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兵者,詭道也
- 三國:為興大漢,只能出將入相
- 夢中有紫色
- 2135字
- 2025-02-16 11:30:00
只可憐這些兵士和數百良駒,皆因主將無能,白白丟了性命。
吃了這么大的虧,盟軍諸將誰還敢上前一試?
袁紹久坐難安,四周無人應答,其弟袁術也因私心不肯派出紀靈等大將前去拼殺,各路諸侯之前損失不少中堅力量,都已不愿再將麾下大將折損。
氣勢低迷,倘若再不拿出應對法,到時呂布下令讓虎牢關大軍主動出擊,一退再退,戰況只會更加不利。
“盟主,孫太守求見。”
又一陣急躁的腳步聲中,一傳報士兵再次急匆匆入帳稟告。
“嗯?”
聽得‘孫太守’三個字,袁紹眉梢一揚,略感意外,隨即揮手示意讓對方將人引入帳中。
沒過多久,就見甲胄齊整的孫堅昂首闊步走進帳中,來到袁紹面前,一拱手抱拳行禮。
但沒等到袁紹問話,袁術卻不樂意了。
之前孫堅合同外人,利用他這個主子的名聲,拿下汜水關,搞的他在諸侯面前丟了面子,這氣可還沒消呢。
“文臺,不在后方守關,來前線所為何事?”
斜眼看著孫堅,袁術語氣冷森,明顯是頗有微詞,又道:“莫非你是覺得汜水關無險,還是說我盟軍前鋒非你莫屬不可?”
看吧,就是在內涵你孫堅現在可真能耐啊,立功你跑最前面,啥都想自己來做。
你這么想站前面,要不干脆袁家的家主也給你當算了?
“末將不敢。”
被袁術諷刺了一句,但孫堅并沒有回嘴之意。
畢竟袁術是他的上司,再怎么不滿他的作風,也不可當面違逆。否則一個‘大不敬’的罪責就可以定他孫堅的罪,牽連整個孫家。
“都先冷靜。”
急著用人的袁紹受不了這種氣氛,直接出言打斷雙方對話,雖表面古井無波,但內心的焦急難以言表。
言盡于此,袁術哪怕再不滿孫堅之前行徑,但看在袁紹是盟主,又是他兄長的份上,也只好作罷。
沒了人搗亂,袁紹面色稍顯凝重的看向孫堅,單刀直入問道:“文臺來此,是打算為先鋒,前去與呂布一戰?”
說這話的時候,袁紹這看孫堅的眼神都是極度不自信,打心底里覺得哪怕是孫堅也不可能有這種實力。
“非也。”
誠然,孫堅也得承認自己不配。
來時他也看到外面呂布馬下那幾位將領的尸體,還有哪些被西涼鐵騎踏成一團碎肉的士卒。
這般凄慘無比的情況,足以說明呂布和西涼鐵騎的霸道。
因此!孫堅更是堅定非那個方式外,難以和呂布為敵!
“盟主。”
神色鄭重無比,孫堅肅然開口:“呂布驍勇,其西涼鐵騎兇悍無敵,若是正面抗衡,唯有一敗。”
“但后方的謝中郎已想到一妙策,若用此法,定能叫西涼鐵騎有來無回。”
“還請盟主準許。”
!!!
經孫堅這一提醒,這才想起在后方的謝伊。
“謝中郎又有良策啦?”
聽到這句話后,本該陰郁的袁紹面色轉喜。
之前謝伊的作為,袁紹可不會忘。
同樣的,孫堅也十分感謝謝伊的計謀,不僅提早告知險情,還助他拿下汜水關。
現在謝伊又獻策,邀他兵馬一起合力,孫堅自然是迫不及待,主動前來為他帶話。
“良策怎講?”
袁紹當即追問。
“呼……”
深吸口氣,孫堅面色嚴肅,“僅需盟主向后退兵十五里,退居兩關之間,另派人馬交于謝中郎指揮即可。”
換人嗎?
臨陣換將,此舉讓袁紹不禁撫須沉思。
“好!”
略一斟酌,袁紹點頭同意。
西涼鐵騎加上呂布,一時無法穩妥拿下,強攻必定加重損失。
既然如此,且看這謝伊還有何妙計,若是可行,倒也是一舉多得。
“眾將士聽令!”
袁紹擺手,對眾部署吩咐道:“即刻起依謝中郎之計,迅速調集人手,依次有序后退十五里扎營退守。”
“是!”
眾人紛紛躬身應諾。
隨后由各路諸侯統領兵馬,迅速撤往后方。
很快,整座營寨便開始撤軍,西涼鐵騎和虎牢關內大軍只以為敵軍被他們殺怕了,不敢再戰,正在退往后方休整。
虎牢關高臺上,董卓正眼一瞧敵軍正在撤兵,臉上露出笑容,對身旁的李儒問道:“文優,吾兒奉先之勇,汝覺得如何?”
一旁的李儒捋著胡須,神色凝重,并未即刻迎合董卓的夸贊,只能委婉勸道:“相國,呂將軍之武勇,舉世共睹,在戰場上縱橫馳騁,銳不可當。”
“賊軍此次撤兵,看似倉促,實則疑點重重。”
“兵法云,兵不厭詐,未可僅憑此舉判定敵軍怯戰。”
城樓之上,細細聽完李儒勸誡,董卓微微點頭,但也沒有正面表示認同。
虎牢關與汜水關相距三十里地,通行道路僅是兩關之間的一條道,左右兩邊都有較高坡度,行軍不宜翻越。
但同樣的,因左右兩側地形并不高,不夠隱秘,自然不可能堂而皇之設置伏兵。
“文優所言不無道理。”
有所思的董卓手撐臺邊,目光依舊注視著遠處袁紹軍隊的撤退,緩緩道:“賊軍雖退,但確實不可輕敵。”
“但我觀汜水之道兩側平坦無礙,賊軍若想設伏兵必早被探馬發現蹤跡。”
曾經常年打仗的董卓有自己的見解,分析的鏗鏘有力,不無道理。
不過,經過前些日子汜水關失守一事,李儒心中始終忐忑不安,再三考慮后,微微欠身,再次進言:
“相國,汜水關之失,便是輕敵所致。”
“如今聯軍雖退,卻難保他們不會故技重施,虎牢關雖險,但任要牢記前車之鑒。”
!!!
談到之前華雄被設計謀算,董卓神色一凜。
汜水關的慘敗仍歷歷在目,就算他生性自負,不愿輕易承認自己的判斷可能有誤,可在事關成敗一事上,董卓也不可能意氣用事,果斷大手一揮,道:
“傳令下去,全軍戒備,加強虎牢關各處防御,各營將士不得懈怠。另再加派探馬,務必將聯軍的一舉一動都探查清楚。”
“相國英明。”
李儒暗自松了口氣,躬身領命退下。
這樣也算好了,就算不能看到汜水關那頭的情況,但能讓董卓提高警惕性,也不失是一種提醒方式。
只不過,董卓始終對李儒的話有些不服氣,畢竟剛才他是親眼看到敵軍慌亂的撤離,所以內心一直抱著一絲倔強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