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史上第一家鏢局
- 大明徽商,縱橫四海
- 西襄子
- 2053字
- 2025-02-28 13:40:10
看到晚上敲過三更更鼓后,江河這才洗漱后,回房上床睡覺。他前世已經習慣了晚睡,不等過了晚上十點,是真的很難睡著。
不過他不睡,書硯也只好強打精神陪著。江河怕這小書童無聊,便讓他隨便在書架上找了本感興趣的書去看。但無論看什么書,江河都要求他看書時順便加上標點符號。
白天江河在削制了一支竹筆后,書硯又是不由驚嘆稱贊一番,佩服自家公子的巧思。他后來也感興趣地自己削了一支,這時以竹筆來加標點符號,因筆頭更纖細,倒是比毛筆更加方便。
而且作為硬筆,也不用去特意控制書寫的力度,稍重稍輕點兒都沒關系,影響不大。
但用毛筆這種軟筆的話,就得特別小心控制,力道稍大點兒,筆畫可就粗了。
稍微試用了后,書硯也不由大感硬筆的方便之處。尤其對初學寫字的幼童來說,硬筆就更加方便實用了,掌握起來也遠比毛筆更快。
可惜他當初蒙學的時候不曾早遇上公子,知道世間還有此物,否則若早有這支竹筆,他當初學寫字就不用那么辛苦了。小孩子懸腕半天,也是件很累的事。
次日醒來,江河洗漱后,照例一早先去向母親請客,然后再陪家人們吃過早飯后,他便仍回自己院中悶頭讀書,爭取盡快把十八卷版本的《紀效新書》看完。
因昨晚已看了幾冊,這回到中午時分,江河便已經把十八卷版的《紀效新書》看完,而且還趕在了午飯前。
看十八卷版本的過程中,他又同樣記了大量筆記。
下午的時候,他則把這些筆記對照整理,再做些調整刪減,最后重新摘抄,做出了一份適合自己現在環境與條件的初期練兵計劃書。
至于借用什么名義來練兵,他此時也早已想好,他打算開設一家鏢局,而且是史上第一家鏢局。
許多武俠小說中都有鏢局這個行當,比如《倚天屠龍記》里一出場就被滅門的龍門鏢局,《笑傲江湖》里林平之出身的福威鏢局。
似乎鏢局很早就有,是門歷史悠久的傳統行業。但事實卻是,真正的第一家鏢局是直到清朝才出現,而且是在清朝中后期,隨著晉商們的錢莊票號興起,需要武裝保護押運銀子,才隨之興起的。
據說鏢師的鼻祖,是山西人神拳張黑五,在乾隆時期開設了第一家興隆鏢局。還有一說,則是說明末清初,顧炎武為反清復明,掩飾自己的武裝勢力,所以開設了鏢局,用以掩護身份。
不過現下的明末時期,民間卻是也已經出現了一種類似的組織,名曰“打行”,在市肆中掛牌營業。打行中糾結武夫,為旅客行商與豪富之家們提供保鏢服務,與鏢局的業務非常相似。
但無論如何,現時期確實是還沒有一家真正的鏢局。
許多人把鏢局看作是古代的快遞公司,這其實是錯的,鏢局更準確的說,應該是古代的安保公司,因為干的是武裝押運的活兒,并且還提供私人保鏢服務。
至于古代的快遞公司,是在明朝時期出現的民信局,業務包括寄遞信件、物品,甚至還包括經辦匯兌銀錢。
第一家民信局是永樂年間由一名寧波商人首創的,到此時的天啟年間,民信局更是已經覆蓋了南北兩京一十三省的大小城鎮,尤其江南的民信局行業,更為發達。
許多實力雄厚的大民信局,會在各地設有分店和代辦店,甚至各民信局之間還會聯營協作,構成了四通八達的民間通信網。
古人最早的郵寄傳遞系統是驛站,但驛站是官方辦的,專為朝廷與官府服務,尤其是通傳邊關軍情。不同的軍情與朝廷令諭,也有不同的傳遞速度區分,比如影響劇里常見的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
但官方的郵遞機構是不為民間服務的,最多也就是官員們能夠借助各地驛站,假公濟私地傳遞些私人信件。甚至有時候致仕的官員,也仍有這種影響力,可以借用官方驛站。
可民間百姓,是絕對不能借用官方機構傳信的,所以民間的民信局便也應運而生,這才相當于是古代的快遞公司。
明末攻破北京,覆滅了大明王朝的闖王李自成,原本就是大明王朝一名光榮的驛站驛卒。
可惜崇禎這頭蠢豬上臺后,為了省錢,卻拿郵遞系統開刀,裁撤驛站,導致李自成丟了工作,吃不上飯了,這才一怒之下參加了高迎祥的起義軍。否則但凡有口飯吃,老李也不會去干造反的買賣。
鏢局相當于是安保公司,需要武裝押運貨物,有自己的武裝力量便也是合理的,正好以此來掩飾,當作練兵的借口。
就連鏢局的名字,江河都已經想好了,叫“長風鏢局”。這卻是源于他前世小時候看過的一部武俠電視劇,印象頗為深刻。所以想到要開創鏢局,立即就想到了這個名字,也算是個情懷。
練兵的名單與初期兵源有了,練兵的借口與名義也想好了,接著就剩下搞錢了。
沒錢一切都是空談,自古以來的練兵,都是用銀子砸出來的,戰爭更是耗錢,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沒錢想打仗都打不起。
明朝就可謂是典型被戰爭與軍費給拖垮的,后期的戰爭一直拿不出錢,邊關欠餉,連當兵的都吃不飽肚子,自然沒戰斗力。
萬歷年間的那萬歷三大征,加起來就靡費上千萬兩銀子。不但耗費極多,導致前期自張居正改革后的積蓄消耗一空。更關鍵的是,能打仗的精兵也戰死消耗了一大批。
這就導致三大征期間與戰后,讓遼東的建奴趁機發展壯大,更導致萬歷晚年的“薩爾滸之戰”大敗,從此讓遼東戰場攻守易勢,再也揭制不了后金的發展。
所以后世一直說“明亡實亡于萬歷”,確實是萬歷年間的那三大征對明朝的國力選成了極大損耗。
不過這三場戰爭卻也是非打不可,否則任由發展,明亡很可能就是真的亡于萬歷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