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
聆聽唐卡的秘密

驚艷唐卡

西藏最吸引人的,除了它獨有的高原風光外,還有它的宗教。沒有了藏傳佛教,沒有了遍布藏區的寺廟,沒有了搖著轉經輪的千萬信徒,西藏的魅力必定要大打折扣。西藏的宗教凝聚了西藏文化和藝術的最重要部分,被稱為“可以隨身攜帶的寺廟”的唐卡正是西藏藝術中一朵最動人心魄的奇葩。

唐卡又名孤唐,是興起于公元8世紀的一種為藏傳佛教所獨有的藝術形式。不了解唐卡的人,開始聽到唐卡的名稱,總不免會聯想到唐朝。事實上,唐卡的“唐”并非唐朝之“唐”。“唐”,藏語為“平坦、清晰”之意,“孤”,藏語為“身體”之意,引申為“佛像”,有尊敬之意。簡單地說,唐卡即一種卷軸畫,一般用紙、布、羊皮或絲綢作底,經刺繡、版印或繪制,用彩緞裝裱而成。以絲絹綢緞為材料,用刺繡、編織、拼貼或套版印刷等方式制成的叫作“國唐”,用顏料在畫布上繪制的則叫作“止唐”。止唐又可以根據畫背景時所用的不同顏料劃分為金唐、赤唐、黑唐、彩唐等。內容以各類佛像為主,因容易隨身攜帶和收藏,流行于西藏各地。在西藏,唐卡用途廣泛。除了寺廟或家庭懸掛唐卡用于膜拜瞻仰外,在藏族傳統婚嫁迎娶儀式中迎親隊伍前面,要懸掛唐卡以求吉祥,望果節慶豐收轉地邊時前面也要由唐卡引路,野外演出藏戲時常會懸掛唐東杰布唐卡,甚至很多地方祭山神、觀風水、修房造屋時也要懸掛唐卡進行祈禱。

唐卡最常見的尺幅是條幅形,一般長一百厘米左右,寬六七十厘米。巨大的和袖珍的唐卡則比較少見。西藏各大寺廟一年一度的“曬佛”或“展佛”活動,所曬所展的即巨幅唐卡。布達拉宮珍藏的兩幅巨幅唐卡,為巨幅唐卡的佼佼者。這兩幅唐卡是五世達賴喇嘛圓寂后,攝政王桑結嘉措為了緬懷五世達賴政教方面的功績而主持制作的。其中大的一幅為55.80米×46.81米,小的一幅為32米×23米。

關于唐卡的起源,可追溯到釋迦牟尼時代。佛像藝術傳入西藏后,與印度一樣,起初主要體現在寺廟里的無數壁畫上。但由于西藏的居民普遍過著流動不居的游牧生活,逐漸產生了適于游牧生活中隨身攜帶和懸掛的唐卡。

唐卡的繪制從一開始,即以師徒傳承的形式延續。在發展過程中受各種因素影響,形成了風格不同的流派。以山南勉唐地方勉拉頓珠嘉措為首的勉拉頓珠畫派,以朱古南喀扎西為代表的噶瑪噶畫派(噶爾畫派);后藏群英嘉措自行創立的新勉唐畫派,以慶則欽姆為首的慶魯畫派,朱古歧烏的歧烏畫派;以康區德格地區祖拉卻吉朗娃為首的德格畫派等,都是藏區繪畫史上著名的畫派。按地理區域劃分則可分為藏東、藏中和藏西三大流派。

唐卡畫師在西藏被稱為“拉日巴”,意思是畫佛或神的人。他們繪制唐卡時必須遵循《佛說造像量度經》《圣像繪塑法知識源泉》等所規定的姿態、尺度、比例,不可逾越。在廣大僧侶和信徒的心目中,各種佛、菩薩是恒常不變的。因此,唐卡“因循守舊”的傳統反而使唐卡這種藝術形式保持了生命力。另有少量唐卡由活佛、仁波切來繪制,因為這些唐卡的形象是不為平常人所知的,是“大伏藏師”在“禪定”中挖掘出來的寶藏。

唐卡還有一大特色,即極為貴重和講究的繪制顏料。過去,繪制唐卡的顏料均為天然礦物或植物,其中包括綠松石、孔雀石、松耳石、藏紅花、瑪瑙石、滑石粉、雄黃、貝殼、圓石、泥金粉、金屬粉末、朱砂等物及純金純銀。顏料的配制依賴手工,過程復雜。據說,不同顏色顏料的配制與操作人的力氣大小直接有關。如白色和黃色多由年輕男人來打磨,但藍色和綠色則需要體弱無力的老人慢慢研磨。用這些顏料繪制的唐卡,雖歷經數百年,畫面仍金碧輝煌,閃亮奪目。

畫師通常都不在唐卡作品上署名。他們的心里根本沒有成為大藝術家的想法。一代一代的畫師,默默無聞,為了來世和信仰作畫。每一幅唐卡作品的價值都無法用金錢來衡量。

唐卡店內場景。在西藏,唐卡畫師的地位很高。舊西藏時大昭寺頂層有達賴喇嘛的行宮,對面就是畫師上班的地方。舊西藏沒有油畫和山水畫,畫的都是唐卡,唐卡畫師非常受尊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碑店市| 大连市| 梅州市| 博野县| 灌云县| 无锡市| 桂林市| 汕尾市| 南召县| 长沙县| 太谷县| 鄯善县| 安塞县| 丰都县| 九龙坡区| 莱州市| 区。| 炎陵县| 诸城市| 宁晋县| 北辰区| 吴堡县| 香港| 盐池县| 罗田县| 孟村| 河池市| 武功县| 镇康县| 抚顺市| 聂拉木县| 湖北省| 延庆县| 五河县| 宁津县| 长治市| 宁国市| 兴业县| 兴国县| 大兴区| 潜山县|