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勢品格:哈佛博土岳曉東給青少年的36堂課
- 岳曉東
- 5字
- 2025-02-18 17:46:22
自我奮斗篇
兒時夢幻多——如何在夢想中聚焦目標
我開始認真地思索自我,按照自己的興趣、能力和性格特點去尋找自我的人生坐標。想來想去,我終于發現最適合自己的職業是教師,因為我喜歡教書,將來還要做學問。
人生是在對自我的不斷探索與開發中度過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對自我的認識在不斷加深,對自我的要求也更加具體、明確。從小到大,人對未來會有無數的幻想,但最后真正做成的夢卻屈指可數。無論怎樣,憧憬人生是人生的一大樂趣。
我兒時的第一個夢想是長大后成為一名司機。
在幼兒園時,我最喜歡玩的游戲是駕駛公共汽車(就是將小凳子一排一排擺起來,看上去好似車上的座位)。每次玩此游戲時,我都設法坐在第一排,拿個什么扁圓的東西當方向盤使,想象著自己在開車逛大街,嘟嘟地嚷著,其樂無窮。
略長大點兒,我夢想成為一名軍官。
那時候,我常戴著父母自制的肩章神氣十足地走在街上。一次,父母帶我去一個軍官叔叔家里做客,他為我精心制作了一對兩杠三星的肩章縫在我的衣服上。這下子我官拜“上校”,更加神氣了。
后來,我在街上遇見另一位真的軍官,我清楚地記得他的肩章是一杠一星(少尉)。他見我戴這樣的肩章大為不滿,說小孩子不可以隨便戴這種肩章,叫我回家之后立即摘下來。
他的一句話,嚇走了我的軍官夢。
此后,我夢想成為一名畫家。
我從小就頗有繪畫的天分,繪畫課的成績一向很好。閑來尤好在家里作畫,一畫就是一沓兒。最得意時,我的畫曾被父母的同事要了去,掛在他家的墻上,仿佛我已經做起了畫家。
上學之后,學校與班里的黑板報都時常有我的插圖。可惜我那時繪畫,雖天分不薄,卻從未有機會得人指教,全憑自己的想象去畫。所以到了中學之后,便是江郎才盡,日趨平庸了。
就這樣,我很不情愿地告別了我的畫家夢。
我還夢想成為一名科學家。
這恐怕是許多知識分子家庭孩子的共同夢想。曾幾何時,居里夫人、達爾文、牛頓、愛因斯坦等人成了我的青春偶像,整日我都在做他們的夢,盼望自己將來也能成為他們那樣的科學巨匠。但上了中學之后,我發現自己的專長與興趣不在理科上,也就不再夢想成為科學偉人了。
接著我又改做外交官的夢了。
這與我上中學后愛好英語有關。同時,我的一個親戚曾在駐外使館工作過。他寄來的照片令我看了又看,于是他便成了我的精神寄托。我深知,要想成為一個外交官,就必須學好英語。所以我起勁兒地學英語,有一次還用英文給他寫了封信。
想當年,“外交官”這三個字眼對我來講,是多么具有魅力啊!
再長大后,我意識到自己當外交官的夢想是不切實際的。我認為在我當時的生活環境下,是不易有那種際遇的。
我開始認真地思索自我,按照自己的興趣、能力和性格特點去尋找自我的人生坐標。想來想去,我終于發現最適合自己的職業是教師,因為我喜歡教書,將來還要做學問。
就這樣,做教師便成為我最終的夢想。
說來也巧,我夢來夢去竟夢到了自己父母的頭上,因為他們都是大學教授,也理所當然地成了我的榜樣。從此,我對生活不再有不切實際的空想,有的是腳踏實地的理想。
當然,我并沒有因此就不再憧憬人生了。我仍有其他夢想,如寫出一手好文章,畫出一手好漫畫,甚至作出一兩首好的歌曲等。但教書與治學,是我主要的人生目標。
回顧我的夢想歷程,我感到小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能沒有夢想。一個人小的時候沒有夢想,長大之后也難以對自我有明確的追求。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也要學會把空想變為理想,把夢想付諸行動。
在這當中,可以追求到的夢想就是理想,不可以追求到的夢想就是空想。而這一切都取決于一個人有多少自知之明及刻苦奮斗的精神。
小孩子可以生活在夢想的變幻當中,但成人則須生活在對理想的追求當中。
小孩子不怕夢想多,就怕沒有夢想;而成人則不怕理想遠大,就怕沒有行動。
憧憬其實就是希望,人不就是生活在希望中的嗎?
憧憬人生,也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心理分析——心理成長階梯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利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提出:人的自我發展(或人格發展)共經歷了8個階段,其中每個階段的發展都有其核心任務與成長危機。這些核心任務的順利完成及成長危機的順利解決,對一個人的自我成長至關重要。
埃里克森認為,青少年階段(adolescence)的核心任務是建立自我確認(self-identity),排除自我迷惘
(identity difusion)。兒童進入青少年時期后,其理想自我(ideal self)與現實自我(actual self)的距離會越來越小。他們開始學會以自己的實際能力和客觀條件去夢想未來,而不再憑主觀的喜好、想象去設計自我。
埃里克森還認為,青少年建立自我確認,本質上就是解答“我是誰”的疑問。在此期間,青少年要認真思索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適合從事什么職業,有什么特長、優缺點,應該怎樣塑造自我,將來想過什么樣的生活。青少年越是深入地思考這些問題,就越能認清自我的面目,及早確立生活的目標與方向。由此,他們逐漸學會調整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差距,使之既不因為太遙遠而無法統一,又不因為太貼近而沒有意義,進而不斷尋求個人的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
青少年就是在對自我的不斷質疑、探索當中形成自我確認的。青少年需要繼續憧憬未來,而他們對自我的確認應呼喚那些切合實際的夢想。
成長啟示——現實自我不斷趨近理想自我
綜觀我的夢想過程,最初的夢想完全是以直覺為基礎的,我認為那一定是很好玩的事情。如我對司機與軍官的夢想,完全是因為我感到他們很神氣、很威風。但我從未考慮過自己有多大能力去實現這樣的夢想。當然,那時我還小,是不會想那么多的。
我后來的夢想開始接近現實,但仍缺乏客觀條件的支持,所以最終被放棄。如我對畫家的夢想,就有相當的實現可能,因為我曾有較好的繪畫天分,可惜由于沒有得到及時的指導而被荒廢了。這是我無可奈何的選擇。
我對科學家的夢想也曾給了我很大的激勵,推動我去努力學習,可惜我的興趣不在理科上,最終也放棄了,但這次是我心甘情愿的選擇。
我對外交官的夢想純屬一種自我陶醉。我明知它十分遙遠,但仍愿這么去夢想,因為它曾給了我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學習動力。直到有一天,我覺得不能再這樣不切實際地幻想下去了,才忍痛告別了它。
再后來,我將自己的夢想聚焦在傳授知識和做學問上。它使我看清了自我的形象,也獲得了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最大統一。我感到自己最有能力,也最有興趣做好這項工作。所以,對教師的夢想增強了我的自我確認,解決了我在自我思考中的困惑與迷惘,使我得以加速向成人的世界邁進。
撫今嘆昔,我珍惜自己做過的每一個夢。它們都曾給我很大的動力與快樂,使我一步步走向成熟。
夢想未來,可以不斷增強人的自我確認與自我完善。
我依然夢想未來。
相關科學研究10——埃里克森成長八階段
在發展心理學中,著名的發展階段理論,例如讓·皮亞杰(Jean Piaget)的認知發展的階段理論、勞倫斯·科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關于道德發展的階段理論、列夫·維果茨基(Lev Vygotsky)的社會性認知理論、埃里克森社會心理發展理論(見表1)等,都強調個體必須成功地通過一系列心理社會性發展階段,才能達到認知、情感、道德等人格要素的完善。這些理論提示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進入不同的發展階段,都會有各自不同的內在需求和目標。教育需要根據個體心理發展不同階段的需求和能力去組織教育內容,并以與心理狀態相適應的方法開展有效的教育,以促成夢想的實現和理想自我的達成。
表1 埃里克森社會心理發展階段

腦科學的研究也表明:特定的目標和積極的信念,會使一個人的大腦分泌出更多的多巴胺等化學物質,這些物質會激活丘腦的激勵系統,使人產生自然的興奮感,對渴望達成的行為起到強化作用。
岳博士家教百寶箱
一位先哲說:“人生最偉大的探險就是對內在世界的探索。”獨特的遺傳基因,特殊的生活經歷,教育的過程,相同或不同的家庭環境、社會文化背景,在人的一生發展中交織在一起,造就了現在的你。教育要做的事就是要以最有效的方式理解孩子的發展需求,發揮孩子的潛能。在此,我有以下建議。
岳博士家教建議28:引導孩子追逐自己的夢想
家長要幫助孩子樹立自我的人生目標,在成長中追逐切合實際的人生夢想,在行動中獲取有利于自我發展的知識和技能,并學會為此承擔責任。
岳博士家教建議29:引導孩子了解自己的特長
家長要幫助孩子深入了解自己的特長和興趣愛好,并為此做出不斷的努力和必要的調整,以最終促進孩子的個性發展和潛能開發。
岳博士家教建議30:引導孩子發揮自己的特長
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天賦和特點,不斷挖掘并發揮其最大的特長。其實,孩子都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家長要給孩子創造有利的條件,盡可能使孩子能力得以發揮,夢想得以實現。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孔子(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