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還是等陛下回來再作決定為妥
- 穿越大秦,我成皇子了?
- 邩鳥無敵
- 2136字
- 2025-02-23 23:54:08
馮去疾聽到這話。
眼神頓時凝固。
幾乎在瞬間,他就意識到這項舉措對世家的威脅。
小公子前些日子可是復制了不少世家珍藏的典籍,準備放入翰林院。
這樣一來,入院的學子將與世家子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盡管考試的具體規(guī)則尚不明確,但世家再想輕易舉薦自家人才,安插親信已是難上加難。
不過話說回來。
這個設想固然美好。
但即便紙張已普及,知識傳播更便捷,書籍數量依然有限,畢竟紙張并非一造出來就有文字。
再者,翰林院場地有限,入學必然也要經過考試。
出身貧寒的人,連字都不一定認全,又如何與世家子弟競爭?
世家終究還是把控著知識的命脈,只不過在朝堂上維持地位變得稍微復雜了些。
“小公子的提議倒是新穎,通過選舉賢能入學,這確實給那些懷才不遇的人提供了機會。”
馮去疾此刻并不知曉,活字印刷術已經在公輸家悄然籌備。
否則他絕不會表現得如此從容。
他心中還認為,世家不僅不會受損,反而在翰林院中會占據極高的比例。
這相當于對世家子弟進行了一次篩選。
畢竟他雖出身世家,但作為秦相,他可不希望朝堂上充斥著不學無術之輩。
覺得世家的權勢穩(wěn)固后,便不再多言。
一旁的李斯卻眉頭微皺。
“小公子,始皇陛下曾有過類似的想法,但最終未能實施,只因如今六國文字各異,有些才華出眾之人,未必識得秦字。”
“再說,考試內容該如何確定?各有所長,儒家弟子不擅長法家學說,法家弟子也不精通儒家學說,但兩者都對國家有益,考試內容又該如何平衡?”
“人生有限,改學其他學派,并非人人愿意。”
嬴政和李斯,曾探討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可行性。
小公子能有這樣的見解,倒是讓李斯頗感意外。
“小公子,微臣有一策愿獻。”
蕭何穩(wěn)步上前,目光堅定。
昨日與嬴子季閑聊時,他提及了選拔人才的難題。
嬴子季的話,讓他茅塞頓開。
僅一夜之間,他便將策論構思完備。
“六國文字各異,我們可以按六國學子分卷,張良兄學識淵博,精通六國文字,此事交給他最為合適。”
“至于考試內容,不必局限于各家學說,應以治國策論為主,各家學說雖不同,但只要能解國策之難,有何不可?”
嬴子季聽完,微微點頭,眼中露出贊許。
老蕭果然不凡,稍一交流便有此妙策。
但轉念一想,制造六國文字試卷的難度卻不容小覷。
即便如今有了紙張,不再依賴竹簡,可要制作大量試卷,需耗費多少人力?
若十萬人應試,便需十萬張試卷,咸陽識字之人恐怕都不夠用。
“如此一來,能參加考試的人數必將大減。”
馮去疾眉頭緊鎖,仍在沉思。
考試的名額有限,分攤到各地就更少了,這對世家大族無疑是利好。
然而,他心中卻隱隱生出一絲不安。
這股危機感,究竟從何而來呢?
“蕭司農的見解,確有幾分道理。”
李斯不由得側過頭去。
他看向蕭何的眼神里多了幾分審視。
僅憑剛才的一番言論,他便看出此人確實有幾分才學。
而且,蕭何并非世家出身,從底層一步步爬到朝堂之上,歷經無數艱辛,深知有才能者想要嶄露頭角的艱難。
李斯自己也是僥幸,得到了始皇的青睞和重用。
但那些運氣不佳的人呢?
如果當初就采納了蕭何提出的制度,何必浪費半生光陰?
李斯身為丞相,這番話無疑是在認可蕭何有資格立于朝堂。
“李丞相過譽了,蕭何所言,不過是受了小公子的啟發(fā),豈敢貪功。”
蕭何謙遜地擺手,將功勞全數推給了嬴子季。
他也是因為長期懷才不遇,所以思考得比較多。
“這項政令雖好,但影響深遠,您雖是監(jiān)國,卻無權擅自推行,此事還是等陛下歸來再作決斷。”
馮去疾話音剛落。
朝堂上大部分官員也隨之躬身附議。
“請小公子待陛下回來再行定奪。”
“此事非同小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還是等陛下回來之后,我們再細細商議。”
“小殿下,您雖暫代監(jiān)國之職,但這任免官員和推行新政,實在是操之過急。”
世家大族在朝堂上的影響力一目了然。
不少持中立態(tài)度的官員,也都紛紛低頭附和。
“小殿下,塞北戰(zhàn)事一觸即發(fā),糧荒問題也未解決,此時人心惶惶,您若強行推行政令,恐怕會引發(fā)不必要的動蕩,對國家大為不利啊。”
馮去疾再次沉聲勸道。
不如等始皇歸來再議,世家內部也能有更多考量。
到那時,他也能主導政令的推行,使之對世家更為有利。
“哦?難道我就不能頒布政令嗎?”
嬴子季瞪大眼睛,盯著馮去疾。
小嘴一撅,顯然不高興了。
那模樣,像是沒得到心愛的玩具。
頓時,朝臣們面面相覷,又是一陣無奈。
始皇怎會放心讓這么個小公子監(jiān)國?
如此重權,握在一個稚童手中,這童言無忌,竟成了影響天下的政令。
幸虧陛下即將歸來,否則真不知會鬧出什么亂子。
這兩個月哄著小公子,群臣們真是心力交瘁!
“十七弟,確實只有父皇才有權發(fā)布政令,你連這都不明白嗎?”
扶蘇無奈地苦笑道。
有時覺得十七弟聰明伶俐,尤其在教導他時,總能說得頭頭是道。
那科舉制的想法也頗為新穎。
但差點忘了,十七弟畢竟還年幼。
“子季,你提出的科舉制度確實有它的道理,但推行起來牽涉面太廣,還是等陛下回來再作決定為妥。”
李斯這話并非偏袒誰,只是覺得如此重大的決策,沒有始皇的點頭,政令難以順利實施。萬一引發(fā)動蕩,始皇回來看到的可不是科舉的好處,而是一堆麻煩事。
到時候嬴政一發(fā)怒,大家都要跟著遭殃。
嬴子季也明白這個道理,點頭道:
“既然大家都這么認為,那科舉之事就麻煩李丞相多費心了,你和蕭何再仔細討論總結,等父皇回來再上報。”
“張良,印刷那些百家典籍的任務就交給你了。雖然現在還不能考試,但教材得先準備好。”
“明白,我會盡快安排。”
張良應了一聲。
馮去疾心里卻突然一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