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人御法:法家領導智慧(全二冊)
- 曲龍
- 1763字
- 2025-02-21 17:44:51
限制性地開放獲取目的性資源
國家經濟的開放,是一種產業資源的互相置換,不想“飲鴆止渴”,想要“雙贏合作”或者是“布局長遠”,都需要政府的參與主導。
《商君書·徠民》曰:“今王發明惠,諸侯之士來歸義者,今使復之三世,無知軍事;秦四竟之內,陵阪丘隰,不起十年征。者于律也,足以造作夫百萬。曩者臣言曰:‘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晉之無有也信,秦之有余也必。若此而民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也。’今利其田宅,而復之三世,此必與其所欲而不使行其所惡也,然則山東之民無不西者矣。且直言之謂也,不然,夫實壙什虛,出天寶,而百萬事本,其所益多也,豈徒不失其所以攻乎?”
我國一直堅持有方向性的優惠政策來招商引資,才使得我國迅速接軌國際,才使得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騰飛。
中國經濟的成功,是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一部分的成功,也是中國經濟自我完善成為一個整體的成功。這個整體性,涉及各個行業各個產業的分工與配套。這個分工與配套,哪怕是企業自己主動進行調節的市場行為,也是在政府主導的框架體系內進行的,不能否認其中政府調控的作用。傅高義在《鄧小平時代》第16章中有這么一段話:“尤其令中國官員印象深刻的是日本通產省的一項重要職能:它分析如何才能使不同產業的日本企業獲取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所需的資源和技術,然后讓企業發揮其自身的主動性來開發創新新產品,以此推動整個國家的快速發展?!?/span>
法家經濟思想中政府有意識主導的“國強”的理念,現在也被世界經濟大國采用。中國有中國制造2025,美國有工業互聯網,日本有社會5.0,德國有德國工業4.0。
中國經濟的騰飛,離不開中國企業家群體的崛起。最近很多企業家和學者都在寫文章,推崇晚清民國時期民營企業家的社會地位和社會作用,如致力于慈善公益事業的張謇、以一己之力搬運國家資源到重慶的盧作孚、傾家辦學毀家救國的陳嘉庚等,并呼吁企業家階層發揮自己的社會作用,倡導企業家在國家政治經濟中發揮話語權力。對此,我是且喜且憂,喜的是企業家對于參與國家政治經濟的要求,憂的是企業老板們的“重利輕義”。
那個時期的企業家和現在的企業家,就家教出身而言,有著很大的不同。那個時期的企業家基本都是儒家門徒,有的還是進士甚至狀元,他們大部分人的啟蒙階段讀的書都是四書五經,所以他們的世界觀是儒生兼濟天下的世界觀;而現在的部分企業家,他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有多少關于社會責任的部分呢?國家需要這些企業家發揮作用,但是會放心地把國家經濟的主導權交給他們嗎?你如果覺得我這么說,是瞧不起現在企業家群體的素質,我就借用咱們企業家群體都很尊重的聯想集團柳傳志先生的話來進行佐證,他曾經說:“我可以談談我特別尊敬的人,比如民國時期的盧作孚,但我絕不敢跟他比。抗日時期,他讓員工為國家運送物資,損失很大。之后他又一心做建設,后來蒙受不白之冤。我做事情之前會盤算半天,看對企業有利沒利,之后我會盡力為社會做最大的貢獻。而盧作孚完全是無私的。如果我處在戰爭年代會不會那樣做,我不知道,但我很敬佩這樣的人?!?/span>
商人的本能一直是逐利而不是道德,以道德來要求企業家,其實也是扼殺了企業家的商業精神的。所以我們不能一味地以儒家的道德仁義標準來要求企業家,他們身上本身就有著太多屬于法家的道義利益標簽。
各個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各不相同。簡單地分類起來(沒有高下之分,也沒有褒貶之意,只是特征表象而已,這幾家企業都是以西方現代管理制度為基礎的),華為、萬達算是法家的管理模式,阿里巴巴則算是儒家的文化模式,聯想算是兵家的競爭模式。那么,誰算是道家呢,騰訊算是一家吧,守正居奇總是能出新招數的。
現在的中國是法治社會。但中國的這個法治社會,與西方的法治社會一樣嗎?肯定是不一樣的。這里的不一樣就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在起作用,作用于我們走中國特色的國情道路,而其中就包括法家思想。
中國經濟是個復雜的混合體,不能以單一經濟模式來看待。如《老子》里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樣,地域由東而西地發達、發展與落后,從產業的高端、中端與低端等的混合體,造就了三生萬物的中國經濟混合體。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單一形式的國家經濟體所無法比擬的。當然,這個混合體生命力強盛的前提是不封閉、不自禁,繼續取長補短地汲取外界的知識、技術和理念。哪怕是從中國數千年的歷史經驗看來,也只有保持開放,才能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