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
朱瑾叫住了王發。
王發還以為朱瑾改變了主意,忙不迭的轉過身,一臉期望的表情看著朱瑾。
朱瑾卻是一手扶著帥位的扶手,一手摸著下巴,目光如炬,直直的盯著王發。
他的嘴角噙著一抹壞笑,不咸不淡的說道:“王發,你們人可以走,但是這幾箱金銀珠寶,留下?!?
“這……”
王發愣住了。
他瞪大眼睛,滿臉不可置信的表情。
“大帥,你是在說笑嗎?”
王發訕訕地道:“若大帥您愿意出兵救援汴州,這五箱財寶是您的?!?
“但,現在大帥拒絕出兵,那么在下也難以回去交差?!?
聞言,朱瑾居高臨下的睥睨著王發,嗤笑道:“怎么回去向朱全忠交差,那是你的事情。”
“不過,這幾箱金銀珠寶,既然是原本要送給我的,我就留下了。”
“來人!送客!”
隨著朱瑾招呼一聲,一隊披堅執銳,盡皆虎背熊腰,充滿了壓迫感的牙兵就沖進了帥帳,把王發及其隨從團團圍住了。
可想而知,如果王發不愿意把這幾箱金銀財寶留下,則性命難保。
王發的臉色很是難看。
然而,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頭?
形勢比人強!
為了活命,王發只能是屈辱的離開了帥帳。
看著灰溜溜離去的王發,朱瑾沒有說話。
坐在一側的蕭頃則是皺了皺眉頭,向朱瑾進言道:“主公,若是放任秦宗權擊破汴州,滅了朱全忠,恐怕下一個要遭殃的,就是咱們宋州?!?
“屬下聽聞近日來秦宗權的一些兵馬都流竄到了亳州一帶。”
“其雖未大舉進攻,卻也殺害了咱們不少的軍民。”
朱瑾擺了擺手道:“朱全忠的能耐我知道,他再差,也不會被秦宗權攻破汴州城,戰死或逃亡的?!?
“打吧,讓他們打得越兇越好?!?
朱瑾的模樣看著十分淡然,仿佛穩坐釣魚臺一樣。
其實朱瑾心里也有些凝重。
不能再等了!
中原這個地方,乃是四戰之地。
沒完沒了的戰事,勢必會把朱瑾拖垮。
就算朱瑾想要避免戰爭,一心一意茍發展,恢復民生,囤積糧草,厲兵秣馬,想必秦宗權、朱全忠等人也不會答應的。
這些野心勃勃的梟雄,都知道自己位于中原四戰之地。
強則強,弱則亡!
這種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很是適用于現在的中原。
朱瑾作為一方割據勢力的首領,也能看得清楚大勢。
自古以來,得中原者得天下。
沒有占據中原,就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正統王朝”。
五代十國中的“五代”,也就是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都是入主中原的。
作為中原王朝,可以吊打周邊的國家,因為中原幾乎連年戰亂,打仗就沒停過,所以軍隊的戰斗力很強。
像是江南、蜀中,則是偏居一隅,人心思定,所以軍隊的戰斗力相對孱弱。
這算是各有利弊了。
朱瑾現在要一心求發展,就必須有一個穩固的地盤。
宋州、亳州,地處中原,根本不能讓他“猥瑣發育”。
看來,要盡快南下了。
朱瑾的腦海中有了一個大致的計劃。
……
“叮叮當當……”
悶熱的作坊里,盡是一陣敲打鐵器的聲響。
鐵匠們忙得熱火朝天,有的抱著柴禾往灶里塞,加大爐火;有的把燒紅的鐵放在案板上,掄著錘子奮力的敲打著;有的把鍛造好的武器進行打磨。
他們各司其職。
作為軍隊的統帥,朱瑾也身處其中。
他光著膀子,露出充滿陽剛之氣的腱子肉,以及肚子上的脂包肌,握著鐵錘有模有樣的敲打著器物。
經過一番捶打之后,又淬煉過。
朱瑾這才拿著鐵鉗,夾著燒的通紅的器物放在水里浸泡,水與火的接觸,發出了“滋滋”的聲響,并冒出了一陣陣的青煙。
一把唐刀,就大致上成型了。
朱瑾并非是專業的鐵匠,不過他的學習能力很強,鍛造武器只能算是一種興趣愛好了。
有朱瑾在,武器作坊里的工匠們誰也不敢怠慢。
自從入主宋州后,朱瑾就花費重金,在中原各地招募了許多工匠,尤其是鐵匠。
他們得到了優渥的待遇,也樂于為朱瑾效力。
這五百多人鐵匠,使武器作坊中每日能生產出來的盔甲、刀、槍、箭矢、角弓等兵器,數以百計,而且產量還在不斷的提高。
“大帥,李判官來了?!?
“讓他過來?!?
“諾!”
不一會兒,李振就領著一名身材高大,衣著樸素的中年人來到了武器作坊。
“主公,屬下把韋端己給你帶來了!”
李振興高采烈的對朱瑾說了一句。
跟在一邊的中年人忙不迭的朝著朱瑾作揖行禮道:“韋莊,見過大帥!”
站在朱瑾面前的這個中年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詩人、詞人,五代時期前蜀國的宰相——
韋莊!
與李振一般,韋莊祖上也曾顯赫過,只是家道中落了。
而且,韋莊也是落第秀才,其境況與李振、黃巢差不多。
他出身名門,是為京兆韋氏。
這個家族可不簡單。
長安俗諺稱京兆韋氏和京兆杜氏為“城南韋杜、去天尺五”。
西漢時韋賢、韋玄成、韋賞連續三代人位至三公,家族遂為關中名門。
東漢時已號為三輔冠族。
兩漢、魏晉、南北朝,京兆韋氏歷代都不乏公卿、宰輔、尚書、高級將軍等重臣,因此成為關中郡姓的代表。
進入隋唐,京兆韋氏得到進一步發展,有唐一代,京兆韋氏先后誕生了十七位宰相,另有使相二人。
隋文帝甚至稱其為“百世卿族”!
而韋莊是京兆韋氏東眷逍遙公房,為唐睿宗時文昌右相韋待價七世孫、蘇州刺史韋應物四世孫。
韋莊的父母早亡,其家境因而寒微。
他自少孤貧力學,才敏過人,為人疏曠通達,不拘小節。
他早年在昭義節度使、檢校禮部尚書、太原尹、北都留守劉潼幕下就職。
只可惜韋莊懷才不遇,一直沒能得到重用,于是他打算通過科舉的途徑當官。
沒想到應舉不第,那一年黃巢的大軍還打進了長安,韋莊因此與弟妹走散,輾轉到了鎮海軍節度使周寶府中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