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江東水軍真的撤了!”
在夏口城外,劉琦一聲大喊,把正聚精會神觀察浮漂的馬良嚇了一跳。眼瞅著終于有上鉤苗頭了,馬良連忙遙遙揮手試圖阻止劉琦。
然而興奮的劉琦自然不在乎這個,依然快步走上前,徹底嚇跑了馬上咬鉤的魚。
“長公子,有啥大事,讓你如此興奮?”對此馬良氣得不行,真恨不得把劉琦扔下去打窩。
我容易嗎?來夏口這么久了收獲寥寥,好不容易有次機會不空軍,還被劉琦打斷了。
“先生真乃神人也,一封書信去江東,竟然真的讓江東水軍退敵了!”劉琦絲毫沒有壞別人好事的自我認知,依然笑呵呵的說道,同時把戰報遞給馬良。
據江夏的斥候探查發現,在昨夜,江東水軍已經連夜拔營而走,退回柴桑。這個發現不僅震撼了劉琦,甚至文聘都有些難以置信,如此棘手的江東兵馬竟然會因為一封信而退兵。
所以,劉琦在興奮之余,還有些好奇馬良到底寫的啥。
“先生給孫權寫了什么,讓孫權如此迅速的把部曲撤走了?”
“咳咳……長公子還是不知道為妙,反正不是啥好事。”
馬良則是打了個哈哈,并不打算給劉琦解釋清楚。即便劉琦表現的相當好奇,但馬良依然堅決的保證了劉琦無知的權力。
不過雖然大概能確定孫權會撤兵,但如此果斷的退兵也有些出乎馬良的預料。
馬良寫的內容也沒多復雜,就是簡單的給孫權列舉了一下目前形勢。著重介紹了曹軍南下的威脅,以及他江東內部可能沒那么團結的問題。
若是孫權有自信憑借自己壓得住江東豪族,那馬良這一封信就毫無意義了。但孫權如此迅速的把周瑜撤了回去,很明顯他自己都拿不準能不能壓住。
而且最主要的是,眼瞅著曹軍就要南下了,荊州面對曹軍的壓力可比他江東大多了。若是這個時候他跟荊州拼個你死我活,就算打贏了,曹軍一南下他孫權也穩不住。
當然,這些也不便跟劉琦聊開,不然這位長公子又得精神內耗了。
“既然江夏之危已解,某也該辭行去江陵了。”既然魚已經嚇跑了,馬良也沒興趣接著待下去了。在站起身伸了個懶腰后,馬良再次向劉琦辭行。
這一次,劉琦沒理由繼續挽留馬良,只能拱手與馬良道別。
至于孫乾,更是等候多時,馬良與劉琦辭行后,立馬拉著馬良直奔江陵。
江陵在荊州腹地,為南郡治所,可以說是荊北第一重鎮。誰能占據江陵,很大程度上就能取得荊州的歸屬權。
因此,馬良在發現只靠江夏不夠用的時候,立馬就盯上這里了。而由孫乾引薦要拜會的荊州別駕劉先,就在江陵。
看得出來孫乾面子不小,馬良隨其在抵達江陵時,劉先就已經派人前來迎接了。沒用多少時間,馬良就在江陵郡守府見到了劉先。
“公祐,許久不見!”作為荊州別駕,劉先倒也沒有太大的架子,又或者跟孫乾他沒啥架子。不過馬良卻明銳的發現劉先身后的一素衣文士,神情頗有蔑視,看上去不是很看得上他們。
劉先行禮,孫乾自然也還禮,雙方客套一番后,孫乾才向其推薦起了馬良。
“此吾之同僚,宜城人馬良,字季常,其通曉大勢,運籌帷幄之道乃吾之所罕見。今吾與其恰好游歷至此,便引薦與始宗相識。”
“哦?與某相識,恐怕沒啥用處吧?若是想要點評,倒不如去找公悌更合適。”劉先顯然是會錯了意,以為是搭上孫乾的線來找他要抬點的,不由笑著打趣道。
“在下馬良,字季常,宜城人也,見過劉別駕。”
馬良拱拱手道,
“點評不敢當,某不過聽聞劉別駕之大名,希望相識一番。”
“原來如此,既是公祐之友,自然也是某之友人。”劉先微微點點頭,隨后看向孫乾,笑著說道。
“對了,也向公祐引薦一下吾之同鄉。”
說著,劉先將跟在他身后的哪個中年文士拉了出來,笑著介紹道,
“此乃吾同鄉友人劉巴,才華橫溢,明法家,善算術,通曉古今。可惜不慕榮利,至今不愿意出仕,也是一個遺憾。”
劉巴?
馬良看了看這個一臉孤傲,幾乎沒拿正眼看過自己的中年文士,也想起對方的記載。
劉巴,零陵人,早年一直沒出仕,屬于無業游民(劃掉)靈活就業者。在赤壁之戰期間,整個荊州不少士子投奔劉備的時候,唯獨劉巴北上投曹。
之后就曹老板派來安撫荊南四郡,只不過工作還沒展開,荊南就被劉備迅速平定。結果無處可去的劉巴一路奔走交州,長途跋涉跑到益州,就是不愿意投劉備。
最后結局也是可喜可賀的,劉備入益州,劉巴徹底無處可去,于是皆大歡喜的投了劉備。
雖然過程不太行,但結果是好的。
不過此時的劉巴,還是那個驕傲的荊南士子。即便面對孫乾,也只是象征性拱拱手,看上去不是很好相與。
孫乾也是混跡多年,依然笑臉相迎,作揖行禮,禮數相當齊全。在一番客套流程下來,最后由劉先提議于江陵府設宴款待孫乾等人。
既然是由荊州別駕做東,自然酒宴規模也不會差。在酒過三巡,幾人大概混熟之后,話題也就聊開,非常順暢的進入了鑒……時局探討環節。
“聽聞別駕在官渡之戰時曾建議劉荊州北伐南陽,與袁紹南北夾擊曹操?”微醺之際,馬良開口問道。
“沒錯,昔日吾曾建議劉荊州趁曹操無暇顧及南方時,迅速北伐破敵。可惜恰逢荊南作亂,干擾州牧主意,以至于錯失良機。”
一聊到時局,劉先不無遺憾的開口道,語氣帶著濃濃的懊悔。
“可惜再后悔也沒用,現在曹操河北已平,日后這荊州當何去何從,誰可為荊州之主,可真是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