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西藏:改變一生的旅行(全新修訂版)作者名: 尼瑪達娃本章字數: 611字更新時間: 2025-02-19 17:09:30
1
藏地三域
右眼幸福地涌流長江
左眼痛苦地傾瀉黃河
一半注入裸赤的土地
一半澆灌聳動的肌峰
——多杰群增《藏民》
根據地形特征和自然條件不同,藏地有“上阿里三圍、中衛藏四茹、下朵康六崗”三部之分。而以方言區的不同,藏地又被劃分為“衛藏、康巴、安多”三域,此三域有“法域衛藏、人域康巴、馬域安多”之謂,通俗地說就是“衛藏的宗教、康巴的人、安多的馬”。
在公元7世紀吐蕃王朝興起之前,青藏高原上生活著不同的民族,尚未形成統一的文化和民族。在其后200年的征戰擴張中,吐蕃吞并融合了蘇毗、羊同、白蘭、黨項、吐谷渾以及部分漢族,此后歷數百年,在雪域高原逐漸形成了一個以藏語為共同語言、以藏傳佛教為共同信仰的統一民族。由于這些被蕃化的部落本身種屬有別,且蕃化的先后和程度有所不同,在這些地方,以衛藏方言為源頭,形成了大致以巴顏喀拉山和大渡河上游諸支流為分界,有別于衛藏方言的“康”和“安多”兩大方言區域。同時,也最終形成了以衛藏人(包括阿里的“兌巴”、后藏的“藏巴”和前藏的“衛巴”)即古代吐蕃人為核心,康巴人和安多娃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藏族內部構成格局。
除上述三域代表的典型藏族文化外,在青藏高原還有一些地域色彩明顯、文化差異較大的區域文化,生活在那些區域的人一般被視為藏族的分支。包括以工布江達為中心的“工布藏族”,康區木雅一帶的“木雅藏族”,九寨溝、馬爾康、黑水、丹巴等地漢化明顯的“嘉絨藏族”,及幾乎沒有多少藏族特征的阿壩東北部的“白馬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