來之前把荊南四郡全都打服!”
對于劉備的顧慮,,馬良卻是擺擺手,慢悠悠的道,“玄德公無需著急,荊南四郡不服江陵,未嘗是壞事。”
“對荊南出兵自然是必要的,但正如孔明所說,荊南本身就是太大的威脅。即便不出兵,僅在蒼梧的夏侯將軍,就足以將其拿下了。”
“倒不如留著荊南四郡,給曹操留個念想,也好找機會破敵。”
不管是諸葛亮,還是馬良伊籍,都沒把荊南那點人當回事。自張羨之后,劉表多次打壓荊南,本來就翻不起什么浪花。
聽完馬良的分析,劉備終于是放下這件事,微微點點頭道。
“既然如此,那就依季常所言吧。但若要聯絡江東,當有人引薦,季常覺得……”
話音未落,外面就有親衛進來匯報說江夏劉琦派來人,同時說帶來了一個江東的客人來為劉表吊喪。
“玄德公,這不引路人就來了?”馬良笑道。
劉備頓時啞然失笑,微微點點頭贊同馬良的話。很明顯沒人相信這是來吊喪的,這就和張繡不可能參加曹昂的葬禮一個道理。
很快,在劉備的召喚下,來自江東的使者被帶了上來。
“江東魯肅,奉孫將軍之命,特來荊州吊喪。”
魯肅見到劉備,拱了拱手鄭重的說道。
“原來是江東魯子敬,久仰大名。”劉備立刻拱拱手,相當給面子的回禮道。
當然,雙方都清楚這是逢場作戲。所以在客套完之后,魯肅立刻好切入了正題。
“之前經過江夏,已經見到長公子琦。但劉公子尚無主意,而是忙于準備突襲襄陽,所以無心情理會,只能前來江陵。”
“現在見左將軍在此,不知打算去哪里?”
聽到這個,馬良立即不留痕跡的給劉備使出了一個顏色。劉備隨后微微嘆息了一聲,苦笑著回答,
“原本打算為荊州死戰,結果劉琮投降,將景升的家業拱手相讓。不過吾絕不降于曹賊,今與先在江陵抵抗,倘若不敵,則向南投奔吳巨去。”
“吳巨兵少糧微,其部眾尚不能自保。縱使左將軍去了,又能有什么作為呢?”魯肅眉頭緊皺的搖了搖頭,嚴肅的對劉備道,
“吾觀左將軍尚有部曲,且占據江陵。現在倒不如隨我去見一見孫將軍,我們也能相互聯合,共同抗曹。”
見魯肅主動開口,劉備瞅了馬良與諸葛亮一眼。見二人都微微點頭劉備心里就有底了,立刻露出求之不得的神情道,
“孫將軍有心,吾甚感感激。可惜今江陵尚需坐鎮,吾命孔明與季常代替我前去江東吧。”
“可。”魯肅也不挑,直截了當的同意下來。
至此,歷史的車輪,開始轉動起來……
…………
…………
…………
當劉備在江陵與魯肅歷史性會面之際,曹操也帶著大軍進入了襄陽。
在蔡瑁蒯越的推動下,整個襄陽不做抵抗,城門打開以迎接王師。曹操就這樣不費一兵一卒,輕松拿下了幾乎整個荊北。
順利進入襄陽,曹操坐在了劉表原本的座位上,以漢丞相的身份受降了整個荊州。同時第一時間將劉琮改封為青州刺史,并命人將其護送去許縣。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并沒有對劉琮有什么殺心。曹老板對待被俘的敵人,多數時候是非常寬容,很少有問責的情況。
唯一一個被曹操俘虜所殺的,也就呂布了。
把劉琮打發走,并著重給蔡夫人一點點目光后,曹操注意力回到了這幫荊州官員。蔡瑁,張允,蒯越,傅巽……這一班荊州士子都滿懷期待,等候他們望風使舵的匯報。
呵……
曹操輕輕搖搖頭,隨后當即以陛下名義分封列侯。荊州士子先投降者受封列侯十五人,同時下令荊州百姓“與之更始”。
尤其是蔡瑁和蒯越這種重量級人物,曹操名義上給予了很大的優待。其中蔡瑁受封曹軍水軍都督,負責統轄所有水軍。
而蒯越,曹操則以“唯喜得異度”的說辭加以安撫,許諾以光祿勛。
不過,封賞完后,還沒等荊州士子們高興,曹操卻突然話鋒一轉,悄然露出了他的獠牙。
“諸位皆荊州重臣,今日能重歸朝廷,自然甚好。不過現在荊州并不太平,劉備,劉琦據荊州南部負隅頑抗。”
“在諸卿看來,這樣的頑固不化者,吾該如何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