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部尚書劉貞蹙眉——這般草莽做派,與朝廷禮制格格不入。但未及訓斥,身后戶部主事已高聲呵斥:“放肆!見上官須行跪禮!”
陳大裘一愣,身后弟兄們卻已嘩然。其中一位嘀咕:“在海上漂了半年,骨頭都僵了,還跪什么……”話音未落,錦衣衛的刀鞘已重重砸在他膝窩。其人撲通跪倒,額頭磕在青石板上。
便是到了異域他鄉,規矩還是規矩,等級森嚴,頃刻肅然。
商賈們最識時務,一下船便伏地高呼:“草民叩見諸位大人!”
匠戶們拖著家小,烏壓壓跪成一片,孩童被母親按著后頸,臉幾乎貼地。
東南漁戶們也有樣學樣。
陳大裘已經服軟,卻礙于沒面子,倒是沒有行跪拜禮,而是抱拳揖禮。
一應江湖好漢也跟著學做。
身穿儒袍的世家宗族子弟們,同樣揖禮。
如此便顯了官威,立了規矩,定了階層。
這一幕,被天上飛翔的雄鷹盡收眼底。
控制雄鷹的朱文奎也看到聽到了。
對此,他沒有干預的想法。
時代的不同,有些事不能以未來的觀念一概論之。
就像馬穆魯克還是奴隸制,明也還是封建制度,這一切已經根深蒂固在明人身體內,并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改變的。
他也沒有向自己子民推廣自由民主然后被君主立憲的想法。
但接下來,場面有了些變化。
最后一艘福船下來十余名衣衫華貴者。
為首老者須發皆白,由身旁人攙扶過來:“老夫乃建文朝翰林院編修周敘!”
劉貞見狀大驚,忙上前攙扶:“周世叔?!”周敘握著劉貞的手,老淚縱橫:“劉貞!你爹與我同科進士,二十載不見,你爹已故,我也老了。”
如此話語勾起了劉貞的鄉情,他感慨道:“是啊。父親在世時教誨我要忠君愛國,我做到了。可惜卻無緣再見父親。”
隨后,他抹去眼角淚痕與老者繼續交談,得知這些人都是建文帝時期的官員,因為拒絕在朱棣當權時入朝為官,都辭官歸鄉隱居,這次看到招賢榜,能動的都來了,不能動的也派出家中子弟前來。
一番交談后,劉貞帶著這批故交先行回城,其他人則交由戶部和工部登記。
登記完后,才會帶回城北,在明人居住區住下。
..........
2000明人已經進城,隨后,從各階層挑選了代表,由禮部官員帶著前往皇宮。
二十余名明人移民代表在皇宮外等候——虬髯綠林豪強、布衣匠戶、綢衫商賈、青衿士子皆垂首屏息。
“皇恩浩蕩,賜爾等入宮用膳。”牛旺德嗓音尖細,“記住規矩——你們無功名官職在身,跪拜時額頭貼地,陛下問話需先叩首再答,膳時不可出聲,箸不可碰碗。”
匠戶王鐵柱的幼子忽仰頭問:“爹,一會吃的肉能帶回去給阿姊嗎?”他是破格允許被帶入宮的唯一孩童,聲音在靜默中格外刺耳。
牛旺德冷眼掃來,王鐵柱嚇得一把捂住孩子的嘴。
宴席設在皇宮西側偏殿,相比中秋宮宴,略顯寒酸。
眾人在宮人引領下入座。
因為皇帝還沒來,大家靜坐等候。
陳大裘低聲嘀咕:“宮里用這等招待我等?”
建文時期的老臣周敘回道“我們現在都是平民,皇帝設宴,尚寶司要設御座,皇太子座位于御座東,諸王依次由南而東西相向設座,群臣四品以上在殿內,五品以下在殿外。若款待平民,當然不可能讓平民與皇帝同殿而坐,這乃尊卑有序,自古的規矩。但這次,陛下將主位設在這里,是要和庶民同宴,你覺得還不夠嗎?”
大家聽了,看向空著的主位,紛紛覺得有理。
鼓聲三響,朱文奎著靛藍常服腰間僅懸一枚青玉佩,出現在宴會場地。
他的主位在北,卻距離大家不帶遠。
這讓眾人感覺緊張,不知道如何應對。
牛旺德走了過來,低聲道:“還愣著干嘛,跪拜禮,呼萬歲。”
老臣周敘帶頭,眾人伏地高呼萬歲。
跪拜中,虬髯大漢陳大裘偷抬眼皮,正撞上皇帝目光,慌忙低頭抵地——他平生殺人越貨膽氣十足,此刻卻脊背生寒,恍覺那年輕天子眼中似有電光。
匠戶王鐵柱渾身發抖,粗糲手掌冒汗浸濕了手心下的泥土。
而其他人,也大都沒見過皇帝,心中同樣誠惶誠恐。
朱文奎抬手令眾人起身用膳,自己卻只拈了片胡荽咀嚼。
這頓宴會,食不知味,大家都生怕自己行為魯莽,壞了規矩。
餐后,宮人撤去食物盤碟,到了皇帝與他們交談的時候。
朱文奎看向幾位綠林豪強代表:“你等,可愿入軍中效力?”
幾人連忙起身離座,跪拜在地:“草民愿為陛下肝腦涂地!”
朱文奎注視他們,探聽心聲。
能聽到的,只不過是洶涌澎湃之情,卻無作亂搞怪之意。
應該不是朱棣派來的奸細。
他轉而問匠戶代表:“你等水密艙手藝可能用于鐵甲艦?”
匠人代表們同樣起身跪拜,老匠人答道:“我年輕時,在水師船廠造過鐵甲艦船,雖不能遠航,卻能防水不漏。”
他沒有說怎么防水的法子,但已經明確有這門手藝。
這正是朱文奎需要的。
他滿意看了眼老匠人,轉又問士子:“如今朝堂急需人才,朕準備開一恩科,你等可愿意參加恩科科舉考試?”
士子代表們激動不已。
他們來自擁護建文帝一脈的世家、家族,官宦,要的就是這場出身。
由老臣周敘帶頭道:“謝陛下。”
宴畢,朱文奎命人抬出十口木箱,賞賜代表們帶回去。
江湖人士得鑲銅腰牌,憑此牌可入中軍都督府,也可由兵部調派加入各處軍隊。
匠戶獲“浩拓御賜”文書,上面明文約定了皇帝在中秋節的承諾。
其他代表,也各自得到了皇帝的賞賜。
這場皇家宴會至此結束,代表們帶著皇帝的賞賜,開心地離開皇宮。
他們回到住所后,將皇宮見聞大說特說,又分發了獎賞,讓這2000移民都有了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