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鹽商第一 四大太監

汪汝謙頭戴逍遙巾,身穿一襲蘇繡的絲綢錦袍,頷下留著精心修剪的胡須,看上去雖然上了些年紀,至少四十多了,但賣相看上去卻還不錯,身材也沒有太大發福走樣。

若是放在江河那個年代,汪汝謙肯定要被許多小女生送個中年帥大叔的標簽。尤其汪汝謙還是徽商巨富,放在后世更是成功企業家。

做為目前徽商家族中排名第一的大族,汪家自然也是早已進入了大明鹽業。并且踏入鹽業的時間非常早,在明憲宗時期的成化年間就已經開始了。

其實他們江家踏入鹽業的時間更早,早在太祖朝時,開中法正式施行不久,江家就響應朝廷號召,開始組織人手往邊關運糧了。甚至當年也曾在九邊之地開荒招民進行商屯,就地屯田種糧。

但可惜終究因為地利之故,在那邊人生地不熟,竟爭不過邊關附近的山陜商人,所以最終以失敗告終,被迫退出了這行。

最后核算下來,不但沒掙了錢,反而還賠了一部分,以當時江家的體量而言,也算是有些傷筋動骨。

江家在這件事上的失敗,也等于是為徽商們率先踩了雷。當時已經參與的也都跟著紛紛退出,還未參與的立即就此打住。

因為最初在這件事上受了挫,所以直到明中期弘治年間,當時的戶部尚書徽人葉淇改革鹽法,由納糧運邊改為納銀運倉,把開中法改為開中折色法后,江家才終于開始花錢買鹽引,重新踏入這行。

但開中折色法雖然是在弘治年間才正式明文施行,可早在前朝的憲宗成化年間,就已經存在有事實上的折色納銀。

汪家正是在成化年間,最早參與折色納銀進入鹽業的。據說汪家當時是搭上了憲宗皇帝身邊的親信宦官,大太監汪直的關系。

這個汪直可不是后來嘉靖年間那個出身徽州的大海盜汪直,而是

與明英宗時期王振、明武宗時期劉瑾、以及現在天啟朝的魏忠賢并稱為明朝四大太監的汪直。

這個汪直也是電影《龍門飛甲》里廠花雨化田公公的原型,在憲宗朝出任西廠提督,力壓東廠與錦衣衛,權勢滔天。

那句電影里的臺詞,“東廠管得了的我要管,東廠管不了的我也要管”,正是歷史上汪直真正的體現。

而且在明朝的這四大太監里,汪直的評價也最好,后來還曾做為監軍長期戍邊,駐守大同,并且曾親自率兵殺敵,立有軍功,最后也得以善終,安享晚年。

這個汪直與后來的大海盜汪直確實是同名同姓,不過這位西廠提督卻并不是徽州人,甚至根本不是漢人。

汪直是少數民族中的瑤族人,成化初年,兵部侍郎、右僉都御史韓雍平定大藤峽“瑤亂”,然后將俘虜的一部分瑤族幼童送入宮中,閹割后充當內宦,汪直正是其中之一。

不過汪直雖然不是徽州人,甚至不是漢人,但既然都姓汪,也有可能五百年前是一家,反正當時徽商中的汪家便千方百計攀上了汪直這棵大樹,走通了其門路。

汪直也可能是看在同姓的關系上,對當時的汪家多有照顧,再加上后來汪直被派往大同戍邊,也需要錢糧上的支持,所以便幫助汪家開中折色,弄來了鹽引,由此進入鹽業。

后來嘉靖年間的那個大海盜汪直雖然是出身微州,也是姓汪,但其實并非出身汪家嫡脈。畢竟汪姓本就是歙縣大姓,縣中姓汪的人實在太多了。

汪直如果真是出身徽商大族中的汪家,也就用不著為了賺錢而南下經商,甚至最后出海走私了。當時的汪家已經是鹽商中的大戶,單靠鹽業就能賺的盆滿缽滿,哪里會少了一個汪直。

只能說他確實是姓汪,并且同樣是徽州府歙縣人,但跟徽商汪家卻沒有太直接的親屬關系。

就像江河前世小時候,他們村中有個在外做生意的大老板,也姓江,但他們兩家卻并沒親戚關系,所以人家江大老板有錢,并不代表他們家也有錢。

而且就算真是親戚,人家也沒有憑白無故給他分錢的道理,只能說有機會跟著人去做事,有了同樣賺錢的門路。

其實在他那個時代,大部分鄉下村子里,同姓的人都很多,這跟以前的宗族聚居分不開。早些時候,也肯定是同宗同族。但幾代下來后,關系自然就疏遠了,只能算同鄉,算不上是親戚了。

大海盜汪直在做了海盜后,也曾改名王直,顯然是不想給自己原本的姓氏抹黑。而且他在日本割地稱王后,還自稱徽王,可見鄉族觀念還是很深的。

江家是在開中折色法于弘治年間正式實施后,方才重新踏入鹽業的,但等江家開始跟進時,入局卻是已經有些晚了。所以如今在鹽業中所占的份額,已是遠不如汪、吳、鮑等幾家。

再加上江河的父親又早故,大哥江流又經驗還淺,尚不太撐得起來家業,便讓江家到他們這一代不免有些勢微中落,比不得徽商同鄉中的汪、吳、鮑這幾家了。

而且自從弘治年間的開中折色法后,到萬歷年間,鹽政又經歷過了一次大的改革,從原本的鹽引法改為了綱鹽法。

在開中折色法的制度下,鹽引本身就相當于是錢。所以還是那個老問題,皇親貴戚、權臣勛貴等紛紛插手其中,奏取鹽引,賣給商人牟利。

而當時的皇帝也不知節制,濫放鹽引,導致鹽引積壓過多,可鹽場中的鹽戶卻來不及生產,讓商人們有鹽引也從鹽場中領不出鹽,產能完全跟不上,導致官方拖欠鹽商積引過多。

有引無鹽,鹽商們再買鹽引的積極性就不高了,鹽稅也跟著隨之大減。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保障稅收與財政,萬歷四十五年,當時的戶部主事袁世振上書改革鹽政,實行了綱鹽法。

改革的重點是“確立窩本,疏通積引”。朝廷把持有鹽引的商人劃分為十綱,每年對其中一綱的舊引支鹽。也就是大致把全年的食鹽份額分為十份,編制十個冊子,每冊稱為一綱,全交由商人承包。

原本的鹽業是農產,官收,官銷,而綱鹽法的改革,則是把鹽的產、運、銷等,全部交給商人去承包解決。

商人們為了多產鹽,便開始主動研究提升技術,再加上對鹽戶的相應獎勵機制,從而開始增加產量。

原來的鹽戶們等于是國營,每年產多少鹽,有個大致的定額,夠了就不多產了,拿的也等于是死工資,不管干多干少,都是那份錢。

但改成承包給鹽商們私營后,鹽產量與獎金掛鉤,干的多就掙的多,積極性自然就立即提升了起來。

朝廷放棄官營后,就成了專門賣鹽引收稅,也從而解決了稅收與財政問題。

綱鹽法改革后,朝廷按綱編冊,登記了商人姓名及持有的舊鹽引數量。這種綱冊被稱為“窩本”,入綱的商人領有“窩本”。綱冊上沒有名字、沒有領到“窩本”的,就沒有資格領取鹽引。

而凡能入綱的,必是資本雄厚或背景深厚的大鹽商。所以綱鹽法改革后,也更加促使了大鹽商們對行業的壟斷,并把觸角深入探到了鹽業的產、運、銷等所有上下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渡口区| 南郑县| 延边| 江城| 龙陵县| 桃园县| 来凤县| 伽师县| 庄河市| 宣城市| 新密市| 永兴县| 卢氏县| 定南县| 库伦旗| 大埔区| 阿坝县| 安远县| 邓州市| 江城| 婺源县| 漯河市| 镶黄旗| 连南| 徐水县| 确山县| 梁平县| 广宁县| 开封县| 梅州市| 本溪| 固始县| 磐石市| 泸定县| 拉萨市| 安康市| 阿图什市| 股票| 庄浪县| 古蔺县| 会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