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心里其實是佩服趙立寬的。
一個北方來的小將,孤軍南下。
高郡王的名聲在北方或許好用,在京城可不行。
硬是屢次靠著殺敵立功,不要命的狠勁拼搏,讓衛王也拿他沒辦法。
一個十七八歲的孩子,簡直像洛陽酒肆茶樓里那些說書人胡謅的故事。
如果衛王能把他拉攏到麾下,無論是當下還是將來他隆登大寶之后都將是非常得力的干將。
想拉攏他也簡單,鄭王不過出了一萬多兩,對于掌管戶部的衛王來說是很輕松的事。
當初衛王給皇后辦壽號稱花了七八十萬兩,其實那也是虛數。
他作為王府內的核心人員自然知道花了多少。
確實不少,特別是那八九艘大船,但實際也就是二十五萬兩上下。
余下的多是充數的水分。
比如那造船的古木號稱是秦嶺千年古樹,號三千貫一棵,但稱因衛王面子,那邊的木材商就賣一百貫一棵。
實際上他做生意最清楚,就是普通船木,哪有三千兩一棵的。
再說那獻上的古話,收藏的歸鄉官員也稱呼名家之作,前朝絕筆,最貴的三萬兩一幅,不過衛王看上自愿供奉,只取五百兩往返腳錢。
雖然最后木材是一百兩一棵,畫是五百兩一幅,對外卻還說三千兩一根,三萬兩一幅。
那七八十萬兩花費就是這么來的。
真出去的也有二十多萬,準備了一年。
衛王這些錢拿出一點,也足以拉攏趙立寬。
可惜衛王是絕不會那么做的。
入王府后,府中人點燈引路,又走許久,繞過回廊,入內院后便見許多人都在。
戶部的數位官員,相公葉谷,大理寺卿段平等,足有十余人,院子里到處燈籠明如白晝,都是衛王朝中親信,大家或坐或立,飲酒喝茶,相互議論。
他還沒打完招呼,衛王就激動換身衣服出來。
“哈哈哈哈!”衛王抬手讓眾人免禮道:“這次那趙立寬是自己找死來了!”
說著他對葉相公道:“你說與他們聽。”
葉相公拱手,隨即說了事情。
“下午陛下召諸相公們與垂拱殿議事,只說一件事。
便是西南招討使趙立寬不同意罷兵,在給陛下的書信中高談闊論,言西南之局必以一戰定乾坤。
擊敗叛軍,光復南安府,才能解百姓于水火,還國家長遠太平。”
衛王笑著補充:“所有相公,包括我與鄭王都同意罷兵,兩萬對五萬,打下去沒好結果。
他卻一個人跳出來,敢夸下海口要繼續打,要擊敗叛軍,他這不是找死嗎!”
此話一出,在場的人都炸開了鍋,議論紛紛。
“這與滿朝對著干有什么區別?”
“年輕氣盛不知進退,本事可不是這么用的。”
“言之有理,觀其言行,那點本事根本沒什么用武之地。”
“哪有這么做官的......”
“.......”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周平插不上話,但確實被這消息震驚到了。
那趙立寬真是個奇人!
不過他也贊同院子里諸多官員的話,他這脾氣和做法,在官場上走不長遠的。
他如果聰明,此時抽身而退,那真是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功名足以在青史上留下一筆。
居然在這種時候不是急流勇退,反之逆流而上。
既佩服又惋惜啊。
衛王看見了他,笑道:“周先生,你有什么看法。”
他連拱手:“殿下高見!正如殿下所言,趙立寬這是取死之道。
本有通天大路他不走,偏要尋一條絕路,年輕好勝,被功勞沖昏頭腦。
不知朝廷諸公是何反應。”
衛王道:“還能什么反應,幾個默不作聲,向來支持他的吳光啟也被嚇得不輕。
卻還是咬牙說什么陣前將帥知根知底,他既這么說應該有道理,便是要支持趙立寬了。
老東西不撞南墻不回頭。
連鄭王也不敢說話!”
似乎又想起朝堂上的局面,衛王忍不住自酌自飲,又笑起來。
他卻不敢松懈,小心詢問:“敢問陛下是何態度?”
“父皇沒說什么。”
“也沒說改日再議嗎?”
衛王搖頭,“他都否了所有相公的話,還有什么好議。”
周平卻皺起眉頭,難道陛下已經有了決定。
也相公卻等不及了,招呼眾人道:“回去都把彈劾的奏疏寫好。”
“那我們往哪參?”
“罪越大越好,狂妄自大,妄論國事,謬言欺君,怎么都可以。
不過不要著急上疏,等一等,現在消息還沒傳開呢。”葉相公指揮眾人:“最好能把支持他的鄭王也牽扯進來,但不要太直白。”
“我等明白了。”眾人連答應記下。
周平心里卻有了別的猜測,“在下之見先等一等。”
“還等什么?”衛王急不可耐。
周平連解釋:“殿下,不是不彈劾,而是陛下沒說再議,可能已下了決心。
這便有兩種可能,萬一陛下同意趙立寬繼續打的意見呢。”
在場人都愣了一下,隨即有人質疑:“兩萬打五萬?陛下不至于吧。”
“對啊,趙立寬狂妄,陛下豈會聽他的。”
葉谷想了一下,也點頭說:“不是沒有可能。
那他下場只會更慘,只怕性命不保!”
“干脆每人寫好兩份,兩種情況都準備好!”聽說性命不保,衛王更加高興。
官員們卻面露難色。
“你們都是讀書人,這點小事也為難?”衛王不滿的說:“都按我說的去做,總之這回決不能讓他好過。”
周平與眾人一起拱手,黨同伐異,這就是官場的規矩。
趙立寬啊趙立寬,要怪就怪你自己吧,你不該一次反對所有相公的意見。
這是自作自受,他心里想。
抬頭見大理寺卿段平臉色不好看,他大概還沒熟悉這樣的氛圍。
......
“無論如何,不要再和趙立寬有什么牽扯!”鄭王的水榭里,他正叫來府里的幾位管事訓話。
“之前送錢的人回來了嗎?”
“已在路上,現在應該到江寧了,不過上次來信說船觸了江石壞了。”
王妃問:“不是說讓我抽時間去探望高氏......”
“別去了。”鄭王果斷道:“此一時彼一時大不同也,別和他家扯上關系,誰知道再過幾個月會是什么下場。”
說著他回頭對管事說:“給他們帶一百貫修船。”
管事歡喜:“多謝殿下!多謝殿下!”
當著王妃的面,鄭王正色說:“王府的船,我這主人自然會當擔負責。”
(謝謝一直讀到現在的讀者老爺們支持,數據很差,收藏都不到四百個。好消息是編輯說可以給我上架混個全勤,謝謝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