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微涼,洛陽城里燈火一片,熙熙攘攘。
這座神京城,帝國心臟,已經廢除宵禁五十余年,三教九流,五湖四海的人在此交匯謀生。
這里的風吹草動,都會沿著四通八達的道路網,如血液在血管中奔流般持續影響全國。
今夜看似平靜,實則水面之下暗流涌動。
大相國寺南,隱約能聽到幾聲犬吠,長輩吆喝孩子的聲音,孩子啼哭。
吳光啟嘆口氣,焦急在院中踱步。
妻子和孫女在一旁為他煮茶。
孫女臉上的焦急已難以掩飾。
女大不中留......
他緩緩放下手中信封:“趙立寬真是給我出了個難題。”
“他在信里說了什么?”孫女忍不住問。
他把信遞給孫女,這不是什么不能看的東西。
那小子在信里沒寫什么前線戰況,沒寫遇到的困難,只寫了他遇到的那些西南百姓的艱苦處境。
大片荒蕪糟蹋的田地,人人食不果腹,衣不蔽體。
家人盡散遇到軍隊就求死的老人,奶奶帶著孫女每天晚上偷摸在戰場撿食尸體為生,不少災民賣兒賣女,叛軍屠城殺人,尸橫遍野......
并說要結束這些不徹底戰勝叛軍是不可能的,所以請求自己在朝堂上支持他繼續打下去。
這小子還在書信最后奉承了幾句,說自宣州相遇,就看出他是個為百姓考慮的,所以只敢寫信來求他。
說得什么屁話,自己可不受這奉承。
京城里三品以上能說上話的,好像除了自己他還和誰能說上話似的。
不過轉念也有些感動,不管他說這話有幾分真假,確實是為百姓考慮的,看得到前線百姓的艱苦。
別人說肯定不信,趙立寬這話自己卻信的。
并不是自己相信那小子,而是要看他的處境,他的作為。
為官幾十年,一步步爬到宰相的位置,早明白官場上的道理,不要看別人說了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
嘴上的話不牢靠,實際做的才算真。
如今趙立寬處在那樣的位置,他只要抽身而退,必是功成名就。
四品的左衛上將軍還能往上,以他功勞回來至少也是個殿前指揮使、副指揮使,或是兵部侍郎的位置。
他年紀輕輕,前途無量。
任何官場上的人都不會像他一樣選。
足以見得,他確實是為了西南百姓選了這條路。
一回頭,發現寶貝孫女竟看著那信哭了。
“仙衣怎么了?”妻子訝然,連上前安撫。
孫女搖搖頭,看著自己,眼中還閃爍淚光,又隱約有些期待。
“今天下午在垂拱殿上,我已經支持那小子了。”他嘆口氣道:“只是這一下,只怕要在朝堂上掀起腥風血雨了。”
“爺爺,他......他能打贏嗎?”孫女淚眼婆娑的問。
猶豫一下還是搖搖頭,自己也想安慰孫女,但心里沒底。
據武德司、兵部的線人消息,叛軍有五六萬大軍,前線禁軍在孔炿手里吃了大敗,只有兩萬人左右。
“這件事只有靠他自己了,雖然看起來難。
不過以前他也做到了別人以為做不到的事,這次說不定也成。”自己也只能這樣安慰兩句。
“爺爺看重他準不會錯的,爺爺做的總是對的。”
聽到孫女這話,自己也忍不住笑了,小丫頭這是拿自己安慰她,給趙立寬那小子找好呢。
“不是為了他,而是為西南百姓。”鄭重說出這幾個字后,他已感覺到格外沉重。
他有預感,這件事不只在戰場上見血,朝堂也會。
本不想摻和,只是想到自己也曾在黃河泛濫區看到那些百姓的艱難,身為宰相,就該為天下萬民考量。
既然那小子都能做到如此,又求到自己這來,有什么可推脫的。
......
“他就是心實人傻,不知道這是把自己往火堆里推,有沒有想過要是他打不好,就算陛下也能護著他。”乾寧宮里,皇后痛心疾首的說。
“陛下,千萬要攔著他,不要去逞強好勝!”
老皇帝站在窗前回頭:“你是為這事來的?
天色不早,回去休息吧。”
皇后有些慌了:“陛下.......”
“這是祖宗的意思。”
“那萬一戰不利。”
“那就按戰事不利處置。”老皇帝不為所動。
“可是.......”
“沒什么可是,這是他自己要求的。
既敢提了就要負責。”老皇帝的話格外冰冷。
“他那是心善,為了那些受苦的百姓.......”
“好了!”老皇帝打斷她的話:“回去吧,這是前朝的事。”
這句話很重,幾乎是在提醒她后宮不得干政了。
皇后沒辦法,話到這種地步,她不敢再說什么。
只能識趣的起身告辭。
等皇后走后,老皇帝才松口氣,自言自語道:“列祖列宗在上,保佑我大周江山國祚永延,風調雨順,那孩子堅鋼勇猛,百戰不衰......”
.....
次日,皇帝召政事堂、銀臺司、六部中戶部、兵部、吏部等高官三十余人到垂拱殿議事。
當眾表示贊同西南招討使,左衛上將軍趙立寬的意見,不與叛軍和談,繼續打下去的決定。
并下令將趙立寬從西南招討使擢為西南安撫使,總理軍權財權。
命令下達后,天子不給在場人思考的機會,圣旨早已寫好,要求中書省宰相以及銀臺司銀臺使立即加簽印準行將出執行。
在場一片寂靜,誰都沒想到會是這個結果。
宰相葉谷推脫茲事體大,需要再考慮考慮沒準備立即加中書簽印。
但宰相吳光啟當場給簽字,又親自拿著圣旨去政事堂加了中書省印,全程早有上百名甲胄齊整,刀槍森冷的武德司禁軍在垂拱殿外等候,親自護送他去。
一路不敢有人阻攔。
銀臺司見中書侍郎都同意,也不敢有二話,立即便跟去加了印簽,詔書立即生效。
轉送到尚書省尚書右仆射王瑞手中。
他也只得拱手接過,隨后開始當場安排其下兵部、戶部、吏部的事宜。
這件事顯然天子早有準備,無論是武德司禁軍早就在外面等候,還是將所有要經手的官員集中起來,保證流程順暢迅速。
但皇帝想做成一件違眾的事也沒那么簡單。
接下來幾天,彈劾趙立寬的奏疏便如雪片般飛入宮中。
官員們不不敢罵皇帝,但敢罵趙立寬,有些捎帶手的連吳相公也罵。
一時間成了眾矢之的。
不少人甚至說趙立寬妖言惑上,欺君求名。
還有些則直接參他在前線濫殺無辜,挑起戰端,勞民傷財,一個多月來毫無寸進,不思進取等等。
甚至還有個翰林院的老學究人從玄學的角度指出,趙立寬京城府邸附近有人發現一只長角的黑狗,乃是妖邪之兆。
即便他們中沒人去過前線,但不妨礙他們在筆下各種彈劾造謠,挑弄事端,把真正在打仗的人往死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