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命運不會拋棄心中有夢想的人
- 為自己讀書
- 明珠絮語
- 1845字
- 2025-02-08 18:00:33
我很少被一些所謂的勵志故事感動,但看完《河北青年報》報道的王心儀同學的故事以后,心里卻久久不能平靜。我特別吃驚,沒想到現在還有孩子像幾十年前的我們一樣,生活在極度的貧困之中,更沒想到面對生活的貧困,一個小女孩表現出來的與年齡不相符的豁達與成熟。
王心儀是河北棗強中學的高三畢業生,2018年高考考了707分,已經被北京大學中文系錄取。當北大的錄取通知書寄到王心儀家時,她正只身一人在異地打工。家境貧困的她在高考結束后,經高中物理老師介紹去了保定一家輔導機構做輔導員。王心儀在被北大錄取之后,她在中學時代寫的一篇關于自己、關于貧窮、關于希望的名為《感謝貧窮》的文章,也開始在網上流傳。其中的諸多“金句”,令人印象深刻。
生活,才剛剛揭開她的面紗。
這句話寫的是王心儀8歲那年,姥姥被診斷出患了乳腺癌,這使得幼小的她第一次直面貧窮與生活的真相。她以冷靜的筆觸寫道:“可能有錢也未必能挽救姥姥的生命,但經濟的窘境的確將一家人推向了絕望的深淵”。最終,“姥姥的生命像注定熄滅的蠟燭,慢慢地變弱、燃盡,直到失去最后的光亮”。
8歲的孩子眼中的這一切,真讓人心碎。當今社會,每一個父母都在竭力掩蓋生活的不易,把最光鮮美好的一面給孩子。而王心儀的父母沒有能力做到這一點,他們不得不讓8歲的王心儀看到了生活最殘酷的一面。其實,貧窮也好,富裕也罷,每一個家庭都有每一個家庭的不易,遲早有一天,生活的面紗都會在孩子們面前揭開。真的希望,在看到生活的真相之后,每一個孩子都能像王心儀那么懂事。
幸福不是因為生活是完美的,而在于你能忽略那些不完美,并盡力地擁抱自己所看到的美好與陽光。
三年級時,王心儀和弟弟去鄉里上學,母親要每天接送。家里只有一輛自行車,王心儀坐在后座,弟弟坐在車子的大梁上。母親體弱,每天他們都會上下學跑上一公里,既鍛煉身體,又減輕了母親的負擔。
一次下大雪,雪積了有一尺厚,媽媽裹著棉襖,頂著風,走到學校去接他們。回家的路上,她和弟弟一邊玩雪,一邊和媽媽說當天學的新知識,三個人一直走到天黑才到家。可以想象當時的情景,呼嘯的大風、厚厚的積雪、瘦弱的母親、幼小的孩子,那是怎樣一幅令人心酸的畫面!但他們母子三個,卻能一路歡笑,苦中作樂。
王心儀懂得了:幸福不是因為生活是完美的,而在于你能忽略那些不完美,盡力地擁抱自己所看到的美好與陽光。
有人說,真正的勇敢,是知道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熱愛生活。王心儀無疑是一個勇者,她敢于直面生活、熱愛生活,不斷發現生活中的幸福與美好。而在生活中有太多的孩子,條件可能比王心儀好上十倍百倍,卻天天活在抱怨當中。他們不知道,這個世界上其實有比物質的滿足更寶貴的東西。
我從卑微處走來,亦從卑微之處汲取生命的養分。
看到這句話,我特別震撼,馬上去網上搜索,卻沒有查到原句。看來,這句話是王心儀的創作,至少,是在化用。
一個十幾歲的花季女孩,在學校花的生活費是平常孩子的一半,每次買飯就買一些大白菜,舍不得吃點葷菜,甚至連新衣服都買不起,只能穿親戚們穿過的那些不合身的舊衣服。她從小沒有玩具,沒有零食,沒有電子游戲,她只有在農村的田野里嬉戲,活在農村的落后與閉塞當中,但她卻仍然感謝貧窮,感謝上天的恩惠與祝福。
一句“我從卑微處走來,亦從卑微之處汲取生命的養分”,也許比起“愿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少了一些小資情調,卻多了一分執著與頑強。一個不屈少年的形象,躍然紙上。
物質的匱乏帶來的不外是兩種結果:一個是精神的極度貧瘠,另一個是精神的極度充盈。而我,選擇了后者。
王心儀說,貧窮可能動搖許多信念,卻讓我更加執著地相信知識的力量。貧窮可以使人自卑,讓人失去奮斗的信心和勇氣,貧窮同樣可以激起斗志,化為我們前進的力量。我們不可以選擇自己出身的家庭,但我們可以選擇面對困難時的態度。雖然王心儀的家庭是貧窮的,但她那份自信和頑強,值得每一位年輕人學習。她的身上并沒有一件名牌,但她的臉上,永遠散發著自信的光彩。
命運不會拋棄心中有夢想的人,即使在貧窮的土壤上,照樣可以開出絢爛的夢想之花。貧窮并不值得感謝,貧窮也從來不值得贊美,但無論貧窮也好,富裕也罷,生活帶給我們的一切,都值得我們感恩。
每個人的家庭條件不同,但我們每個人的選擇都應該一樣,就是不論起點如何,都要在現有的基礎上不斷奮斗,認真、努力地活下去。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年輕是用來努力的,正如王心儀同學在學校高考前的百日誓師上說的那樣:
奮斗不怕起點低,一分一秒都是拼搏的陣地,都是可貴的機遇。只要站起比跌倒多一次,我們便沒有辜負這段青春、這段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