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河北省
- 中國地理讀這本就夠了
- 韓燾
- 12352字
- 2015-02-06 12:24:12
河北省簡稱冀,省會石家莊,面積為18.47萬平方千米,人口7000萬。河北省位于華北平原的北部,兼跨內蒙古高原。全省中環首都北京和直轄市天津,北與遼寧、內蒙古自治區為鄰,西靠山西,南與河南、山東接壤,東臨資源富饒的渤海。河北省西依巍峨的太行山山脈,北靠雄偉的燕山山脈,聞名海內外的萬里長城從河北北部的秦皇島市、唐山市、承德市和張家口市4市境內穿越而過。河北在戰國時期大部分屬于趙國和燕國,所以河北又被稱為燕趙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冀”這個河北省的簡稱,蘊含和寄托著美好的愿望。河北省簡稱“冀”是由古冀州而來。那么,“冀”是什么意思?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帝王堯,誕生于河北省順平縣,后建都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亦為古冀州之地)。曾在今河北省中、南部活動,河北很多地方,都有關于帝堯活動的記載。東漢時有一部推究事物命名由來的書叫《釋名》,解釋了“冀州”這個地名:冀州位于北方,這里居住過帝王。這個地方有險有易,帝王希望貧弱變得富強,荒蕪獲得豐收,紛亂得到治理。“冀”是個多義字,在漢語里有多種含義,其中有一義是“希望”的意思。在漢語的書面語言中,就有“冀望”、“期冀”、“希冀”這些詞。《釋名》解釋冀州這個名稱的含義,就是在“希冀”這個意義上使用的。這樣,冀州,就是寄予希望之州,那么,如今簡稱“冀”的河北省就是寄予希望之地了。
河北是中國的文物大省,名列全國第三位,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8處,其中保定市擁有47處,為河北第一文物大市。保定,承德,邯鄲,山海關,正定是河北五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著名的有保定直隸總督署、衡水景州塔(景縣舍利塔)、北齊高氏墓群、唐山清東陵、滄州鐵獅子、趙州橋、古蓮花池、定州塔、天河山、邢臺峽谷群、邯鄲趙王城遺址等。
河北目前有國家5A級景區四處:安新白洋淀、淶水野三坡景區、山海關景區、承德避暑山莊。在悠悠歷史古跡的背后,河北省也不乏擁有風景秀麗的自然景觀:飛泉流瀑的國家地質公園天生橋,風光旖旎的白洋淀,北戴河、秦皇島、南戴河、唐山沿海的天然海濱風光,優美旖旎的邢臺南太行自然風光,野趣天成的世界文化遺產淶水野三坡,遼闊壯美的壩上草原,素有“關外第一泉”的赤城溫泉,險峻又不失秀美的嶂石巖……山、水、草原各種景致相映相成,為“燕趙大地”增添了不少色彩。
河北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燕趙大地處于北方,遼闊廣袤,燕山南北,長城內外,自遠古以來就是北方民族與中原民族交錯雜居的地帶,各族人民之間的往來,通過各種渠道在這里匯聚,北方各游牧民族與中原華夏漢族之間,兩種相互區別而又相互依賴的歷史文化在這里融合。中原文化博大精深,獨步風騷,一直在引領著時代的潮流,有漢文化的發祥地之稱,“燕趙多有慷慨悲歌之士”,自古就是英雄輩出的地方,如近代洪秀全、孫中山等。
河北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現在的河北資源豐富、交通便捷、產業雄厚、經濟發達,在全國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河北正在舉全省之力建設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強省。
河北省有何氣候特征
河北位于華北地區的腹心地帶,北京、天津兩市的外圍,自古即是京畿要地。河北屬溫帶季風氣候-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大部分地區四季分明。特點是冬季寒冷少雪,夏季炎熱多雨;春多風沙,秋高氣爽。
全省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為山區、丘陵和高原,其間分布有盆地和谷地,中部和東南部為廣闊的平原。全省年平均氣溫在4℃~13℃之間,7月20℃~27℃,1月-4℃~2℃。各地氣溫的年較差、日較差都較大,全年無霜期110~220天。大體氣溫西北高東南低。年日照時數2400~3100小時;年均降水量300~800毫米。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很不均勻,年變率也很大。一般的年平均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間。夏季降水常以暴雨形式出現。燕山南麓和太行山東側迎風坡,形成兩個多雨區。張北高原偏處內陸,降水一般不足400毫米。1966年7月29日唐山市遵化降雨327.9毫米,為該省最大日降水量。春季降水少,春旱、夏澇對農業生產威脅較大。
中國的第二大平原是哪個
華北平原是中國第二大平原。
華北平原面積約310000平方千米,平原人口和耕地面積約占全國1/5,位于黃河下游。西起太行山脈和豫西山地,北起燕山山脈,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別山,東到黃海、渤海和山東丘陵,東南至蘇、皖北部,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相連,延展在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等5省、2直轄市地境域。華北平原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平原年均溫8℃~15℃,冬季寒冷干燥,四季變化明顯。農作物大多為兩年三熟,南部一年兩熟。平原地勢平坦,河湖眾多,交通便利,經濟發達,自古即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華北平原主要由淮河、黃河、海河、灤河沖積而成,故又稱黃淮海平原。黃河下游天然地橫貫中部,分南北兩部分:北面為海河平原,南面為黃淮平原。近百年來,黃河在這里填海造陸面積2300平方千米。平原還不斷地向海洋延伸,最迅速的是黃河三角洲地區,平均每年2~3千米。地勢低平,東部沿海平原海拔10米以下,而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平原多低洼地、湖沼,集中分布在黃河沖積扇北面保定與天津大沽之間。由于黃河挾帶大量泥沙,河床逐年淤高,下游河床高出兩岸地面3~4公尺,有的地方高出10公尺。而歷代對黃河疏于防治,以致黃河泛濫、改道、決溢頻繁。黃河下游河道的改道遷徙,又影響了海河水系和淮河水系,使華北平原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淺平洼地,排水不暢,加重了洪澇威脅。低平洼地還容易使土壤鹽堿化。1949年以來,黃河進行了改造治理,黃河下游1800千米長的大堤每年都維護培土維修,保證了黃河30多年的安全行洪。此外,還在黃河兩岸引水灌溉,治堿改土,放淤造田。海河、淮河也得到大規模的治理。
華北平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有許多古老城市,如北京、開封、商丘、邯鄲、洛陽等。
華北平原第二大淡水湖是哪個
衡水湖是華北平原第二大淡水湖。
衡水湖,俗稱“千頃洼”,又叫“千頃洼水庫”,湖面75平方千米(在冀州境內57平方千米)。衡水湖面積與蓄水規模僅次于白洋淀,單體水面積位居華北第一,是華北平原第二大淡水湖。2000年7月,被國家林業局和省政府批準為河北省衡水湖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2003年6月,被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據考證,衡水湖為淺碟形洼淀,由太行山東麓傾斜平原前緣的洼地積水而成,屬黑龍江流域,沖積平原中沖蝕低地帶內的天然湖泊。歷史上,衡水湖是古代廣阿澤的一部分,廣阿澤包括任縣的大陸澤和寧晉縣的寧晉泊。據歷史文獻記載,衡水湖曾稱冀州海子、信都洚、博廣池等。相傳,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以前,在這里有一個大湖泊,黃河流經于此。河北省地理研究所稱,在冀州、南宮、新河、巨鹿、任縣、隆堯、寧晉、衡水、辛集一帶確有一個很大的古湖泊遺跡,古湖長約67千米,后來湖泊漸淤,分成現在的衡水湖、寧晉泊(在寧晉縣附近)、大陸澤(在任縣附近)。
現在,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座落在河北省冀州、棗強、衡水之間的三角地帶,是華北平原唯一保持水域、灘涂、草甸、沼澤和森林等完整濕地生態系統的自然保護區,占地面積283平方千米。其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以內陸淡水濕地生態系統和國家I、II級鳥類為主要保護對象。水湖緊鄰東湖大道(106國道),交通便利,處在沿京九鐵路環渤海、環京津的位置,距北京和天津均為200多千米,距黃驊港190多千米,周邊300千米以內有太原、鄭州、濟南、石家莊四個省會城市及26個地級市,集公路、通訊、鐵路樞紐為一體,被著名社會經濟學家費孝通先生稱為“黃金十字交叉處”。
衡水湖南靠“天下第一州”冀州,北倚新興的區域中心樞紐城市衡水市,一湖連兩城,享有東亞地區藍寶石、京南第一湖、京津冀最美濕地等美譽。
“火車拉來的城市”是哪個城市
河北省石家莊是一個“火車拉來的城市”。
石家莊,位于河北省中南部,是河北省省會,舊稱“石門”,簡稱“石”。石家莊于1947年成為全國第一個由解放軍解放的大城市,孕育了新中國的雛形。石家莊歷史悠久,所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正定自古為河朔重鎮,西柏坡為中國革命圣地,石家莊人文、自然旅游資源豐富,正定大佛和趙州橋同為華北四寶。石家莊交通便利,為鐵路、高鐵樞紐城市;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極核心城市,華北重要商埠。石家莊現已成為市區城市人口規模286.2萬(2010年)的全國特大城市之一,全國重要的醫藥、紡織工業中心城市,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生物產業基地之一。
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市區面積455.8平方千米,距首都北京283千米,位于環渤海灣經濟區。東與衡水接壤,西與山西為鄰,北與保定為界,南與邢臺毗連,南北最長處約148.018千米,周邊界長760千米。石家莊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石家莊市總的氣候特點為:年平均氣溫偏高,雨量分布不均,春溫夏熱秋涼冬冷,冬季降雪量偏多,總雪量為10.0~19.2毫米。大雪雖給交通帶來一些不便,但對小麥越冬起到保護作用,為春季返青提供了有利的水分條件。
說到石家莊就不得不提石家莊的特產:趙州雪花梨和行唐大棗。趙州雪花梨除含有較高的糖分外,還含有脂肪、果酸、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等營養成分,具有清心潤肺、止咳消痰、清喉降火、滋補身體、醒酒解毒等功效。中藥雪花梨膏,就是用雪花梨配以中草藥熬制而成的。行唐大棗,具有肉厚、核小、色鮮、味甘、個大、皮薄等特點。行唐紅棗富含24種微量元素和18種氨基酸,對于成人保健、兒童發育、提高智力、延緩衰老等具有重要作用。行唐大棗曾獲昆明世博會金獎,樂陵全國紅棗交易會金獎,深圳鵬城杯金獎,西安首屆棗評會金獎。
石家莊是京廣線、石太線、石德線交匯處。隨著高鐵時代的來臨,鐵路對于石家莊的意義被再次強調。石家莊已成為我國主流城市。
“雕刻之鄉”位于何處
“雕刻之鄉”位于河北曲陽縣。
曲陽縣境地南偏西距省會石家莊70千米,北偏東距首都北京200千米,北距保定80千米,東北距天津190千米,為半山區縣,屬暖溫帶半干旱地區,俗有“六山一水三分雕刻之鄉田”之說。
曲陽之享有盛名,更因它創造了燦爛的石雕文化。相傳是張良之師——與鬼谷子齊名的黃石公著下了《雕刻天書》,才有人在黃山上創習石木雕刻。到西漢時期雕刻已盛,被漢武帝盛贊為“雕刻之鄉”。從此,曲陽技藝日趨精湛,雕刻藝人輩出,石雕步入輝煌。元朝時期著名雕刻大師楊瓊雕刻的“一獅一鼎”被元世祖忽必烈稱為絕藝。清末藝人的雕刻“干枝梅”、“仙鶴”一舉在巴拿馬國際藝術博覽會上榮獲第二名,更使曲陽石雕聲名鵲起。從云岡石窟、敦煌石窟、五臺山佛像、樂山大佛,至阿房宮、圓明園、頤和園、故宮及天安門前的金水橋,到毛主席紀念堂、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等建筑,處處都留下了曲陽人的雕刻藝術。
曲陽雕刻工藝歷經千年而不中斷,譽滿海內外。隨著曲陽雕刻材質從大理石、玉石到木質、象牙、青銅、不銹鋼等的擴展,其雕刻技藝也發生了變化,出現了透雕、鏤雕、圓雕、浮雕等造型門類,技法不一而足。現在雕刻的題材相當廣泛,既有園林雕塑,又有家庭裝飾;既有飛禽走獸,又有游魚花卉;既有傳統的仿古建筑飾品,又有現代人物雕像;既有上百米的巨作,又有長不盈寸的精品。
新中國成立后,古老的雕刻藝術煥發出了新的光彩。藝人把鏤雕、圓雕、浮雕的技法和現代透視學、美學、解剖學融入雕刻技藝中,使仿古作品栩栩如生、古樸典雅,現代作品意境幽深、清新自然。國際工藝美術大師甄彥蒼,開創了嶄新的“西洋派”雕刻技法,其雕品更神采具備。藝人中的代表人物、當代全國工藝美術大師盧進橋的“三大仕”、“臥觀音”等八件作品,收藏于中國工藝美術館,被國家視為珍品。
白洋淀為什么有“聚寶盆”之稱
白洋淀淀區主要在保定地區安新縣境內,一部分在滄州地區。南距石家莊189千米,北距北京162千米,東距天津155千米,是京津冀腹地,國家重點旅游區和開放區。水域面積366平方千米,為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
白洋淀由堤防圍護,淀內壕溝縱橫,河淀相通,田園交錯,水村掩映。由90多個大小不同的淀、泊組成,匯集了從南、西、北三面流來的潴龍河、唐河、瀑河、萍河、孝義河、府河、漕河等8條河流的水。白洋淀素有“白洋大淀,日進斗金”之說,是個聚寶盆。淀中野禽家鴨、菱藕、雞頭、蘆葦、魚鱉蝦蟹等樣樣都有,魚類就有數十種之多。蘆葦織出來的席柔軟光滑,堅固耐用,皮薄色白、韌性較強。淀區景色秀麗,一年四季景隨時移,且物產豐富。春季,蘆葦翠綠,水域清澈,煙波浩渺,一片勃勃生機;夏季,滿淀荷花盛開,蓮菱蒲葦隨風搖曳,湖內白帆點點,使人暑意頓消;秋季,魚跳水面,蟹肥味香,魚船隊隊捕撈繁忙,天高氣爽,氣候宜人;冬季,冰封大淀,白雪皚皚,是一個巨大的天然滑冰場,可任人自由馳騁,一派北國風光。
白洋淀很美很迷人,如同“少女”,同時它也是一位“戰士”。抗日戰爭時期,活動在白洋淀的抗日武裝“雁翎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利用淀區蘆蕩遍布、溝河交錯的有利地形,開展機動靈活的游擊戰,以弱勝強,痛擊日本侵略軍,大長我中華民族之威風,顯示出燕趙兒女的聰慧勇敢。
白洋淀淀上波光蕩漾,水鳥啁啾,蘆葦婆娑,荷香暗送,構成了一幅生態美景,素有華北明珠之稱,亦有“北國江南、北地西湖”之譽。2007年5月8日,保定市安新白洋淀景區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哪片草原被稱為“京北第一草原”
大灘草原被稱為“京北第一草原”。
大灘草原位于河北豐寧滿族自治縣北部,總面積350平方千米,因其地理位置優越,距北京僅240千米,交通便利,為距京最近的北方草原,故稱之為“京北第一草原”。
大灘草原區域遼闊,屬內蒙古高原南端邊緣部分,平均海拔1487米。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野趣盎然,以優美的自然風光見長。典型的溫帶草原季象變化顯著,既是優質的天然牧場,又是理想的草原旅游環境。大灘草原素有植物藥庫、野菜圃、花海和動物園之美稱,動植物種類繁多,植物達73科、315種。盛夏時節,草原上到處都開滿了鮮花,野罌粟金黃耀眼,柳蘭淡紫泛紅,芍藥潔白如雪,金蓮花片片怒放……真可謂群芳薈萃。在這片美麗而神奇的土地上,時常有野豬出沒,狐、兔、狍子、野鹿結隊;畫眉、鸚鵡、百靈等翻飛鳴囀,構成了大自然美麗和諧的生命樂章。
由于草原海拔較高,7月份的平均氣溫較低,夏日平均氣溫為17.4℃,非常涼爽。夏日里,水草豐美,天高水闊,百花爭艷,駿馬奔騰。湖面上清風習習,銀濤千頃,玉帶般的小河蜿蜒流淌,使人賞心悅目。夏日草原晚霞和日出映照更是別具風采,一派迷人的詩畫景象。清爽怡人的氣候,使這里的夏季成了避暑納涼的最佳時節。京北第一草原的秋天則是滿眼金黃。古銅色的胡麻,橘黃的百草,金色的麥浪,金色溢滿田間荒野,真可謂“天涼好個秋”。每當冬季來臨,積雪日將近200天,是理想的滑雪勝地。茫茫草原上白雪皚皚,玉樹瓊花,月下雪原,令人心馳神往。
依托著綺麗優美的自然風光,豐寧人逐漸開發建設起了頗具規模的“京北第一草原度假區”。在度假區內,別具一格的交通度假村、蒙古風情濃郁的曉平度假村、湖光山色的神龍湖度假村等30多家度假村,可給游人提供完善的各項服務。在天蒼蒼、野茫茫的大草原上觀賞大草原的風光,騎馬、騎駱駝,體驗草原牧民的生活,實在是富有生趣、風情萬種。
華北第一大海島是什么島
菩提島為華北第一大海島,因島上遍布菩提樹而得名,是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和國際觀鳥基地。
菩提島,位于河北省樂亭縣渤海之濱,為華北第一大島。菩提島原名石臼坨,又名十九坨,相傳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幾百棵菩提樹植于島上,菩提島由此得名。島上有潮音寺等名勝古跡。菩提島面積2.34平方千米,屬暖溫帶濱海半濕潤季風氣候,夏季無酷熱感,7月平均氣溫24.2℃,比秦皇島低0.2℃,受海陸風影響,往往高溫剛至又變成海風,使氣溫轉涼,島上氣候宜人,非常適宜避暑度假。
菩提島動植物資源豐富,是國際觀鳥基地,動物400余種,植物168種,為河北省兩個生態開發旅游示范區之一。春夏秋季,鳥唱蟬鳴,奇花異草,一副純自然風光,置身其間,深有返樸歸真之感。菩提島自然特點可歸納為“八島”之奇:荒島,北部多草地、灌木、草灘,為荒島景觀,因人跡罕至,登島體驗有洪荒、孤野之感;沙島,全島為沙性,沙丘密布,地勢平坦,可進行沙浴、沙雕、日光浴等活動;大島,南北長3千米,東西寬1千米,是我國北方海域最細長的島,并形成我國獨有的雙道海岸線;佛家島,島上有建于明朝的“朝陽庵”遺址和建于清朝的“潮音寺”,前者現存殘碑一塊及瓦礫,后者現有后殿五間,內有佛像及雕刻的500羅漢,刻工精細,前廊石柱有精致的石雕及楹聯數副,足見當時佛事的鼎盛;綠島,全島草木叢生,有多種喬、灌木及花草植物,植被覆蓋率達98%;鳥島,因植被茂盛,人員稀少,咸淡水及食物豐富,每年吸引著400余種鳥類來此棲息、繁衍,成為名副其實的“鳥島”;海島,該島是經潮流作用形成的蝕余性島嶼,海島特色明顯,游人可充分體驗吃海、住海、航海、觀海的情趣;日月島,島東南有狀似弦月的月島,在特定的日子里,可以觀賞到“三日同暉”、“三月同暉”的奇景,即在天空、海中和沙灘上同時有幾個太陽(月亮)爭輝。
菩提島風景靚麗、氣候宜人,是旅游愛好者的最佳選擇之地。
中國北方最大的瀑布群在哪里
中國北方最大的瀑布群是天橋瀑布群,它位于河北省保定區內的阜平縣西部。
天橋瀑布群風景名勝區在晉、冀兩省交界處,位于保定區內的阜平縣西部,總面積50平方千米,植被覆蓋率95%以上,是國家級地質公園,國家級森林公園。天橋瀑布群與五臺山、東臺頂遙遙相望,這里森林密布,仿若仙境一般。景色宜人的天橋瀑布群景區還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溝內有數間石墻瓦房,曾是大洼自然村,現在村人已經搬往他處,只剩空房和碾磨,所以,天橋瀑布群景區被游人稱為“走出去的村莊”。
天橋瀑布群坐落于天橋溝(地名)內,天橋瀑布由九道飛瀑組成,其中最高的瀑布為112米,九道飛瀑呈階梯狀層層相連,落差由幾十米到上百米不等,其中落差最大的瑤臺山銀河飛瀑布高達112.5米,猶如一幅白緞,微風乍起,散作無數條潔白的緞絲。在瀑布之上是一座距今28億~29億年的天生石橋。天生橋長27米,寬13米,高13米,橫跨瀑布南北兩端,是由瀑流沿山谷裂隙沖蝕、崩塌形成的,天生橋為變質片麻巖,是我國首次發現的變質片麻巖天生橋(群眾俗稱“天橋”)。天生橋與流量最大、落差最高的瑤臺山銀河瀑布組合,形成了一道獨特、罕見、奇妙的天然地質奇觀。天生橋與相鄰溝谷內的30余處大小不一的瀑布匯集成群,水珠飛濺,氣勢磅礴,蔚為壯觀,形成了中國北方最大的瀑布群。
在盛水期,天橋瀑布飛流直下,驚天動地,萬馬奔騰;在枯水期,撒珠拋玉,清流潺潺,聲韻清脆,宛如輕音樂協奏曲;冬季瀑布水凝,生成大大小小、千千萬萬、姿態各異的冰柱,猶如鬼斧神工造化出的玉雕,閃閃爍爍。瀑布群四周層巒疊翠,林海濤濤,幽峽如畫,留傳著“人參娃”、“通天梯”、“光棍漢”、“寡婦槽”等美麗動人的傳說。瀑布群附近的樹木也成了玉樹瓊花,那景色不是仙境,勝似仙境。
為什么說長城的“精華”在河北省境內
河北境內存有的各個朝代的長城,以明代長城最為著名,可以說,明代長城的精華在河北。
巍峨雄偉的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的軍事防御工程,堪可列為世界古代第八大奇觀。明王朝建都北京后,很重視其腹地北京北部的邊境防務,重新對長城進行了精心的修筑和增建,其規模之浩大,工程之艱巨,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由于河北境內的明代長城位于明王朝腹心之地北京的附近,因此建筑水平最高,大部分用磚石建筑而成,是明代長城的精華所在。在河北省境內的長達2000千米的明代長城,行經地段很長,主要分布在張家口、保定、唐山、秦皇島和承德等所屬的一些縣、市,有些長城段落處于河北與北京、天津、山西、遼寧等省市交界處。河北省境內的明代長城上設有大小關隘將近300處,烽火臺、敵樓、戰臺、邊門等建筑不計其數。明代長城的城墻高度一般在5~8米間,上寬5米,可容五馬并騎。中國長城學會秘書長董耀會分析說,現在所說的明長城,長約7000千米,其中多為夯土建筑,真正的磚石結構既雄偉又堅固,也就是最具典型意義的長城只有1000多千米,其中絕大部分分布在河北的秦皇島、唐山、張家口、承德市,只有200多千米在北京市。長城在其經過的省份都各有特色,但長城的最重要區域在河北,最具開發價值的長城區段也在河北,有的專家這樣評價:領略了河北境內的長城,才能真正感受長城之險峻巍峨,長城之偉大。
目前,長城旅游項目受歡迎,這是由長城自身具有的獨特的重大價值決定的。長城旅游在河北省旅游業中占有重要位置。20世紀80年代,隨著旅游熱的興起,河北開辟了一條長城旅游項目,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
1987年,“中國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1999年,“中國長城”被國際公認的最具權威的美國《國家地理旅游者》雜志,評為全球最具特色的“五十佳”旅游勝地之一,并對長城發出這樣的感慨:“一生必須一游,否則抱憾終生!”
恒山何時被稱為“北岳”
恒山,人稱北岳,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海拔2017米,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稱為“五岳”,揚名國內外。
北岳的來歷,要追溯到遠古堯時,命羲和氏的四個兒子分別掌管四岳,和叔為北岳長官,和仲為西岳長官,羲叔為南岳長官,羲仲為東岳長官。到舜帝時,他二月東到泰山,五月南到衡山,八月西到華山,十一月北到恒山。舜帝用了一年的時間巡完了四岳。據《尚書》載,舜帝冬十一月北巡恒山,行至冀州曲陽,大雪封山,舜帝不得前行,便望山拜祭,當時從恒山頂上飛來一巨石落于舜帝面前,舜帝將此石封為“安王石”,后世人們在曲陽建“飛石殿”,從此,恒山也便留下了“飛石遺蹤”。盡管這只是傳說,但《舜典》、《禹貢》等書皆成書于秦漢之際,當時曾有“奉天下名山十二,其二便是恒山”,可見早在二千年前,恒山就有天下第二山之稱。并且《爾雅》稱:“恒山為北岳”。也就是說遠在秦漢時,恒山就已經稱之為北岳了。
現在,北岳恒山,橫跨山西、河北兩省,位于山西渾源縣,距大同市62千米。恒山,號稱108峰,它橫跨塞外,西銜雁門關、東跨太行山,東西綿延150千米,是海河支流桑干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恒山莽莽蒼蒼,巍峨聳峙,氣勢雄偉。恒山主峰的東西兩峰,是天峰嶺與翠屏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8米,被稱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天下第二山”。天峰嶺與翠屏峰兩峰對望,層次分明,斷崖綠帶,美如畫卷。懸根松、紫芝峪、苦甜井更是自然景觀中的奇跡。果老嶺、還元洞、虎風口、大字灣、姑嫂巖、飛石窟等處,充滿了神秘色彩。苦甜井位于恒山半腰,兩井只相隔一米,水質卻截然不同。一井水苦澀難飲,而另一井水甜美清涼,被稱為甜井;甜水井井深數尺,卻取之不盡,可供萬人飲用。
恒山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沖,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1982年,恒山以山西恒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清朝皇帝的陵墓群位于哪里
清朝的皇帝陵墓群一共有三處:分別是沈陽城的北陵、河北的東陵和河北的西陵。清朝自從1644年入關一直到1911年被推翻,統治全國267年,共有十個皇帝,除了最后的宣統溥儀未建陵墓外,有九個皇帝分別葬在東、西二陵。
北陵,本名為昭陵,位于沈陽城北約十華里,故稱北陵。這里埋葬著清朝的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墓陵區古松參天,湖水蕩漾,金瓦紅墻,斑斕耀目,把這座封建皇家陵園雄偉的氣勢展現得淋漓盡致。康熙、乾隆及嘉慶各朝又對其做了很多的增建和改建工作。可以說,它是一座積累式建筑群。
東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遵化市境,西面距離北京市區125千米,據說是順治到此打獵的時候選定的,康熙二年開始修建。墓陵區四面環山,天臺兩山對峙,形成寬僅50公尺的谷口,稱為龍門口。陵園以順治的孝陵為中心,排列于昌瑞山南麓,由宮墻、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樓及寶頂等建筑構成。
西陵,位于河北省易縣城西15千米處永寧山下,距離北京120多千米。西陵是自雍正皇帝后四位皇帝的陵寢之地,一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緒的崇陵。此外還有3座后陵,以及若干座公主、妃子園寢。這里有數以萬計的古松、古柏,把這一帶裝點得清秀蔥郁,古樸大方。
各代的清代皇帝間隔地分葬在位于河北省的遵化和易縣的東、西兩大陵墓之中。
目前在北方唯一保存的形制比較特殊的元代建筑是什么
目前在北方唯一保存的形制比較特殊的元代建筑,就是肖太后梳妝樓。
它地處河北省沽源縣平定堡鎮境內,縣城東7.5千米處,是北宋年間專為遼景宗的皇后肖綽梳妝而建,所以稱之為肖太后梳妝樓。梳妝樓南面依附著山巒,東面近灤河,東北方則為延綿不斷的大草原,可以遠視金蓮川和碧波千傾的囫圇淖,將整個壯麗的行宮映入眼簾。
它全部由青磚砌筑,通高9.1米,未下底基,地面為立磚基,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邊長10.69米,是一般常見的喇嘛塔座形制。樓的南面,偏東辟拱形門,東西兩面為拱形窗,上為闌額,再上砌出棱角牙子,兩層收分成頂。從南門進入中間,樓下為四角,上為八角。角間為圓柱,上托闌額,普柏枋,再上為單抄四鋪作斗拱,斗拱之上層層疊砌,形成巨大穹窿頂,猶如天幕,高約15米,極富神秘色彩,頂中空,以磚覆蓋。
梳妝樓頂部為圓拱形,四面磚砌墻體,表臥砌白灰磚,未灌灰漿,墻厚70厘米,四面均辟門。最早內部有壁畫,頂上有琉璃瓦鑲嵌,金碧輝煌,十分壯觀。
肖太后梳妝樓,實際為元代所建,而且是當時宮中的一座神殿。它的構造和一般殿堂有所不同,比如下部為方塔式座,上承巨大穹窿頂,酷似中世紀的天文臺,完全仿自蒙古包形式,體現了民族建筑的風格和特點。
肖太后梳妝樓于1982年被定為河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梳妝樓本身保存完好,而且它是現在北方唯一保存的形制比較特殊的元代建筑。
承德避暑山莊是經過百年才建成的嗎
承德避暑山莊與北京的頤和園、蘇州的拙政園和蘇州的留園一起,被稱為中國的四大名園。它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歷經雍正、乾隆三朝,耗時89年建成。
康熙二十年間,清政府為加強對蒙古地方的管理,鞏固北部邊防,在距北京350多千米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蘭圍場。每逢秋季,皇帝便會帶領著數萬人前往木蘭圍場行圍狩獵。為了解決皇帝沿途的吃住,在北京至木蘭圍場之間,相繼修建21座行宮,熱河行宮和現在的避暑山莊就是其中之一。
避暑山莊的建造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初步的建造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五十二年(1713年),從開拓湖區、筑洲島、修堤岸,到營建宮殿、亭樹和宮墻,使避暑山莊有了最初的規模。康熙皇帝選了園內的佳景,以四字為名,題寫了三十六景。
隨后的建造是乾隆六年(1741年)至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對避暑山莊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增加了宮殿和多處精巧的大型園林建筑。乾隆也效仿祖父康熙,以三字為名又題寫了三十六景,與康熙所題三十六景合稱為避暑山莊七十二景。
最后的建造是在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13年至1780年),伴隨避暑山莊的修建,周圍寺廟也相繼建造起來。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的時候,伴隨著最后一項工程的竣工,歷經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所共同建造的避暑山莊正式完工,歷時89年。
避暑山莊吸取了歷代造園的優秀傳統和江南園林的創作經驗,不僅規模非常宏大,具有極高的美學研究價值,而且還保留著中國封建社會發展末期的罕見的歷史遺跡,它把園林藝術與技術水準推向了空前的高度,是中國古典園林的最高典范。
中國最大的紀念歷代醫圣的古建筑群是哪個
安國藥王廟位于安國市南,建于北宋年間,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是中國最大的紀念歷代醫圣的古建筑群。
藥王廟建筑群占地3200平方米,坐東向西,結構嚴整,由牌坊、馬殿、鐘鼓樓、藥王墓亭、碑房、十大名醫殿、正殿、后殿組成。
懸掛在山門上的“藥王廟”匾額,是乾隆時東閣大學士劉墉題寫的。山門外的牌坊,是重檐廡殿式建筑,黃色琉璃瓦覆蓋三間四柱,彩飾斗拱。正中匾額有“顯靈河北”描金大字。牌坊兩側有一對石獅,石獅外矗立著兩根24米的鐵鑄旗桿,每根重15噸。兩根鐵旗桿上鑄有一幅對聯,并懸掛著風鈴,迎風作響,有一種悠遠肅穆的感覺。藥王墓亭在藥王廟的中院。墓為亭式,木拱起脊,琉璃瓦頂,外形玲瓏別致,極富民族特色。墓碑南北兩廊和西面,碑碣林立,有幾十塊,記載藥王廟和藥都的發展變化。在藥王墓亭南北兩側的配殿里,塑有我國十大名醫人物像。這些塑像,據傳是天津泥人張遠祖之作,工整精細,形神兼備。藥王正殿是藥王廟的主殿,殿中有藥王身穿龍袍的全身坐像。藥王兩側,立有八名雄姿英發的武將,顯得十分莊嚴。正殿建筑宏偉,頂部被琉璃瓦覆蓋,輝映耀目。
藥王廟擁有全國三個之最:一是全國最大的藥王廟建筑群;二是藥王墓建于廟院在全國獨一無二;三是廟外廣場上的高24米、每根重15噸的鑄鐵旗桿,旗桿頂部有兩只盤龍和翔鳳并掛有一幅鑄鐵對聯:“鐵樹雙旗光射斗,神庥普蔭德參天”。這一造型在全國獨一無二。但是,這座古建筑在戰爭年代和“文革”中遭到破壞。1985年,政府對藥王廟進行了修復。
如今這一中國最大的紀念歷代醫圣的古建筑群,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人為后世留下的寶貴遺產將在歷史的長河里永存。
享有“抱犢福地”之譽的古寨是哪個
享有“抱犢福地”的古寨名為抱犢寨,也稱為抱犢山,位于河北省石家莊鹿泉市西郊,是一外集歷史人文和自然風光為一體的名山古寨。
抱犢之奇,奇在它的造化。雖然它的海拔只有580米,但是由于它處在高山與平原交界處,沒有丘陵過渡,使其一山突起,崛出平川,萬嶺西來,至此勢斷,崢嶸雄秀,蔚為大觀。山體四壁如刀削斧劈,只有南北鳥道可通山頂。從東北觀望,山形猶如一尊碩大巨佛仰臥天際,令人嘆為觀之。山頂則平曠坦夷,方圓600余畝,凈土層達60多米,土壤肥沃,草木繁茂。
抱犢之美,美在它的自然風光。每當曙色初開和初雨新霽之后,或煙繚霧繞,嵐氣氤氳;或碧天如洗,丹崖凝輝;或云濤無際,簇翠飛紅;如天開圖畫,美不勝收。這就是著名的“抱犢晴嵐”。再如“山陰十八池”,洞內深不可測,并有涓涓泉水涌出,每當山雨欲來,洞內就會冒出縷縷云煙,令人稱奇。除了這些之外,抱犢日出也是久負盛名的奇特景觀。每當天朗氣清的早晨,凌登寨頂,遠視東方,見大地收冥,云破天開,東方送曉,一線晨曦由灰暗變為淡黃,又由淡黃變為橘紅,最終整個東方顯現出五彩云朵,或成塊狀,或變條狀,或折皺層層,赤紫交輝,瞬息萬變,目不暇接。
除自然景觀外,抱犢寨更多的是人文建筑。主要建筑物有:南天門,五百羅漢堂,千龍壁等人文景觀。其中南天門不僅以雄偉著稱,而且還結合了中國北方古代皇家建筑的富麗堂皇和江南古代建筑的飛揚靈動特點,相得益彰,獨具特色,是抱犢寨的標志性建筑;羅漢堂是充分利用寨頂土層厚的特點修建的地下佛教殿堂。其中的五百羅漢像均有真人大小,重約一噸,陣容龐大,布局緊密合理,氣勢恢宏;千龍壁長38米,高13米,厚1.2米,全部由傳統琉璃構件組成,共有不同大小的龍雕塑999條,故稱千龍壁。
古洞、幽境、山光、霧態、朝暉、夕照、奇泉、飛瀑,構成抱犢寨如詩如夢的自然景色。雄偉的南天門,宏偉的五百羅漢堂,令人驚嘆的千龍壁構成抱犢寨的人文景色。抱犢寨不愧被譽為“抱犢福地”,令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