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學典籍那么好看:《史記》有格局
- 孟琢
- 4035字
- 2025-02-11 16:44:20
第一章
司馬遷如何詠出“史家絕唱”?

生于西漢的司馬遷,親手打造了中國文化中的一顆耀眼明星——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什么是紀傳體通史?就是以人物傳記為中心、貫通不同朝代的史書?!妒酚洝分暗闹袊窌际前凑諘r間順序編寫歷史事件的,稱作編年體,也就是按年編寫的意思。
說起《史記》,相信你都耳熟能詳了。不過,我們都聽過“知人論世”的說法,要讀懂一本書,首先得走進作者的心境與人生,觸碰作者所處的那個跌宕(dàng)起伏的大時代。所以接下來,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史記》的作者,講一講司馬遷的故事。
司馬遷血液里的史學家基因,早在他先祖那會兒,就已經開始流淌了。中國古代的史官,大多是世襲傳承的,司馬遷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史官世家。他祖上幾代,都是周朝特別有名的太史[1];這樣的傳承一直持續到漢代,司馬遷的爸爸司馬談,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史官。
司馬遷從小沉浸于這樣的家族傳統中,早早就立下了一個大志向——我一定要像爸爸、爺爺、太爺爺一樣,譜寫中國恢宏的歷史畫卷!
大家想一想,要走入歷史的世界,自然不僅是“讀萬卷書”那么簡單,更重要的是“行萬里路”,親身感受歷史古跡的時光印痕。在司馬遷的少年時代,他游歷了全國四方。據《史記》記載,他到過江南的紹興,追尋大禹治水的遺跡;他到過山東的大地,遙想孔子教書的身影;他還到過中原的古城,回望楚漢相爭的戰場……
可是,這樣一個游歷四方、意氣風發的少年,卻遭逢了一場影響他此生的變故:他的父親司馬談,懷著一個永遠無法彌補的巨大遺憾,去世了。
這個遺憾是什么呢?這就要說到當時的大時代了。司馬遷父子所處的漢朝,正處在漢武帝統治的時期,國家強盛,威聲大振。在古代,如果國運富強,君主就要到泰山之巔,舉行封禪[2]祭祀的大典,表示我朝皇帝建立了偉大功業??擅鎸@樣一場國朝盛事,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卻偏偏生了重病,無法前往。
司馬談躺在病榻之上,顫顫巍巍地握著司馬遷的雙手,說道:“孩子!我此生還有一大遺憾!從孔子作《春秋》以來,已經四百多年了,可是……卻再也沒有一部偉大的歷史書!我生逢漢運昌隆之時,卻已病入膏肓,再無力氣記錄這個偉大的時代……”
在司馬談的遺憾中,蘊含著歷史學家的雄偉氣魄,那就是敢于直面歷史,攀登高峰,希望寫出《春秋》[3]之后第二部偉大的歷史作品,記錄大漢王朝的鼎盛時刻。
面對父親的遺愿,司馬遷應聲答允,決定繼承父親的夙(sù)愿??烧l也沒料到,這樣一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年輕人,這樣一個同時肩負先祖傳承與父親遺愿的有志者,即將跌入人生中的最大低谷。
這個大低谷,同樣和漢武帝時期的大環境密不可分。漢武帝是大漢王朝最偉大的皇帝,也是一個極有爭議的皇帝。他的偉大,在于富國強兵,開疆辟土。他派衛青、霍去病率軍進擊匈奴,大獲全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讓漢朝的疆域不斷擴展。與此同時,他的爭議在于窮兵黷武,連年征戰。四海之內的人口,都因戰爭頻仍而銳減!
在這樣的戰爭動蕩之下,司馬遷對漢武帝仍然十分敬仰,忠心耿耿。但是,這樣穩定的君臣關系,突然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最終將司馬遷推向悲慘的深淵。這個轉折的導火索是什么呢?是因漢朝對外征戰而引發的“李陵案”。
李陵是誰呢?他是我們熟知的漢朝名將“飛將軍”李廣[4]的孫子。他年少有為,在和匈奴的作戰中十分勇猛,深得漢武帝的信任。可是有一次,李陵領著區區五千人馬,孤軍出征,不幸遭遇了匈奴的主力。盡管如此,李陵和他的戰士們仍然忠心耿耿,拼死作戰。士兵們有時候堅持不住了,但只要李陵高呼一聲,便立刻抖擻精神,擦干身上的血污與汗水,繼續作戰。
戰事越發激烈,李陵的士兵們死傷無數,尸體越堆越高,救兵卻遲遲不到!司馬遷描述這樣的場面,稱其為“轉斗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李陵轉戰千里,箭都射光了,沒有退路,救兵不到,士兵死傷成堆。消息傳到朝廷后,漢武帝聽說李陵奮勇殺敵、以寡敵眾的戰情,十分高興,大臣們也紛紛祝賀漢武帝。可畢竟雙拳難敵四手,李陵實在寡不敵眾,面臨著矢盡路絕的困境,看著堆得像小山似的尸體,李陵終究不忍心讓將士們白白犧牲,決定投降匈奴。
這個大轉折,使得原本振奮的漢武帝勃然大怒:“李陵枉為我朝武將,竟敢投降匈奴,辜負朕的天恩!”這個時候,大臣們都害怕了,不知該如何安慰盛怒中的皇帝。思來想去,不知道怎么說,那干脆沉默吧!可是,我們的主人公司馬遷不一樣。他太尊重漢武帝了,不愿意以沉默來逃避漢武帝的怒火,反而希望實實在在地向漢武帝說出內心的真話。
這天,司馬遷求見漢武帝,雖然他和李陵沒有太多交情,但決定替李陵說說情,講講公道話。他恭恭敬敬地說道:“啟稟陛下!臣以為,李陵將軍雖然陷敗,但確實已為大漢拼了性命,奈何援兵不到,他也沒有辦法!李陵盡心竭力,為了保全將士,才出此下策。希望皇上寬恕他,別再為此生氣傷身!”
司馬遷這么說,一來是想替李陵說情,二來也是想安慰漢武帝憤怒的內心。誰承想,這可犯了漢武帝的大忌!漢武帝更加憤怒,心想:“好??!你居然敢替這叛徒說話!你跟他莫非是同黨?李陵遠在匈奴地界,我抓不著他,那就拿你司馬遷開刀!”
于是,漢武帝惡狠狠地將司馬遷打入死牢,下令對其施加宮刑。所謂“宮刑”,是一種極其殘忍的酷刑,會給人的身心帶來巨大的羞辱。當時,犯罪的人可以用交錢的方式來減輕刑罰,但司馬遷兩袖清風、家中清貧,沒錢贖罪,也沒有一個人敢替他說情。于是,這樣一個意氣風發的人,這樣一個心懷大業的人,這樣一個對國家與帝王有著無限忠誠的人,瞬間跌入了人生的低谷,承受著巨大的打擊、委屈和恥辱。司馬遷自己說道:“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笔裁匆馑寄兀烤褪钦f,我一想到這種恥辱,就冷汗淋漓,把后背的衣服一下子就沾濕了!
請你想一想,這個時候,司馬遷應該怎么辦?是沒有尊嚴地活著,還是一了百了地死去?這是遭受宮刑之后的司馬遷思考的根本問題。他無數次想要結束生命,但又無數次想到自己的抱負、先父的遺愿,還有祖上的榮耀。終于,他決定忍辱負重地活下去。經歷了這樣的思想斗爭,他喊出了那句響徹千古的強音——“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5]?!?/p>

是啊,人都會死,但有的死亡重于泰山,刻在了歷史之中;有的死亡像飛鴻的羽毛一樣,輕飄飄地散于四方。
在無盡的黑暗與絕望中,司馬遷想起,許多歷史上偉大的文學家、史學家、軍事家,都在生命的低谷中留下了自己的不朽著作?!扒胖?,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髕(bìn)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笨粗鴼v史上那些古人的背影,無論是浪漫主義詩篇《離騷》的作者屈原、《國語》的作者左丘明[6],還是兵法巨著《孫臏(bìn)兵法》的作者孫臏,法家思想代表作《韓非子》的作者韓非,他們都是在生命的艱難困苦之中,堅持不懈、奮發昂揚,才留下了千古流傳的巨著。所以,我司馬遷也可以像他們一樣!
他堅持了下來,決定用他受刑后全部的歲月、全部的生命,撰寫中國歷史上的偉大史書——《史記》。
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這部歷史名著的由來。至于《史記》本身,又是一部什么樣的書呢?簡單來說,《史記》有三個大:大格局、大境界、大性情。
首先是大格局。從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的通史,司馬遷將它全面地展現出來?!妒酚洝钒ā笆?、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本紀是帝王的傳記;世家主要講述王侯封國的歷史;列傳是重要人物的傳記;表用表格的方式,清晰地列出古代人物的世系圖譜、史事脈絡;書是記述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的專門史。司馬遷運用不同的體裁,共計一百三十卷,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展現出中國早期歷史恢宏的面貌。
其次是大境界?!妒酚洝凡粌H記錄了歷史事實,更探尋著根本的歷史規律,也就是司馬遷自己說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思考的是,天命和人事的關系是什么?什么是必然的命運?什么是人類所能達到的自由?歷史演變的規律是什么?什么是推動歷史的根本力量?可以說,司馬遷叩問著最為深沉的歷史問題。
最后是大性情。所謂“成一家之言”,體現出《史記》中蘊含的鮮明的史家性情。司馬遷善于寫豪杰,也善于寫悲劇。他不以成敗論英雄,既寫那些功業輝煌的大人物,也寫那些慷慨悲歌的失敗者。他不以地位論古今,既寫出身顯貴的帝王將相,也寫那些展現出巨大才華和勇氣的普通人。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史記》這部書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既是深厚博大的史書,也是扣人心弦的詩篇。
在這里,我們要和大家一起讀這樣一部千古奇書。讓我們一起品讀《史記》,走進最關鍵的歷史瞬間,了解最精彩的歷史人物,回顧最難忘的歷史記憶。
知識拓展
注釋
[1] 太史是史官的官名。
[2] 祭天為“封”,祭地為“禪”,封禪就是古代帝王上泰山祭祀天地。
[3] 《春秋》相傳是圣人孔子(魯國人)根據魯國史修訂而成,記錄了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4] 很多詩詞里都有李廣將軍的身影,比如“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5] 衍生出成語:重于泰山,輕于鴻毛。
[6] 相傳他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史官,與孔子時代相近。中國古代兩本歷史名著《左傳》和《國語》都是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